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要:乘法分配律是運算定律中的重點,亦是難點,合理運用乘法分配律不僅能使計算簡便,更有助于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關(guān)注學生錯誤運用定律的成因,厘清運算定律的本質(zhì),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
關(guān)鍵詞:運算定律;分析;教學對策;數(shù)學思維
2011年版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運算能力”這個核心詞,運算能力是指能夠根據(jù)法則和運算定律正確地進行計算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離不開運算定律的學習與運用。
運算定律出現(xiàn)于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是在學生對四則運算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jié)后進行學習的,目的是使一些運算簡便。
一、審題不仔細,誤用運算定律
(一)錯題舉例
(二)錯因分析
如圖1算式中有兩個423,有些學生就將其看成了101×(423-423),使計算的最終結(jié)果等于0。到了六年級分數(shù)計算時,還有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圖2這樣的錯誤,這是因為他們一眼看去題中有3/8和5/8,就在腦海中自動將其相加成1。這兩題錯誤的原因都是因為學生審題不仔細,在做題時將含有兩級運算(無括號)的算式先進行一級運算,再進行二級運算,違背了運算法則。
(三)教學對策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進行審題,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題都含有兩級運算且沒有括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接著再分析兩題的不同之處:圖2只能按照運算法則先乘后加,沒有簡便方法。圖1則可進行簡便運算。
教學時可讓學生先說題意,即“101個423減去1個423”,應該等于“100個423”,是42300。這時將后面的423看成423×1,運用乘法分配律算式等于(101-1)×423,等于100×423,是42300。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進行簡便算法的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算理不清楚,亂用運算定律
(一)錯題舉例
(二)錯因分析
這兩題學生都能看出可以進行簡便運算,但有些學生在學習時對于運算定律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理解運算定律中包含的算理,因此在計算的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亂用運算定律的現(xiàn)象。如圖3,學生將“88”拆成了“80+8”,說明該生有利用“125×8=1000”進行簡算的意識,可是遺憾的是原本應該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該生做成了用乘法結(jié)合律進行計算,結(jié)果當然是錯誤的。圖4則相反,在將“32”拆成“4×8”后,原本應該用乘法結(jié)合律進行簡算,卻做成了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
(三)教學對策
這里的錯誤并非表面看上去是學生粗心寫錯了加號和乘號,而是學生不理解算式的算法,才會亂用乘法結(jié)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這就需要教師從算理的解析出發(fā),讓學生明白125×(80+8)是“80+8個125”,即“80個125”和“8個125”,因此寫成算式是125×80+125×8,等于10000+1000,等于11000。同時還可以教學另一種簡便方法,即將“88”拆成“8×11”,原式等于125×(8×11),運用乘法結(jié)合律,等于125×8×11,等于1000×11,等于11000。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了解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也有多樣化的算法,同時在比較中選擇最優(yōu)化。
圖4要讓學生觀察,將算式中“32”拆成“4×8”后,原式等于25×(4×8)×125,要再運用乘法結(jié)合律,將算式寫成(25×4)×(8×125),這樣就很容易得出100×1000,等于100000。學生只有理解了運算定律和算式的算理,才能正確運用運算定律。
三、知識不牢固,拆用運算定律
(一)錯題舉例
(二)錯因分析
這是六年級分數(shù)計算中最常見的錯誤,因為在學生的認知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而這里是(a+b)×c×d,又恰好兩個加數(shù)的分母分別是5和7,與括號外兩個因數(shù)5和7分別對應,因此就有了圖5的錯誤做法。圖6括號外的兩個因數(shù)與括號內(nèi)兩個數(shù)的分母成倍數(shù)關(guān)系,因此錯誤思路與圖5相同。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只限于初步認識,只會生搬硬套去亂拆亂用,無法靈活運用。
(三)教學對策
要想糾正這類錯誤,還是要回到乘法分配律的學習上去,要對基礎知識進行適當?shù)难由焱卣埂H鐖D5,先出示一道與原式相似的算式(2/5+4/7)×35,讓學生進行計算。學生很快就會運用乘法分配律寫成2/5×35+4/7×35,等于14+20,等于34。接著將算式(2/5+4/7)×35改寫成(2/5+4/7)×5×7,引導學生分析:“5×7”就是“35”,由于“35”是2/5和4/7共有的因數(shù),那么“5×7”就是2/5和4/7共有的因數(shù)。因為(2/5+4/7)×35等于2/5×35+4/7×35,所以(2/5+4/7)×5×7就等于2/5×5×7+4/7×5×7,而不是2/5×5+4/7×7。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這類題型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解題的同時透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zhì),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四、結(jié)語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練習中生成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對典型錯誤進行分析,找出錯誤原因,制定相應的教學對策,有助于學生理解算理背后的運算定律,從而更好地理解運算定律的內(nèi)涵。長此以往,就能逐步將計算上升到數(shù)學思維和思想方法的高度。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