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人民醫(yī)院普通兒科,廣東 中山 528400)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catheters,PICC)是一項創(chuàng)建中心靜脈長期通道的新技術,其導管可重復使用,避免醫(yī)療器械對腫瘤患兒的身體造成周期性的穿刺損傷,較傳統(tǒng)的中心靜脈置管技術好操作、易護理,在臨床治療上被廣泛應用[1]。PICC置管技術選擇在外周靜脈進行置入,使得血管可選擇范圍大、造成創(chuàng)傷小,治療后不易感染、并發(fā)癥少,因此更加安全。但隨著PICC技術逐漸成熟,常有患兒帶管回家,由家屬自行維護的病例,在此期間,醫(yī)院和相關護士仍需承擔導管維護不當?shù)娘L險[2]。為避免此類風險,出院前讓取得PICC穿刺資格的護士們向患兒及其家屬一對一地健康宣教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考慮到宣教不足會導致患兒及其家屬對PICC流程并不熟悉,難以避免醫(yī)療風險,而醫(yī)院人力物力又有限,因此宣教效率亟須提升,應用PICC早期宣教的有效新方法成為重中之重。本研究嘗試采用微視頻的方式進行健康宣教,通過資料剪輯整合呈現(xiàn)全面規(guī)范的內容,觀察其在PICC早期宣教中的效果,為PICC置管前早期宣教的廣泛應用提供可靠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進行PICC治療者80例,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40例,年齡6個月~7歲,平均年齡(4.26±1.14);其中男21例,女19例;疾病狀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3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9例,惡性淋巴瘤6例,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4例,惡性淋巴瘤5例,其他疾病3例。對照組40例,年齡7個月~8歲,平均年齡(4.68±1.26)歲,其中男23例,女17例,疾病狀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2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10例,惡性淋巴瘤7例,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5例,惡性淋巴瘤3例,其他疾病3例。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實行。
1.2 納入標準:①患兒年齡6個月~8歲;②患兒干預前對其及其監(jiān)護人進行了詳細告知,并由患兒監(jiān)護人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③由取得PICC穿刺資格的護士進行插管,并帶管出院的患兒;④患兒心、肝、腎功能及心電檢查無異常。
1.3 排除標準:①患有心、腎、肝等器官病變者;②并發(fā)其他惡性腫瘤者。
1.4 干預方法: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化療后護理,其包括置管前后的健康指導及出院指導,其后護士小組(由取得PICC穿刺資格的三名護士組成)對患兒及其家屬發(fā)放PICC護理手冊,進行常規(guī)的知識講座或是一對一的宣講。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微視頻宣教,同時護士組采取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出院后的健康調查與跟蹤。微視頻為通俗易懂的護理教學視頻,通過在各數(shù)據(jù)庫進行“PICC”、“干預后護理”等關鍵詞的搜索找出其相關合適文獻208篇,在營養(yǎng)科主任的指導下由護士組與科室醫(yī)師結合本院具體情況對文獻進行整合,并將最后確定的健康宣講內容進行視頻制作,視頻內容應規(guī)避專業(yè)術語,盡量通俗白話,并可在微信、QQ群等網絡平臺上進行留存,方便患兒及其家屬觀看。其微視頻具體內容如下:
1.4.1 前期宣教:以一名普通話標準、笑容親和的護士概括PICC置管較傳統(tǒng)中心靜脈置管的各項優(yōu)點與相關知識點,以動畫的形式簡單演示其操作方法,使患兒及其家屬對PICC置管有系統(tǒng)性的了解并建立信任,為引出下一部分內容做鋪墊。
1.4.2 中期宣教:視頻詳細介紹PICC置管的簡易用法和一般置管時間,并向患兒家屬傳達在患兒帶管出院時,居家護理的重要性。在視頻中護士小組以真人模擬的形式對PICC置管方法進行演示,包括指導患兒家屬引導患兒采取平臥位、計量相關圍度、評測患兒所需留置管長度和進行置管四大板塊,每部分又細分具體條目。
1.4.3 后期宣教:視頻中護士小組以真人模擬的形式演示對成功置管后的患兒進行常規(guī)包扎操作,并在之后的動畫中進行康復和自我視察意識的普及,包括告知患兒注意相關事項,如嚴禁一周內的手臂劇烈遠動(家中日?;顒樱缧?、坐、吃、穿皆不在此范圍內),告知患兒及其家屬應保持置管部位干燥、清潔,并密切關注敷貼是否出現(xiàn)卷曲、污染、濕潤等異常情況。最后指導患兒均衡飲食并適當活動,從而加快恢復。
1.4.4 緊急事態(tài):視頻最后以動畫的形式提醒患兒及其家屬對緊急事態(tài)加以重視,當發(fā)生以下任一情況應及時到醫(yī)院就醫(yī):①由未知原因引起的發(fā)熱;②所置導管偏移或脫出;③導管所在肢體不適。
1.5 觀察指標:①護理后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3-4](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HPLP)由患兒家屬代為填寫,HPLP評分包括健康(HR,9~36分)、運動(PA,8~32分)、營養(yǎng)(N,9~36分)、壓力(SM,8~32分)、成長(SG,9~36分)、交流(IR,9~36分)六個維度,52~208分,得分越高說明患兒越健康。②自我護理能力測量量表[5-6](ESCA)由患兒家屬代為填寫,ESCA評分包括護理技能(0~48分)、護理意識(0~24分)、健康知識(0~68分)和自我感知(0~32分)四大板塊,采用5級記分制并分列43項條目,共0~172分,每項條目以“非常不像我”“有一些不像”“有一些像我”“非常像我”給0~4分進行評估,將各項得分累加,總分越高其自我護理能力越高;③比較導管留置時間;④比較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HPLP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PA、N、HR、SM、IR、SG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PA、N、HR、SM、IR、SG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及同組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ESCA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ESC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健康知識、自我感知、護理意識和護理技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及同組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導管留置時間:兩組隨訪期間均無失訪,觀察組40例,平均置管時間為(131.29±49.56)d,對照組40例,平均置管時間為(135.75±61.23),兩組導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HPLP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HPLP評分比較(分,)
續(xù)表1
表2 兩組ESCA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ESCA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隨著醫(yī)療器械、藥物、技術的不斷研發(fā)和改進,醫(yī)學模式同樣也在隨之現(xiàn)代化。PICC置管創(chuàng)建了一條安全有效的靜脈長期通道,其操作方法簡單且減少了患兒的痛楚,只要是取得PICC置管準入資質的護士便可操作,取代了傳統(tǒng)中心靜脈置管技術,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7-8]。但與此同時,出院后PICC導管的維護卻成了新的問題。由于遺忘醫(yī)囑以及生活交通等方面的環(huán)境因素,使得患兒及其家屬依從性差,對PICC導管維護不規(guī)范或是較少維護,時常導致一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靜脈炎等[9-10]。在近幾年病例中,由于一些患兒亞健康的心理狀況,帶管居家時常常會出現(xiàn)非計劃拔管事件。其造成了嚴重的后果,給廣大醫(yī)療醫(yī)護人員敲響了警鐘,提示健康教育在護理全過程中都尤為重要。本研究采用微視頻來進行PICC置管前的早期宣教,設立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進行探討,旨在為新媒體在健康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依據(jù)。
觀察組護理后PA、N、HR、SM、IR、SG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及同組護理前,這提示了使用微視頻進行宣教在提升患兒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的層面上可能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微視頻表達內容的方式較為愉快,在形式上與一對一宣講相較更加輕松,使得患兒參與積極性更高,讓健康教育中與HR、PA、N、SM、SG、IR等要素相關的知識得以更好地傳達。與此同時微視頻的表達方式也更具有親和力,可促進患兒在監(jiān)護下進行自我管理。當提高患兒精神狀態(tài)與改善患兒生活方式達到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時[11],患兒會坦然樂觀而不是消極地面對治療,以追求健康的方式生活和成長,使得護理效果更佳。
觀察組護理后健康知識、自我感知、護理意識和護理技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及同組護理前,這提示了患兒在觀看微視頻時學習的效果更好。這可能是由于微視頻較一對一宣講更為生動形象,條理更加清晰,內容更加詳細,將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在患兒較短的專注時間內記憶在其的腦海之中,而且當出院在家時遇到與護理相關的問題時,可以產生畫面聯(lián)想,亦或是通過視頻回放重新找到解決方法,有效解決問題的同時再次將記憶加深。同時由于在進行微視頻教育時患兒家屬亦在旁進行學習,起到陪同的作用,或許可以保證患兒能夠在宣教過程中更好地學習與掌握[12-13]。兩組導管留置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或許提示了健康教育的方式與導管留置時間可能并不相關。筆者考慮這可能是納入病例數(shù)較少導致,因此期待后期補充病例后再做進一步探討。
觀察組護理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了使用微視頻進行健康宣教或在規(guī)范操作和事項解決上更優(yōu)。其原因可能是幫助進行導管維護的患兒親屬多是直系親屬,對于患兒護理過程(導管維護)十分關注和重視,其自主意愿大,學習熱度高,其學習過程可提高患兒家屬的護理意識和能力,并促使患兒提高對醫(yī)囑的依從性。同時,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還可能是由于微視頻中內容規(guī)范,護士小組培訓嚴格,按時隨訪,避免意外環(huán)境因素的干擾[14-15],使得研究環(huán)境更加可靠。
綜上所述,微視頻在PICC置管早期宣教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其家屬的護理意識和能力,保障患兒的健康狀態(tài),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亦不會增加導管留置時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