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玫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辦法(暫行)》,內容包括認證理念、認證原則、認證體系、認證標準等11項,從各個層面高度規(guī)范我國師范類專業(yè)院校的辦學品質以及提升教師教育的專業(yè)度。2018年1月,國務院頒布《 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指出要大力振興教師教育。同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fā)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此類文件的相繼出臺在無形中從國家層面為音樂教師教育專業(yè)化進程提供了新的契機。
那么,高校音樂教師教育如何搶抓機遇,加速形成音樂教師教育專業(yè)師范性和應用性的特色,究其根本還需從體現音樂教育專業(yè)師范特色的核心課程著手。音樂教育專業(yè)核心課程分為專業(yè)理論類課程、專業(yè)教學法課程和專業(yè)實踐類課程(如圖1),其中專業(yè)理論類課程教學內容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點,一般都是將抽象、理性的知識以語言形式來完成信息輸入,如音樂教育原理、音樂教育史等課程;專業(yè)教學法類課程更多的是傾向建立學生的具身經驗,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形成高水平的認知建構,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等課程;專業(yè)實踐課程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huán)境來學習應用所學的理論和教學法,具備音樂教學操作能力,如教學見習、實習等課程。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尤其是專業(yè)教學法類課程的功能是連接理論和實踐課程,在專業(yè)核心課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文章以美國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為評述對象,在分析和評述的過程中對課程之間內在關系、課程理念、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梳理,旨在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學法類課程的設計和理念提供借鑒,為音樂教師教育專業(yè)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背景
1976年夏天通過《Orff Echo》發(fā)布了首版指導方針的“Ⅰ級標準”,1980年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是以保障美國奧爾夫音樂教師教育質量為目的,其內容是基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哲思和原理,由美國奧爾夫協(xié)會(American Orff-Schulwerk Association,簡稱AOSA)發(fā)起制定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此標準從提出至今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形成期、修訂期和成熟期。成立于1968年的美國奧爾夫協(xié)會在1973年為解決美國奧爾夫音樂教師教育在質量上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于是集結各方師資力量為美國各大高校以及地方的奧爾夫音樂教育培訓單位制定可參考的教師培訓指導方針,正式公布了《教師培訓Ⅱ、Ⅲ級標準》,提出培訓時間、調式與基礎功能和聲的教學序列三個方面的教學方案,并建議學生盡可能在一個培訓單位完成三個級別的奧爾夫培訓課程,以保證學習的連貫性。該標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奧爾夫協(xié)會教師課程標準基本形成。1997年該標準在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目標上根據培訓的需要進行修訂,提出教師培訓的內容應由三個部分組成,即體驗、概念和教學法,Ⅱ級和Ⅲ級課程從原來培訓時間、調式與基礎功能和聲的教學序列三個方面的課程方案,縮減為調式與基礎功能和聲的教學序列兩個方面。到2012年,為了平衡各地的教學效果,制定委員會在權衡利弊之后,決定Ⅱ級和Ⅲ級課程在調式和基礎功能和聲學習的序列上確定為一個模式。在理念上,將原來標準的名字所用的“教師培訓”(Teacher Training)和“指導方針”(Guideline)分別以“教師教育”(Teacher Education)和“課程標準”(Curriculum Standard)來替代,同時,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對所修訂的內容進行解釋:把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稱為教師教育,而非教師培訓,這個改變不僅順應了美國教育界對于教育專業(yè)化的趨向,而且比較契合美國奧爾夫協(xié)會對“教育”所持有的觀點?!芭嘤枴边@個詞帶有一種貶義的無意識,它不能反映教師在各方面所必須付出的努力和深入思考。相反,“教育”這個詞意味著一種持續(xù)的學習和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代表了必須教的東西,但它并不代表所有應該教的東西,課程總是被鼓勵制作自己的課程補充。
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在40多年的實踐中經過兩次修訂和完善,2012年這次修訂讓該標準趨于成熟。對該標準進行研究可以從其歷史性的思考脈絡中了解美國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的目標、功能、取向等成因,有助于我們在設計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學法類課程中不會盲目崇洋媚外,有利于辯證地借鑒其研制成果。
二、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基本原理與課程構架
奧爾夫教師教育模式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體驗、概念和教學法(如圖2所示)。每一個部分都是與其他兩個相互關聯(lián),三者之間并行開發(fā)。下圖說明了教師教育課程中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每個都必須包含其他兩個元素,模仿、探索、即興和創(chuàng)作貫穿其中。
(一)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目標
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目標是讓學習者準備好在各種教育環(huán)境中使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學習者不再局限于從事學校音樂教育的教師,也可以是音樂治療師等從事其他音樂教育的工作者。
(二)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
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內容是以西方音樂理論體系為載體進行教學,遵循西方音樂分析的邏輯將學習目標分為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伴奏織體、曲式、音色和音樂表情六個方面,并從學習成果的八個方面對以上的六個音樂元素分類別分級別地進行教學,八個方面分別是:語言、聲勢和非調性打擊樂器、歌唱、調性樂器演奏、豎笛吹奏、律動、即興創(chuàng)編、教學法,其中每一項內容都按照從簡到繁的教學序列進行表述。除了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課程,另外還有律動和豎笛教學課程標準的內容也是圍繞音樂學科知識展開表述。
(三)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課程價值取向
標準對音樂教育的理解是基于古希臘時期對音樂(Musike)的界定,是集語言、動作和音樂為一體的音樂教育,即興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課程標準提出要努力建立音樂教師即興創(chuàng)編的能力。從學習成果這個角度對課程標準的內容進行分析,從課程標準的內容分布比率來看,美國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85%是屬于音樂學科的內容,15%是屬于音樂教學法的內容,從學習目標的維度來看,其100%的內容都是屬于音樂學科。從歷史角度來看,該標準形成的年代為20世紀80年代,這個時間美國主要的教師教育課程思想其價值取向為:學術取向、專業(yè)取向、社會(公正)取向。由此可知,該標準的價值取向應是以學術取向為主、專業(yè)取向為輔。同時,該標準提出“教師教育課程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熟悉基于主動的、經驗的學習模式”,從其所提倡的課程實施模式可知,它也屬于實踐取向教師教育課程。
(四)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課程架構
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由基礎課程標準、律動/舞蹈課程標準、豎笛課程標準三個模塊組成,每個部分都分為Ⅰ、Ⅱ、Ⅲ三個級別進行表述。每個部分的第Ⅰ級以體驗為主,其次才是對教學內容和順序的專注,以及對律動、語言、唱歌和演奏樂器的基本技能的發(fā)展和應用。每個部分的Ⅱ級、Ⅲ級會更注重各個方面創(chuàng)編能力的發(fā)展和音樂元素的綜合應用。
1.基礎課程標準(見表一)
基礎課程標準一共有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包括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兩個部分,并以縱橫坐標呈現。學習目標以節(jié)奏和節(jié)拍、旋律、伴奏織體、結構、音色、表情六個音樂要素進行教學。而學習成果則是通過語言、聲勢和非音調樂器、歌唱、音條樂器、豎笛、律動、即興創(chuàng)作和樂隊演奏、教學法等八個不同的板塊進行呈現。
2.律動/舞蹈課程標準(見表2)
律動課程標準一共有三個級別,每個級別都從舞蹈類別和律動教學元素進行梳理,舞蹈類別包括創(chuàng)造性/直覺性舞蹈、民族/傳統(tǒng)/正式社交舞蹈兩個方面;律動教學元素包括身體意識、舞蹈元素/律動語匯、探索/即興/編排、音樂動作和語言之間的關系、律動教學的可能性五個方面。
3.豎笛標準(見表三)
豎笛課程標準一共有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從兩個維度去表述,維度一包括節(jié)奏、時間和節(jié)拍,旋律、結構和練耳,合奏伴奏,即興和創(chuàng)編,律動和身體意識,教學方法和過程六個方面;維度二包括技術、氣息、運舌和指法,原本性、歷史性和民間曲目,奧爾夫教室的豎笛,記譜法四個方面。
三、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評論
綜上所述,從該標準的表述形式來看,每個部分的內容以學習級別、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三維網格的思路去梳理,表述形式清晰立體。
從該標準的教學理念來看,即興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精髓所在,該標準的教學理念屬于音樂教育的生物學范式,強調的是感性先于理性,其課堂教學結果不是既定的,而是互動生成的,教學的對象不是個人的、精英的,而是集體參與的。
從該標準的具體內容來看,此標準是基于音樂學科教育學,按西方音樂體系和理論進行建構,在跨文化解釋方面存在局限性,不適用于其他文化的音樂教師教育,因為中國音樂文化是不能用西方音樂的方式去解釋的。
從該標準的內容序列來看,每個部分在三個維度都詳細地羅列具體要求,并以學科領域的“結構”語言概念來闡述目標,將教學內容劃分成最基本的元素單位,以非常明確的表述方式將復雜的教學內容梳理得具有高度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能直觀地看到奧爾夫音樂教師教育標準的理念體現——“通過怎樣的過程培養(yǎng)了什么樣的奧爾夫音樂老師”。
從該標準的時代語境看,該課程架構屬于現代課程的開發(fā)范式,該標準直接反映工業(yè)主義時代的語境,體現了對目標模式的普適性的追求,無論是教育目標的確定、學習經驗的選擇和組織,還是教育計劃的評價,都能有效地控制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與泰勒原理基本特征的行為主義、系統(tǒng)管理、效率驅動、目標控制具有很大的同構性。
四、結語
在對美國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中美兩國的文化雖存在著差異性,但是此課程標準的表述形式、標準的結構和分層級別對我國高校音樂教學法類課程設計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學法類課程可以借鑒該課程標準設計架構進行設計。課程內容序列安排可以借鑒該課程標準的內容序列安排,從不同的維度將需要學習的內容分成最基本的元素單位,從簡到繁進行序列設計,便于學生可以將所學的內容進行重組和再生。但課程的具體內容不再基于音樂學科教育學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而是從音樂現象學教育學的本質出發(fā),將音樂看作是一種文化現象,加強中國音樂文化的學習,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多元音樂文化意識。在每個課程的教學方式上,可以借鑒奧爾夫(AOSA)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音樂教育生物學范式,課程以學生為主體,并具有生成性、開放性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教學上的創(chuàng)新意識。
【基金項目】 本文系省級(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及應用研究)重大項目(社會科學類)“搭建新型音樂教育學科改革模式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7WZDXM01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Brandon, J.S: Orff Schulwerk: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1850-1980, Boston university, 2013.p160-166.
[2]Brandon, J.S: In the Beginning...Orff Schulwerk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rff Echo,2018. VOL50, NO.3, p30-31.
[3]AOSA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Introduction 2012,pp.4-1 https://aosa.org/get-involved/become-a-member/.
[4]Fuller, L.M.N: History of the inclusion of Orff and Kodaly methodologies in Oregon in music educator preparati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2005.p107-109.
[5]戴偉芬.當代美國教師教育課程思想的三種價值取向分析[J].教育研究,2012(5):147-153.
[6]AOSA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Introduction 2012,pp.13-3 https://aosa.org/get-involved/become-a-member/.
[7]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星海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