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伊豆的舞女》為其代表作。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使其在亞洲都掀起了一陣創(chuàng)端康成作品譯介的熱潮。深受日本傳統(tǒng)美學(xué)與自身經(jīng)歷的影響,川端康成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死觀,作品多呈現(xiàn)出一種哀婉與凄美的品格。本篇論文通過細讀川端康成的作品《睡美人》,并基于對川端生死觀的理解,來解析其中的主題。
關(guān)鍵詞:生死觀;憂傷;恐懼
作者簡介:張雅楠(1994-),女,漢族,遼寧省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8級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作家作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2--01
童年的經(jīng)歷影響了一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并且也是一位作家創(chuàng)作的思想源泉。川端康成于189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在幼年時父母就相繼去世。童年時期的川端和姐姐與祖父母一起生活,但好景不長,親人都紛紛離川端而去。多次經(jīng)歷死亡與離別的川端,變得敏感而又憂郁,并且對于死亡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與理解。并且川端一直深受其日本佛教與禪宗思想的影響,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獨有的“死亡美學(xué)”。本篇論文基于對川端康成生死觀的理解來分析其作品《睡美人》中生與死的主題。
一、生的憂傷
《睡美人》講述了老人江口前后五次來到神奇旅館的遭遇。這座旅館的神奇之處在于,他們通過藥物讓年輕貌美的姑娘昏睡不醒,以此來陪伴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渡過一晚。文中生的憂傷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在于江口老人對于自己已進入老丑之境的厭惡,其次在于江口老人對于正處芳華之期的姑娘艷羨之情。川端也正是在將年老與青春的兩相對比下來表達生的憂傷這一主題。
江口老人在進入“睡美人”密室之前就想起了一首和歌:“黑夜給我準備的,是蟾蜍、黑犬和溺死者”,這首歌不禁讓江口聯(lián)想到了昏睡的姑娘,或許這姑娘就同這溺死者一樣丑陋而又不堪,與這樣的姑娘同床共枕簡直是老丑的極致。并且這家客棧是準備給“可以放心的客人”,客棧女人的從容姿態(tài),也是江口意識到自己也完全加入了這一類人,在旁人看來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非男性的老人了。這種悲傷情緒被姑娘的年輕與秀美所沖淡,但少女的昏睡狀態(tài)卻讓江口痛苦不已。在第二天醒來,少女將全無昨夜的記憶,甚至連江口老人是誰都不知道。姑娘熟睡的時間是停止的時間,也是喪失了生命的時間,與江口共度的夜晚也是沒有生氣,沒有生命的。
對于少女的描寫是川端作品中的又風(fēng)格特色。《睡美人》中的少女描寫更是達到了一個極致。少女的美與江口預(yù)想的丑態(tài)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種反轉(zhuǎn)的動人使江口覺得自己的心臟“仿佛在振翅欲飛”?!笆焖械氖种讣夂苋彳洠晕⑾騼?nèi)彎曲,但是手指的根部有可愛的洼陷,少許彎曲卻并不明顯。溫暖的血色從手背流向手指尖,血色愈發(fā)濃厚。這是一只潤滑而白皙的手?!盵1]只是通過手的描寫,就將少女的青春、稚嫩與唯美展現(xiàn)出來。少女的嬌嫩使江口喜悅且悲哀,少女是如此的年少,而自己卻是如此的蒼老與丑陋。但躺在年輕的少女身旁,確實可以撫慰老人蒼白的心,盡管少女對老人并不知情?;蛟S正是這種卑微而丑陋的慰藉使江口老人接連五次來到“睡美人”之家。江口的這種卑微行為也加深了其人已耄耋之年的憂傷。
二、死的恐懼
川端康成的“死亡美學(xué)”是將死亡看作是生命的開始,他的死亡觀是“向死而生”的,并且應(yīng)該是美的。但在《睡美人》中,這種死亡充斥著丑陋與恐懼。文中共描寫了兩次死亡,分別是老人福良的死與年輕少女的死。在江口知曉福良老人因心絞痛而死在這家旅店時,還是在新年伊始就來到了這里。在于賓館女人的交談中,對于福良老人的死,女人是謹慎而又害怕的,而江口老人的表現(xiàn)卻顯得從容自若,十分的淡定與坦然。江口老人認為能夠死在姑娘的身旁反而是幸福的,認為將其運到溫泉旅館的行為反而是丑陋又悲傷的?!半q笾甑乃揽偸浅舐难剑苍S是接近幸福的極樂凈土……”[2]
面對老人的死亡,江口是淡定與坦然接受的,但面對年輕少女的猝死,江口卻恐懼與驚慌了。這里對于江口老人的語言與動作的生動描摹是具有一定韻味的。在江口老人發(fā)現(xiàn)身旁的少女已經(jīng)死去時,“老人不禁毛骨悚然”,“他把手帖在他的心臟上。心臟也停止了悸動江口跳起身來。腳跟打了個趔趄,倒了下去”,“江口嚇得牙齒打顫”[3]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將江口老人的膽怯與恐懼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面對熟識老人的死去和近在身邊的少女的離開,都加深了江口的傷口,年近六十七歲的江口,離死亡是不是越來越近了呢?
《睡美人》一反川端康成對死的柔美與極致的描繪,而是將死亡丑陋的一面展示出來,其中老人對近在身邊的死亡恐懼也值得回味。
“《睡美人》流露了性無能的江口老人對喪失青春的哀怨感,整個故事的頹喪情緒非常符合日本傳統(tǒng)的哀、風(fēng)雅和好色的審美取向。[4]”這篇作品體現(xiàn)了老人對于青春的艷羨與自己衰老的哀傷,同時表達了耄耋之年的老人對于死亡的恐懼與戰(zhàn)栗。
注釋:
[1]葉渭渠主編:《川端康成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137頁.
[2]葉渭渠主編:《川端康成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203頁.
[3]葉渭渠主編:《川端康成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217頁.
[4]俞利軍:《憂郁朦朧之美——余華與川端康成比較研究》,《外交學(xué)院學(xué)報》2000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葉渭渠主編:《川端康成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第217頁.
[2]俞利軍:《憂郁朦朧之美——余華與川端康成比較研究》,《外交學(xué)院學(xué)報》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