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偉 張?zhí)┰?/p>
摘要:《儒林外史》是康乾年間的吳敬梓根據所見所聞而寫的一本長篇紀實小說,行文以口語為主,充分反映了當時的語言面貌,具有較高的語料價值。同時兼語句作為漢語的基本句式之一,自《馬氏文通》起便受到學界的重視,由此筆者以《儒林外史》中的兼語句作為研究對象,窮盡性地搜集了《儒林外史》中的兼語句,在對其進行統(tǒng)計、描寫分析的基礎上,嘗試對收集到的兼語句從兼語動詞V1所表達語義的角度對《儒林外史》中的兼語句進行了分類,希望能全面地了解《儒林外史》中的兼語句。
關鍵詞:《儒林外史》;兼語句;兼語動詞V1
一、引言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根據所見所聞而寫的一本長篇紀實小說,行文以口語為主,充分反映了當時的語言面貌,因此具有較高的語言學價值。(1)《儒林外史》成書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四大奇書”之后,與諸書并稱名著,而又獨樹一幟,由此《儒林外史》不僅具有極大的文學價值,同時也為我們考察近代漢語的實際面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語料來源。
二、兼語句概說
兼語句這一句型最早見于《馬氏文通》,自《中國現代語法》以來,兼語句一直是漢語語法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關于兼語句的定義許多論著都有過大同小異的論述:兼語短語是由一個動賓短語套合一個主謂短語而構成的短語,前面動賓短語的賓語同時做了主謂短語的主語,而由兼語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就叫兼語句。(2)如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胡裕樹的《現代漢語》、邢福義的《現代漢語》及《中國語言學大詞典》等。還有的人把它說成是動賓結構套主謂結構,如呂叔湘、宋玉柱等。
雖然各個語法著作中兼語句的定義并不完全一致,但關于兼語句最為核心的特點各家的觀點并無二致: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在充當前一動詞賓語的同時還充當了后一動詞的主語。我們采用語法學界普遍運用的符號來表示:S+Vl+N+V2。其中,S是全句的主語,N不僅是V1的賓語,同時還充當了V2的主語。另外,并不是所有符合這一結構的句子都可以被判定為兼語句,連動句、主謂短語作賓語形式的句子,以及部分雙賓語句、緊縮句甚至復句也符合這一結構,但是本文并不把這類句子作為兼語句來看待。我們在判別兼語句時嚴格按照這樣的標準:即兼語短語作全句謂語的句子才能被認定為兼語句。
三、《儒林外史》兼語句的分類分析
在兼語句的分類問題上,目前學界均從兼語動詞V1所表達的意義角度出發(fā)把兼語句分為:使令類兼語句、命名稱呼類兼語句、封職任免類兼語句等等。如張軍、王述峰把兼語句分為使令義、準使令義、任命義、助引義、稱謂義和使動義六類。(3)本文以《儒林外史》為語料來源,對《儒林外史》中的兼語句進行了系統(tǒng)詳盡的搜集,最后發(fā)現在《儒林外史》中具有兼語用法的動詞有35個。同時本文在參考張軍、王述峰兩位先生關于兼語句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儒林外史》中兼語動詞V1所表達的語義角度出發(fā),將兼語句分為使令致使類、封職類、催勸命令類、扶助助引類、給予贈予類、邀請請托類、意愿類和存在類八類。
(一)使令致使類
使令致使類兼語句就是兼語動詞V1為含有使令、致使義的動詞形成的兼語句。這一類V1多是單個動詞,與之搭配的第二謂詞比較靈活。據我們調查《儒林外史》中這一類的Vl有“使、遣、叫、要、讓、惹、教2、留、揪”等。例如:
1.又請出給他看;使他們掃這一場大興,是何意思?(第九回)
2.隨即寫了本章,遣官到京里報捷。(第三十九回)
3.來富看見,不好意思,叫他不要喝了。(第六回)
4.只得一個女兒,舍不得嫁出門,要蘧公孫入贅。(第十回)
5.替小和尚按著紙,讓他寫完了。(第五十五回)
6.沒有借了多光,反惹他笑了去?。ǖ诙兀?/p>
7.老和尚教(叫、讓的意思)他去,他不肯去。(第三十八回)
8.是夜,留他睡下。(第十九回)
9.我們鬧進衙門去,揪他出來,一頓打死,派出一個人來償命!(第四回)
(二)封職類
封職任免類的Vl表示封爵、授職、任免、降職等意義。但是在《儒林外史》中這類Vl我們僅搜索到一例:在“征聘”,如:
1.自此以后,時常有人傳說,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第一回)
(三)催勸命令類
催勸是表示催促、勸誡或告教的意義,命令是表示施事者的命令?!度辶滞馐贰分羞@一類的兼語動詞有“催、勸、教1、打發(fā)、趕、差”等。這類兼語動詞的用例如:
1.這些家人、媳婦領了大老爹的言語,來催趙氏搬房;被趙氏一頓臭罵,又不敢就搬。(第六回)
2.但這幾年來,人都在我耳根前說你的學問有了,該勸你出去做官。(第一回)
3.現今小兒讀書之余,我教他學個醫(yī),可以糊口,我要做這官怎的?(第四十六回)
4.到十四日,先打發(fā)他下鄉(xiāng)去,……;
(第十一回)
5.周學道雖然趕他出去,卻也把卷子取來看看。(第三回)
6.可憐這朝奉是花月叢中長大的,近年有了幾莖胡子,主人才差他出來押船,嬌皮嫩肉,何曾見過這樣官刑。(第四十三回)
(四)扶助助引類
扶助助引類兼語句中的Vl表示輔助、助使或引領等的意義。這一類與前幾類相比,目的性和手段的強制性相對較弱,也有所降低?!度辶滞馐贰分羞@類兼語動詞的主要有:“扶、帶挈 、攜帶、帶、帶領、引、陪”等,用例如:
1.杜慎卿就嚇了一跳,扶他起來,說道:“這是怎的?”(第三十一回)
2.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么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第三回)
3.唐二棒椎笑道:“老華,我從不曾會過太尊,你少不得在府里回拜這位季兄去,攜帶我去見見太尊,可行得么?”(第四十七回)
4.杜少卿道:“既如此說,你帶了他進來?!保ǖ谌换兀?/p>
5.你帶領二百人從小路扒過山去,在他總路口等著。(第三十九回)
6.王玉輝道:“你引我到靈柩前去?!?(第四十八回)
7.周進又不好問他,批完了仿,依舊陪他坐著。(第二回)
(五)贈予類
贈予類的兼語動詞Vl本身的強制性很弱,均是表達贈送意義的動詞?!度辶滞馐贰分羞@類兼語動詞有:“給、送、與、送給、送與”等,用例如:
1.或遇秦家煮些腌魚、臘肉給他吃,他便拿塊荷葉包了來家,遞與母親。(第一回)
2.兩公子依了,送他出門。(第十一回)
3.鄉(xiāng)下物件,帶來與老爺賞人。(第十一回)
4.我家大姑說:“有勞你,這個送給你買茶吃?!保ǖ诙兀?/p>
5.少爺還要自己看過了才送與婁太爺吃。(第三十一回)
(六)邀請請托類
邀請請托類兼語句表示邀請或拜托某人做某事,《儒林外史》中這類兼語動詞Vl有“邀、請、求和托”,用例如:
1.卻因我們和他是兄弟,又前日船上遇著就先擾他一席酒,所以明日邀他來坐坐。(第十回)
2.嚴監(jiān)生請他坐下,說了些恭喜的話,留在房里吃點心。(第五回)
3.我又求他薦我,薦我到皇上面前,我又辭了官不做。這便求他薦不是真心,辭官又不是真心。(第三十六回)
4.每常人在我這里托他做詩,我還沾他的光。(第三十六回)
(七)意愿類
意愿類兼語句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意愿,代表話者的意志或態(tài)度,《儒林外史》中這類兼語動詞Vl有“嫌和愿”,用例如:
1.慎卿雖是雅人,我還嫌他帶著些姑娘氣,少卿是個豪杰。(第三十一回)
2.三公子道:“我也是這樣想;但豈不聞‘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之說?我們若先到他家,可不像要特地表明這件事了?”(第九回)
(八)存在類
從語義上來說,存在類兼語句只是對現實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或狀況進行描述,因此這類兼語句中的兼語動詞V1對后面的動詞V2不施加任何語義上的影響?!度辶滞馐贰愤@一類兼語前動詞:“有”,用例如:
1.家里可還有尊人在堂?(第四十一回)
四、結語
《儒林外史》成書于清中期,這個時期正處于近代漢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漢語發(fā)展歷史上古代漢語向現代漢語轉化的重要時期,因此《儒林外史》所呈現的語法現象對于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度辶滞馐贰分兴A舻慕鷿h語時期的一部分兼語動詞,如謂、愿、遣、拜等,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用作兼語動詞,由此可以管窺兼語動詞由近代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變化。同時從《儒林外史》兼語句、兼語動詞用例的整體來看,這一時期兼語句類別已逐步趨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