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妮
摘 要:在民俗研究中,相同的民族基本上民俗事象大都一致。但是在共性當中又有許多個性,這點值得我們去研究、探析。“四月八”對壯族人們來說是一個既大型又隆重的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被稱為“?;旯?jié)”或“開秧節(jié)”,是稻作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但是,武宣壯族地區(qū)所過的“四月八”并不是關于“?!钡墓?jié)日,而且稻作文化的“春祈秋報”的色彩也并不是那么濃烈了。本文就是探析武宣壯族“四月八”節(jié)日民俗事象、社會功能和比較其與大部分壯族地區(qū)的“四月八”。
關鍵詞:廣西武宣;壯族;“四月八”節(jié)日
一、“四月八”節(jié)日的起源傳說
“四月八”不僅是壯族特有的節(jié)日,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都有過“四月八”節(jié)日的習俗,而且過節(jié)的內容大多都非常的相似。關于壯族“四月八”節(jié)日的起源,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為了慶祝牛的生日。傳說四月初八是牛王的誕辰。牛原是奉天帝的旨意來到人間播種百草的天神,天帝命它三步撒一把草,而它卻記成一步撒三把草,結果雜草遍地,天帝罰它永遠在人間吃草來將功補過。而牛在農耕的壯族地區(qū)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四月初八這天人們?yōu)樗鼞c祝生日。這天牛不用勞作,還為它準備了嫩草,為它洗澡,將它伺候到位,并舉行各種盛大的活動來慶祝。第二種說法是四月初八這天,壯族地區(qū)的人們舉行祭祀活動,祈求這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以“四月八”也被稱為“開秧節(jié)”。這是因為每年的四月初八,壯族地區(qū)正是春季插秧的季節(jié),而特別是在早期的農耕社會人們主要是“靠天吃飯”,所以風調雨順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這個也符合“春祈秋報”的民俗事像。那么武宣(也就是筆者所生長的地區(qū))壯族“四月八”節(jié)日的起源是什么呢?根據(jù)筆者的調查訪問到長輩的時候,他們也說不上來“四月八”具體是什么節(jié)日,以及為什么過“四月八”這個節(jié)日,只說是老一輩一代代傳承下來,每年四月初八這天這么過節(jié)也就是了。其實,這個也是符合了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論,當人們一代代傳承下這個習俗的時候,很多人忘記或是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以及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除此,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壯族或其他少數(shù)民族都有這么個現(xiàn)象存在,就是所過的節(jié)日大都以節(jié)日當天的農歷日期來作為節(jié)日的名稱的統(tǒng)稱,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九月九”等。而現(xiàn)在在大多數(shù)的民俗研究中,大都以節(jié)日內容來為這個節(jié)日命名如:“二月二”叫“龍?zhí)ь^”又叫“青龍節(jié)”,“三月三”又叫“歌節(jié)”“歌圩”,“四月八”又叫“牛魂節(jié)”、“開秧節(jié)”等。這就比較一目了然了。
二、武宣壯族“四月八”節(jié)日過程描述
(一)節(jié)日準備
由于四月初八正是春耕的農忙時節(jié),“四月八”節(jié)日的前期準備并沒有太多準備。一般祭祀需要用到的雞,香火,紙錢,做糯米飯需要用到的糯米、黃糖等自家都是已經存有的,如果沒備有,在節(jié)日前幾天就都會到集市上去購買這些東西。調查人員于2014年的四月初六來到武宣縣桐嶺鎮(zhèn)石疊村的一個家庭進行節(jié)日的調研。而為節(jié)日所準備的扣肉在這天已經做好五大碗了。次日,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早早就出去忙農活了,由于今年雨水充足,有些還沒到秧苗的移植期就都已經種完,這與往年“四月八”白天忙著插秧,下午時分才回來忙著慶祝節(jié)有很大區(qū)別。春耕時期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例如:給甘蔗或其他農作物施肥等。
(二)節(jié)日當天
四月初八的這天,主人家們都很早起床。主人有兩個小孩都在外地讀大學,只有夫婦倆和母親一個老人在家。男主人主要的工作就是準備祭品中的雞。雞是自家養(yǎng)的,湯好拔毛之后,不開膛破肚,只從腹部的尾部挖一個小洞可以伸手進去將內臟挖出,清理干凈。除了雞,他們還準備了一塊一斤多的豬肉,放在鍋里一起煮熟,都是用來做祭品的。這時候女主人也沒有閑著,她在忙著準備另一樣重要的祭品——糯米飯。這個糯米飯并不是我們印象當中壯族人們的五色飯或者黑色糯米飯,而是用黃糖制作的黃色糯米飯。這種黃糖糯米飯在清明節(jié)掃墓期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祭品。當雞煮熟之后,供品都準備完畢,就開始在家中客廳的神臺祭祖。這個祭祀的全部過程主要由家里的女人完成,一般是家中年紀最大的女人來主持的。首先,祭品都擺好,酒斟上之后,接下來就是上香,香火是人和祖先溝通的一個信號燈,召喚祖先們來享用美餐。點好香并拿著先向門外作揖祭拜,即先拜天地,再對祖先神臺作揖祭拜,虔誠地召喚祖先神靈和眾多神靈歸來享用美食。一般的祭祀他們都不會忘記請灶神和祖先一起“進食”。過幾分鐘斟第二次酒,又幾分鐘斟第三次,此為止。其次,是將準備好的紙錢焚燒“傳送”過去給先祖。焚燒的時候一般從四個角依次點火從上往下燒,忌諱將紙錢倒翻。焚燒完畢再次作揖祭拜。最后收拾祭品,酒是將三杯中的一杯灑在地上敬祖先,其他的收回瓶子,寓意是祖先給子孫留下的福氣。其他的祭品最后也是人吃掉,因為這些是祖先留給人們的福氣。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也有拿一些祭祀的飯喂雞鴨或豬狗,也能保佑它們快長快大。整個祭祀的儀式到此就結束了。
三、武宣壯族“四月八”的民俗分析
(一)“四月八”的民俗表現(xiàn)
武宣壯族的“四月八”并不像其他地區(qū)的壯族過?;旯?jié)一樣,在這天給牛放假,清洗牛欄,給牛洗澡,喂五色糯米飯,喂嫩草,生怕驚了牛的魂,因此有些壯族地區(qū)的“四月八”也被稱為“?;旯?jié)”。而武宣壯族的“四月八”并不是過“?!钡墓?jié)的。自筆者有記憶以來,每年的四月初八正是春耕農忙的時節(jié),雖然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機械農耕有所發(fā)展,但是牛在當代個體戶來說仍然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以武宣桐嶺鎮(zhèn)石疊村而言,這個擁有1200多人口的村子,已經算是比較大的村子了,但是有能力擁有耕田機器的也不過三四家,在農忙的時候,這些擁有機器的家庭就是專門幫助其他村民耕田,成為一種季節(jié)性的雇傭關系。即使是這樣,全村600畝約40萬平方米的田,光靠幾臺機器并不能滿足“搶時”的春耕和“雙搶”的夏收和夏耕。很多家庭還是得靠自家的牛來勞作。而且,機器并不能完成所有的程序,比如在插秧前,人們需要在田里撒化肥或者肥料,之后還需要用一根較長且重的木頭將這些肥料撥得均勻以及將農田的表面整平,這個時候機器派不上用場,靠人力又太累,所以這時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此重要的一個農耕勞動力在農忙時節(jié)“休假”顯然不合理,所以武宣地區(qū)的壯族在過“四月八”的時候并沒有給牛休息,他們真正的“?;旯?jié)”給牛休息的節(jié)日是“六月六”。六月初六,剛好是春季的水稻還沒收割的農閑時節(jié),所以在這天給?!靶菁佟币彩潜容^合理的。
(二)“四月八”的社會功能
1.文化傳承功能
“四月八”是武宣部分壯族人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壯族地區(qū),人們都普遍認為人死之后靈魂仍然存在,這就是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提到的“萬物有靈”論的學說?!叭f物有靈”作為對人類靈魂和自然精靈以及由靈魂與精靈轉變而來的神靈普遍信仰的觀念,是原始人類最顯著的特點?;钪娜苏J為他們要靠祖先的庇佑,才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所以壯族地區(qū)的人們對鬼神特別是祖先神非常的敬畏,每個大大小小的節(jié)日都要給祖先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討好祖先神靈,以祈求他們的保佑。祖先崇拜是靈魂觀念發(fā)展到鬼神信仰,非人格化的圖騰祖先發(fā)展到人格化的祖先靈、祖先鬼、祖先神階段的原始宗教形式。其原因之一,是活著的人認為人死后仍然和活著的人一樣需要生活、享受,進行祭祀,這是對祖先的一種懷念,尊敬。希望先人可以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對祖先神靈的畏懼之心。在他們看來,鬼和神都是擁有超自然的能力,活著的人要經常進行對鬼神祭拜,擺上祭品,大魚大肉招待好他們,并且還要焚燒許多金錢、衣物、布匹等物質,讓他們心情愉悅,生活無后顧之憂才能庇佑活著的人。祭拜的時候,人們口中會念到:“保福保佑,保佑子孫添丁添財,五谷豐登,健康成長,學習進步,早日成婚……”在“保福保佑,保佑子孫……”后面都是根據(jù)個人的愿望所祈求的。這里“子孫”的意思并不是專指小孩,而是指祖先神靈的子孫中所以活著的人,包括了老人、成年人、小孩。這兩個原因就導致了活著的年輕人包括小孩,在老人還活著的時候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2.增強民族認同和凝聚力
“四月八”不僅是壯侗語族的重大節(jié)日,在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也是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據(jù)《史記》、《漢書》記載,周漢時期活動于中國東南的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湖南、等地及東南亞半島的土著都是“百越”人。其支系有“吳”、“(于)越、“閩越”、“東甌(越)”、“南越”、“西甌”、“駱越”……另宋朝人羅泌在《路史》中說:越裳、雒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是為百越”?!鞍僭健敝械啮茫槪┰胶臀鳟T就是主要居住的廣西地區(qū)的,他們就是壯侗語族的祖先。所以在慶祝這些共同的民族節(jié)日的時候就很容易增強民族的認同。并且“四月八”在壯侗語族的這些民族中,他們所過節(jié)的內容驚人的相似。
雖然武宣壯族的這些人們經過代代相傳慶?!八脑掳恕钡恼嬲蚴鞘裁匆呀浲?,但是通過了解壯族人們主要種植水稻這種稻作文明、祭祀神靈祈求保佑風調雨順的風俗和“春祈秋報”的風俗,就可以判定它的性質和?;旯?jié)和拜秧節(jié)同一性質。這就很容易促進壯族人們、壯侗語族人們甚至是東南亞一帶歷史上同為百越族群中支系的人們的民族認同,促進我國各民族友好往來,以及甚至和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這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民族團結以及構建穩(wěn)定和諧的國際環(huán)境也是有很大意義的。
3.促進文化交流和宗族繁衍
從我國的民族分布來看,屬于“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情況。廣西也是具有多民族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以壯族為主,此外還有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其他少數(shù)民族。這些少數(shù)民族,包括漢族都是雜居分布的,而且相互通婚。所以每當哪個民族慶祝節(jié)日,都會有親戚或者朋友也就是來做客,一起慶祝,熱鬧一番。慶祝節(jié)日除了娛神還有娛人的功能。這樣不僅促進了本民族親戚之間的來往,還促進了本民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或者與漢族之間的交流,特別是文化上的交流?!八脑掳恕惫?jié)日對于壯族人們來說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jié)日,節(jié)日當天人們不管是主人還是客人都著盛裝出席各種活動。特別是適婚年齡的未婚青年男女,在這天都會身著盛裝出席各種活動或者成群結隊到朋友或者親戚家“吃節(jié)日”。這就擴大了他們的交流面,為他們選擇對象提供了機會,為他們戀愛、結婚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從而促進了宗族的繁衍。
四、武宣壯族“四月八”節(jié)日與其他壯族地區(qū)的比較
武宣壯族“四月八”節(jié)日的慶祝與其他壯族地區(qū)的慶祝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稻作文化的背景下,春耕期間的一種祈求祖先神靈或者其他神靈的保佑,保佑當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節(jié)日當天人們準備的祭品也都是整治熟雞、魚、等這些大魚大肉。還有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壯族人們的節(jié)日的特色食品,也是祭祀的必備品糯米飯。祭祀結束之后,人們都是成群結隊,吃肉喝酒,熱鬧一番。但是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蔽湫麎炎宓摹八脑掳恕庇志哂兴陨淼囊恍┨攸c。首先,在許多壯族地區(qū),“四月八”慶祝的都是“牛的節(jié)日”、“牛的生日”總之是跟牛有關的一個節(jié)日。而武宣壯族的“四月八”基本上跟“?!钡墓?jié)日基本沒有什么聯(lián)系,在這天牛和人一樣在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出去勞作。他們正在的“?;旯?jié)”是在每年的六月初六,這天才是給牛真正放假休息的一天。而“四月八”僅僅是一個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或者其他愿望的一個節(jié)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種植水稻技術也不斷提升,生活也越來越富裕,所以這個節(jié)日的重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色彩也并沒有那么明顯了,而逐步轉化為人們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祈求祝福。比如家里有嬰兒的就祈求小孩健康成長,快快長大,有讀書的就祈求他們學業(yè)有成,有未婚的還祈求他們盡快找到意中人,有新婚的就祈求他們早生貴子,有老人的就祈求他們健康長壽。人們所關注、祈求的重點在逐步發(fā)生轉化。其次,武宣壯族的“四月八”與其他壯族地區(qū)不同的還有祭品糯米飯的小區(qū)別。其他壯族地區(qū)的糯米飯都是“五色飯”或者“黑米飯”,制作的染色材料都是用楓葉、黃羌等自然植物,并經一道道繁瑣的工序才能完成。而武宣壯族的人們在“四月八”當天制作的只有黃色糯米飯。其他壯族地區(qū)的黃色糯米飯都是用黃花汁(壯語叫“話邁”)、黃梔子、黃羌等自然植物制作的。武宣地區(qū)的壯族人們則是直接用黃糖,這種原材料選擇的改變不僅提升的糯米飯的味道,增加了甜味,還簡化了一道道繁瑣的工序。又是在“四月八”春耕的農忙時節(jié),所以黃糖糯米飯也深受人們的喜愛,一直傳承現(xiàn)在。在訪問過程中,女主人也說道他七八歲的時候在“四月八”節(jié)日時就已經吃到這種黃糖糯米飯了??梢娚蟼€世紀六七十年代武宣的壯族人們就有這個風俗了。
五、結語
武宣壯族的“四月八”節(jié)日根本性質是稻作文化地域的人們“春祈”一種美好期望。這符合了大部分地區(qū)壯族慶祝這個節(jié)日的性質。但是,武宣的壯族人們慶祝這個節(jié)日與大部分壯族人們慶祝的方式有所區(qū)別,傳統(tǒng)的糯米飯制作也與大部分的壯族人們不完全相同,這就是共性中的個性。而文化在傳承過程當中,也會有變異性。就武宣壯族人們在慶祝這個節(jié)日的傳承當中,其根本性質也在發(fā)生不小的變化。因為隨著科學認識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人們祈求“天”或者“祖先神”們保佑當年風調雨順的期望沒有那么強烈。轉而結合自身的期望,祈求其他的愿望。當然文化傳承又有其穩(wěn)定性,所以當?shù)氐娜藗冞€是每年都在一代代傳承慶祝這個節(jié)日。這就起到傳承文化、增強民族認同和凝聚力、達到文化交流和宗族繁衍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邢莉.中國少數(shù)民族重大節(jié)日調查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2] 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M].文藝出版社,1992.
[3] 彭維斌.中國東南民間信仰的土著性[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4] 吳春明.從百越土著到南島海洋文化[M].文物出版社,2012.
[5] 邢莉.中國少數(shù)民族重大節(jié)日調查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