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蘭
摘 要:俚語是現(xiàn)代英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越來越頻繁的對外交流中被人們廣泛應(yīng)用。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選擇出國旅游或者是留學(xué),美劇、英劇等英語劇在我國也越來越流行,人們接觸到英語俚語的機會在不斷的增加,但是很多人在翻譯英語俚語的時候存在諸多問題。英語俚語的準確運用,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著重闡述了英語俚語的發(fā)展,英語俚語在口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多種英語俚語的準確表達。
關(guān)鍵詞:英語俚語;文化;口語交際
一、俚語的發(fā)展以及在口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俚語,是民間非正式、較口語的語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地域性強,較生活化。俚語的最大功能是既可以使得表述者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完全,也可以將一些難以啟齒的直接話語通過委婉的方式傳遞。俚語最早盛行的群體極為亞文化群,這也就注定了其俚語詞匯較難由構(gòu)字得到,一般是從日常語言中進行借鑒或賦予新的內(nèi)涵。因而俚語賦予新義的途徑通過夸張、褒貶義化、語音改變、詞義擴大或縮小、截取縮短、婉轉(zhuǎn)等各類修辭方法來實現(xiàn),比較字面化。俚語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其身處的歷史和文化現(xiàn)實,隨著俚語的普及它已理所當(dāng)然地向標準語過渡,進入了一些正式的場合。而俚語本身生動簡練的特性更是使得其在表達個性和情感的時候成了最為合適的媒介,這也是俚語能在短時間內(nèi)走紅的一個重要理由。
二、俚語的語言特征
英語俚語的來源非常的廣泛,除了暗語、黑話、行話,還源自于其他語種或者是從標準詞匯轉(zhuǎn)變而來。不過后來隨著俚語的不斷發(fā)展,俚語與這三者有了很大的差別,但是俚語更新?lián)Q代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其具有“流行性”的特點。
1.俚語口語化特性。俚語是指應(yīng)用于民間非正式場合、口語化特征較為明顯的語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具有約定俗成且通俗易懂含義的詞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例如:英語peeler的本意是“削皮器,去皮器”,而在英語俚語中則是“警察”的意思,等同于美語英語中的俚語cop,而我們在正式場合中會使用policeman或policewoman來替代peeler或者cop。黑人會使用“banana”這個詞語表示“混血女郎”,但是白人會使用“yellow?girl”這個詞語。許多俚語被看作是“粗俗的語言”,甚至還有不堪入耳的“禁忌語”(Taboo)。例如對男性的稱呼,常用的有boy,man,?bro(brother的縮寫),?crew,?buck,?fufe,dis等,非??谡Z化;而對女性的稱呼,則不尊重多了,如girl,bitch,?sis(sister的縮寫)。此類俚語都是比較粗俗或缺少禮貌的。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要學(xué)會識別此類俚語,切不可亂用。
2.俚語更新速度特別快。所以俚語才被稱為是“真正活的語言”,隨著新生事物、新的觀念的產(chǎn)生,新的俚語詞不斷涌現(xiàn),層出不窮,老的俚語詞一旦失去了新鮮感,變得平淡無味時,就會被摒棄或者被新的俚語詞取代。21世紀科技發(fā)展迅速,電子產(chǎn)品比比皆是,所以很多人都離不開手機,那么就可以使用“phone?freak”來形容那些手機控;當(dāng)形容那些搞不清楚狀況的人的時候,可以使用“dog?watching?TV”。像mob,bit,fun,bet,shabby,fad,job等我們非常熟悉的字眼,曾經(jīng)都是俚語,但早已作為標準詞吸收入英語詞匯。這些日常的俚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已經(jīng)逐步演變成了標準化語言,并收錄在在《牛津現(xiàn)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每一個俚語都有其自身的歷史和流行的原因,時過境遷,或改變其義,或轉(zhuǎn)為標準語,或銷聲匿跡,或繼續(xù)用于某些局部地區(qū)。
3.俚語幽默風(fēng)趣。在英語的學(xué)習(xí)中,對剛接觸俚語的中國人來說,往往難以理解其內(nèi)在的含義。只有在多聽、多學(xué)的情況下,根據(jù)說話者的身份、語言交際的場合進行細致的揣摩,才能慢慢體會到英語俚語的幽默感和強有力的語言表達效果。例如,green?hand被稱為“新手”;Play?hooky指“逃學(xué)”;black?sheep是“搗蛋鬼”;“拍馬屁”被稱作Apple-polishing;“愛睡覺的人”被喻為sleepy?head等等。又譬如,用Braindrain表示“人才外流”;Knockout表示“杰出人或物”;此類俚語既新奇又生動形象,聽來趣味橫生,富有幽默感,令人耳目一新,所以,立即會被許多人津津樂道和廣為使用。
三、不同情景下俚語的表達及應(yīng)用
1.帶有數(shù)字的俚語
five?by?five可不是中國人講的“五五分”,而是一個英語俗語,它表示“狀態(tài)良好(in?good?shape)”或“準備就緒(all?set)”。這種說法源于無線電通信的操作術(shù)語,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個短語在無線電話務(wù)員之間流行。當(dāng)話務(wù)員請求對方站對我方信號質(zhì)量做出報告時,five?by?five可能是一個最令人滿意的回答。因為這種報告里的第一個數(shù)字表示信號強度,第二個數(shù)字表示信號清晰度和抗干擾能力,都是用從1到5的數(shù)字大小來衡量的,所以five?by?five表示我方設(shè)備運行良好,信號很強而且很清晰。到了七十年代,five?by?five逐漸不再局限于無線電通信領(lǐng)域,成為了一句日常用語。
2.與星期有關(guān)的俚語
black?Monday——(學(xué)俚)放假后的開學(xué)第一天;執(zhí)行死刑之星期一;黑色禮拜一(即復(fù)活節(jié)之后一日,因1360年的當(dāng)天,天氣嚴寒,愛德華三世之士兵都凍死于巴黎附近)。
Black?Friday——不幸的禮拜五,即有任何災(zāi)難發(fā)生的禮拜五;復(fù)活節(jié)前之禮拜五(神職人員于此日著黑裝)
3.形容人的俚語
a?shrinking?violet?畏首畏尾的人。
原意為“正在發(fā)蔫的紫羅蘭”。紫羅蘭在背陰的地方悄悄地開花,所以violet是謙虛的象征,代表“靦腆的人”,但加上shrinking意思就有了變化。?George?has?a?very?good?mind.?He?would?rise?fast?in?the?world?if?he?werent?such?a?shrinking?violet.?喬治很聰明。如果他不是一個畏首畏尾的人,在社會上早就出人頭地了。
an?eager?beaver?工作賣力的人。Beaver海貍是一種哺乳動物,前肢比后肢短,趾有爪,擅長挖掘,忙于筑壩。所以用eager?beaver來喻指“干勁十足的人,積極、努力又熱心的人”。?He?seems?never?to?know?what?tiredness?is,?and?hes?really?an?eager?beaver.?他似乎從不知什么叫累,真是個用功的人。
4.禁忌俚語
對于女性“懷孕”也絕不可以說“pregnant”這個字。而應(yīng)該繞著彎子說:
She?is?“expecting”.?(她在“待產(chǎn)”中。)She?is?“well-along”.?(她“心滿意足”。)She?is?about?to?be?“in?a?family?way”.(她不久就要走向“家庭之路”。)
我們也會說“她有喜了”。可見在形容微妙(delicate)的事情時,不問中外都會采用拐彎抹角的說法。另外,雖然同是“懷孕”,但未婚的女性在不希望的情形下懷孕時,就說: She?is?“in?trouble”.?(她“有了麻煩”。)
俚語是人們語言交流中極容易忽視的一個因素。應(yīng)當(dāng)指出的是,對待俚語持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都是不太恰當(dāng)?shù)?。在嚴肅場合或正式文體中盡量少用或不用俚語,避免嘩眾取寵和有傷大雅。但在非正式場合和隨意交談中,恰當(dāng)使用俚語則可以豐富語言表達力,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一般來說,由于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對其俚語我們往往把握不準,因此,在使用時一定要謹慎小心,首先要注意場合,切忌濫用,以免因用詞不當(dāng)而發(fā)生誤會,甚至產(chǎn)生反作用。
(作者單位:遼寧省鞍山市信息工程學(xué)校,遼寧?鞍山?1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