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強 宋萬鳴
重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志喜堂汪朗山琴譜》(以下簡稱《志譜》)抄本一部,為目前所見孤本,《重慶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登記為“清抄本”。此書未收錄于《琴曲集成》《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等叢書,亦未獲琴學研究者之關(guān)注,然此書實有一定的音樂文獻價值,是可資征引的清代音樂史料,也是頗有價值的清中晚期琴譜抄本實物材料。以下將對其內(nèi)容、來源、性質(zhì)、作者及師承、音樂文獻價值等問題作一番述考。
本書題簽“志喜堂汪朗山琴譜”,小注“附別抄錄系佛樓普和尚寶藏”①實際別冊不止普和尚寶藏譜,《風雷引》末注“以下附別抄錄”。,書簽下方有“聽秋聲館”藏?、诖擞【哂姓闩娠L格。清中晚期號“聽秋聲館”之人甚多,未知印主人是否為丁紹儀(字杏舲,江蘇無錫人,有《聽秋聲館詞話》)。。三眼裝訂,封皮緗色,無暗花。套格紙抄錄裝訂,朱絲欄,半葉八行,四周單邊。單魚尾,花口,版心下有“文寶亝”(文寶齋)字樣,無頁碼。
書首有《志喜堂汪朗山原序》,未署年月,不過據(jù)此可知本書作者即汪朗山。次為《字母源流》,包括《右手指法》和《左手指法》,指法解析后附一段關(guān)于“擘”“托”的考辨文字(詳情見下文),落款為“道光庚寅孟秋月錄 古琴居士呂會昌識”。次為目錄,分為《定弦調(diào)弦法》和《琴曲目錄》?!抖ㄏ艺{(diào)弦法》下小目包括《散音定弦》《實音定弦》《泛音大間定弦》《實音調(diào)弦》《泛音小間調(diào)弦》《泛音大間調(diào)弦》;《琴曲目錄》包括《詩意》《南熏意》《古琴吟》《良宵引》《山居吟》《歸去來辭》《平沙落雁》《高山》《流水》《釋談?wù)隆贰讹L雷引》。其中,《詩意》《南熏意》《古琴吟》之目同行書寫,下注“以上三曲乃小譜,諸譜未載,當時名手所作”。《高山》《流水》同行書寫,下注“二曲必當合學熟為妙,不可單奏”。實際曲譜與目錄并不完全吻合,目錄中《詩意》,曲譜中題作“詩吟”;《風雷引》譜后另附《梅花三弄》,為目錄中無,應(yīng)為另外補入。
圖1 《志喜堂汪朗山琴譜》封面
圖2 《志喜堂汪朗山琴譜》目錄
譜中每曲題下有小注、宮調(diào)、解題,獨《平沙落雁》曲前另抄有《平沙落雁譜序》一文。小注為雙行小字,一般是引《史記·樂書》論宮調(diào)特征,然后對傳譜派別作一簡要說明,最后又各依宮調(diào)引《五知齋琴譜·鷗鷺忘機》解題“一弦屬宮,三六兩弦輔助而成宮;二弦屬商,四七輔助而成商;三弦角,五七輔之;四弦徵,二五七輔之;五弦羽,二七輔之”③[清]徐祺:《五知齋琴譜》卷二,“鷗鷺忘機”解題,見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43頁。。論各調(diào)輔弦,如《良宵引》題下小注云:“太史公曰,聞角音使人惻惻而愛人。凡三段。中洲兼常熟派。五七弦輔而成角?!苯忸}說明傳譜來源、作曲者及曲意,如《詩吟》題下小注云:“此曲古巢向心齋先生譜也。其中指法音節(jié)順逆之妙,學者由此推之。凡有文諸曲,皆不外其綱領(lǐng)矣?!鼻叭∏忸}為雙行小字,自《良宵引》起為單行大字。
十二曲中,《良宵引》《山居吟》《平沙落雁》《高山》《流水》《風雷引》《梅花三弄》為無詞,《詩吟》(《詩意》)、《南熏意》《古琴吟》《歸去來辭》《釋談?wù)隆窞橛性~。有詞者,詞單獨占行。曲譜譜字、旁字、旁注齊備,有圈句號。
本書原序雖題《志喜堂汪朗山原序》,但前半部分汪朗山述及少時聽琴經(jīng)歷,文字全同《德音堂琴譜》汪天榮序:“余少于琴,若不解所為琴者。值鼓者,聽之,其聲質(zhì)素如也,泊如也,非所好也,便置之,不復求鼓之其工與拙,聽之而已,又安知其聲之何如耶?!雹躘清]汪天榮:《德音堂琴譜》序,見《琴曲集成》第十二冊,第461頁。又《志譜》序云“昔余游武林,適遇孫韻庭先生,雅擅此技”,此段師從經(jīng)歷也略同《德音堂琴譜》汪天榮序“值晉陽郭子裕齋來游武林,雅擅此技……”,不過師從之人為“孫韻庭”,其所擅之曲為《高山》《流水》《平沙落雁》,似是有意為之(詳見下文)。接下來《志譜》序述及輯譜緣由:“及后鹿鹿奔馳,為食指計,未免俗優(yōu)(按:或為‘擾’之訛),勿遑荊棘在手矣。惟思既得入手,毋荒于心,故從理新弦,再試舊譜,朝夕勤習,鉆研精細。而虞弦在御,一彈再鼓,即夜以繼日,亦從無厭倦。吾向所撫,熟而茫然。今復得一一記憶,豈不快哉!茲審訂數(shù)曲,頗得其中玄妙,綴之譜以備后驗?!贝硕挝淖之斒亲詾橹?/p>
《字母源流》中的《右手指法》自“擘”至“伏”24 個指法只錄名稱,后注“以上數(shù)法俱于《五知齋》同,不復綴”,其后自“”至“”13 個指法皆有釋義,實際源自《德音堂琴譜》指法釋義。《左手指法》自“綽”至“連”的35 個指法只錄名稱,后注“以上俱于《五知齋》同,不復綴”,其后自“”至“”14個指法皆有釋義,亦出《德音堂琴譜》。此部分最后附有一段關(guān)于“擘”“托”的考辨文字,全抄自《德音堂琴譜》,后署“道光庚寅孟秋月錄古琴居士呂會昌識”,推測呂會昌是本譜抄錄者之一,汪朗山原譜當成書于道光庚寅,即道光十年(1830)以前。
目錄后之《散音定弦》《實音定弦》《實音調(diào)弦》《泛音小間調(diào)弦》《泛音大間調(diào)弦》(疑漏抄《泛音大間定弦》,目錄中有)即所謂“仙翁定弦(調(diào)弦)法”。此套定弦調(diào)弦法雖早在明楊表正《重修真?zhèn)髑僮V》、明楊掄《真?zhèn)髡谇僮V》等譜中就已出現(xiàn),但詳考群書,本書中定弦調(diào)弦法體系不同于明代琴書,其直接來源當是清孫匯(字嘯壑)⑤《中國音樂書譜志》《中國古籍總目》皆作“孫匯偶”,實是對原書卷首題署“廬江嘯壑山人孫匯偶著于虞陽三峰禪室”之誤讀,“偶”當從下讀。詳考見鄭俊暉:《清代樂書考辨十二則》,《音樂研究》2018年第2期,第76-87頁。之《琴論》,此書今遼寧省圖書館藏一抄本,收錄于《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對校諸種文獻,《志譜》調(diào)弦定弦法標題全出《琴論》,細節(jié)內(nèi)容也幾乎全同,唯“泛音小間調(diào)弦”與“泛音大間調(diào)弦”順序作了互調(diào)。
正譜第一曲《詩吟》(目錄作“詩意”)乃徵音帶詞小曲,唱詞為北宋程顥之《春日偶成》詩。是曲未見于道光以前任何琴書,據(jù)曲前解題云“此曲古巢向心齋先生譜也”,可知為新作曲??脊饩w間之《雙琴書屋琴譜集成》中有《徵音譜詩》一曲,與《詩吟》基本全同,其解題亦云“向心齋老人所定”,可見此曲確與“向心齋老人”有關(guān)。對校《志譜》之《詩吟》與《雙琴書屋琴譜集成》之《徵音譜詩》,二者各有錯訛,??被パa,如第三句《徵音譜詩》作“”“下九”顯訛,而《詩吟》作“下十”則通;同句《徵音譜詩》作“”不訛,而《詩吟》作“上八又下七”無理。類似的二譜之間細微差異計有12處。
第二曲《南熏意》亦為徵音帶詞小曲,唱詞實際是出自明龔經(jīng)《浙音釋字琴譜》、明楊表正《重修真?zhèn)髑僮V》、明王洪洲及思義父子《三才圖會續(xù)集》中的《徵意》唱詞:“綠槐高柳咽新蟬,南熏調(diào)入冰弦。午窗香拭裊沉煙,鶴氅舞翩遷。酒圣詩賢不思凡,風月神仙。續(xù)斷簡殘篇,染云煙,香霧滿山川。”但曲譜較三者改動較大,首加入泛音段,其后每句也有較大不同,確實如本書目錄所云“諸譜未載”。題作《南熏意》,蓋因傳統(tǒng)《南熏歌》或《南熏操》為徵音曲。當然亦有可能是因唱詞“南熏調(diào)入冰弦”一句而有此題。
第三曲《古琴吟》乃宮音帶詞小曲,此曲本事可溯至《重修真?zhèn)髑僮V》《理性元雅》等明代琴書所載之《相思曲》,唱詞與二書全同,解題大意也皆云蘇東坡夜宿聞女子歌之事。不過,《重修真?zhèn)髑僮V·古琴吟》乃商意曲,《理性元雅·相思曲》為羽意曲,《志譜·古琴吟》譜字與二者迥異。后世題為《古琴吟》之曲,除《志譜》以外最早見清同治間張鶴《琴學入門》,與《志譜》同為宮音曲(《琴學入門·古琴吟》注作“黃鐘宮”),但對校二譜,除了主音相同以外,幾無相同處,連唱詞也稍有不同。因此《志譜·古琴吟》實是另有來源,這是《志譜》中第二支未見于它譜的琴曲。
第四曲《良宵引》角音三段外加“尾聲”。此曲以后每曲題下小注皆注明所屬琴派,如本曲為“中洲兼常熟派”。本曲解題異于其它琴譜,不過其曲譜當是源自《五知齋琴譜·良宵引》,但做了不少細節(jié)上的改動,如第二句“”后《五知齋琴譜·良宵引》作“亍上六二復”,而《志譜·良宵引》作“大犭上六三隹五七復六三”。此類差異有50余處。此外《志譜·良宵引》旁字旁注更為詳細,更注重演奏時輕重、疾徐、虛實變化,如首句“”旁注“中音起手”;“其二”下小注“段中凡應(yīng)合下指宜輕”等,也是其它琴譜未有的。
第五曲《山居吟》題下小注“熟派三段,徵音”,解題基本來自《五知齋琴譜·山居吟》之解題加跋文⑥首句所云“毛仲翁所作”之其它曲目應(yīng)出自《五知齋琴譜》卷一《歷代圣賢名錄·毛仲翁》。,不過改正了后者文字上的訛脫,如后者解題“音高而潔,放蕩中流之意”,“放”前脫“無”字,《志譜·山居吟》解題正之。譜字亦基本同《五知齋琴譜·山居吟》,但也做了不少細節(jié)之修改,如首段首句“”后增旁字“”,三段五句增旁注“前三爰中四車后一爰”等,凡80余處。
第六曲《歸去來辭》宮音六段,屬“中、浙兼熟派”(見題注)。此曲解題異于諸書,各段標題則同于《新傳理性元雅·歸去來辭》?!吨咀V·歸去來辭》調(diào)式作“宮音”,但與清代以來作“宮音”的《徽言秘旨訂·歸去來辭》一系譜字差別較大。其來源應(yīng)是《謝琳太古遺音·歸去來辭》一系(雖然這一系琴書此曲多作“商音”)。⑦柯黎、張維:《琴歌〈歸去來辭〉流變考略》,《藝術(shù)百家》2011年第2期,第194-197頁。但《志譜·歸去來辭》對這一系作了一些調(diào)整,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使每段主音皆落于宮音,與《新傳理性元雅》等譜不同;⑧《新傳理性元雅·歸去來辭》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的落音都在商音,故符合“商音”。第二,直至尾段都未轉(zhuǎn)到商調(diào),與《真?zhèn)髡谇僮V》等譜不同。⑨《真?zhèn)髡谇僮V·歸去來辭》等一系列譜子,尾段收韻帶有明顯商音的色彩(兩個三弦散音地位重要,非是作為偏音出現(xiàn))。這些都是本譜別有發(fā)揮的地方。
第七曲《平沙落雁》商角音七段加尾聲,屬“中、浙兼常熟派”(見題注)。曲前有序,其序完全同于《蕭立禮琴說》之《平沙落雁譜序》加跋文,而序后署“孫嘯壑先生補敘,汪朗山參訂”⑩《蕭立禮琴說》之《平沙落雁譜序》署:“時道光元年歲在辛巳桃月八日余客乾陽蘭庭刺史姑丈官廨撫斯曲以題之蘭陵蕭立禮書?!卑衔氖穑骸凹螒c十二年小陽月四日書于高沙藏琴軒”,《志譜·平沙落雁譜序》在這里的署名是一個疑點。。本曲亦為“古巢向心齋老人”傳譜(見解題)。曲譜也基本同于《蕭立禮琴說·平沙落雁》,不過也存在細節(jié)差異50 余處,有些地方顯示本譜勝于《蕭立禮琴說·平沙落雁》,如《蕭譜》五段第二句“”弦序四、五顛倒,而《志譜》不誤;又如六段小注《蕭譜》作“為靜境中鬧境、鬧境中之靜境也”,而《志譜》在“鬧境中之靜境”前多“寔(實)為”二字,文義顯勝。此外,《蕭譜》旁注作“重”之處,《志譜》多作“車”(輕);在一些地方《志譜》也加入了“爰”(緩)、“省”(少息)、“巠弓”(輕引)這樣的旁注,體現(xiàn)了一種演奏風格的差異。
第八曲《高山》宮音八段加尾聲,“熟派”“古巢向心齋老人傳”(見題注),應(yīng)出自《五知齋琴譜·高山》。其解題含《五知齋》的解題及跋文,二譜分段、題注、琴曲結(jié)構(gòu)也大抵相同。二譜譜字大小差異90 余處,較明顯者為第八段后《志譜·高山》增加一套滾拂。此外就是旁字、旁注方面的細小差異,如《志譜·高山》多將“亍”寫作“糹犭”?《德音堂琴譜》卷四《字母源流》:“,細猱也。同細吟?!?,又如首段首句《志譜·高山》旁注“起手爰作重吅,取堅實之意”,而《五知齋琴譜·高山》僅旁注“爰作”等。但這些差異對主要旋律影響不大。
第九曲《流水》宮音八段加尾聲,“清派”(疑為“浙派”之訛)“古巢向心齋老人傳”(見題注)。解題與諸譜皆不同,其中“孫韻庭先生于五六段內(nèi)增添數(shù)文,乃得于海寧觀潮,審會其機,覺波濤洶涌之聲,暢明其旨,深得其神味之音矣”。為本曲來源之關(guān)鍵。此曲加上尾聲共十一段,系脫胎于《真?zhèn)髡谇僮V》及《德音堂琴譜》之《流水》一系,但五六段確實有大段內(nèi)容為前譜所無,譜中也注明“以下韻庭增”。觀察此所增內(nèi)容,竟是今日流行《流水》之多段滾拂,但其文繁復程度過于《天聞閣琴譜·流水》?如《天聞閣琴譜·流水》六段第一個滾拂至后為“從再作”,而《志譜·流水》此句反復三次,每次皆有變化。這類例證不遑多舉。,此外也絕無《天聞閣琴譜》之特有指法(如“”等),因襲后者的可能性不大。
以下另為一冊,附別錄曲譜。第十曲《釋談?wù)隆飞桃舳欢?,解題基本出自明楊掄《伯牙心法》,琴曲結(jié)構(gòu)屬于《太音希聲·釋談?wù)隆芬幌?本曲在各時段的發(fā)展變化有6個代表版本,分別為《三教同聲》本、《太音希聲》本、《琴學心聲》本、《松風閣琴譜》本、《五知齋琴譜》本、《山西育才館琴譜》本。見楊春薇:《〈普庵咒〉研究》,《中國音樂學》2000年第4期,第88頁。,似乎也受到過《新傳理性元雅·釋談?wù)隆返挠绊?,因為《佛頭》唯有在《新傳理性元雅·釋談?wù)隆泛捅咀V作《佛號》,且《起咒》以后稱“第某回”。與各本《釋談?wù)隆凡煌氖?,本譜在起頭《佛號》下又附小注曰“凡奏此曲,必須掃室焚香,默念……”以下為《凈口業(yè)真言》《凈身業(yè)真言》《安土地真言》梵音咒語。
第十一曲《風雷引》商音十段,解題出自《五知齋琴譜·風雷引》,而譜字則全同《德音堂琴譜·風雷引》,無甚特色。
第十二曲《梅花三弄》宮音十二段加尾音,題注“楞伽山人沈鳳來原抄譜”,“諸譜未見因而錄之”,各段小標題確實異于諸譜。?各段標題依次為:《溪山夜月》《竹籬茅舍》《暗香浮動》《嫩寒江店》《月轉(zhuǎn)西樓》《疏影橫斜》《青鳥啼魂》《薄瞑凝香》《蒼崖鐵笛》《夢回枕上》《蕉窗讀易》《飄零空谷》。但細查本譜結(jié)構(gòu)(十二段加尾音,泛音在二、四、六段)及各段旋律,其來源應(yīng)是明胡文煥《文會堂琴譜·梅花三弄》,不過作了一些技巧的簡化(如去掉第七、八段開頭的滾拂等)。按《文會堂琴譜》為浙派旁支,多收未經(jīng)刊刻之秘譜,?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六冊,第2頁。與其他浙譜存在一定差異,?陳成渤:《南宋浙派古琴傳習錄》,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頁。本譜所云“諸譜未見”恐也是實情。
本書原序無年代信息,唯《字母源流》后署“道光庚寅孟秋月錄 古琴居士呂會昌識”,呂會昌或系此書抄者之一,道光庚寅即道光十年(1830),原譜成書當在此之前。不過本書存在兩大疑點,令人無法排除其作偽之可能。一是原序中個人經(jīng)歷大段抄襲了《德音堂琴譜》汪天榮序,二是《平沙落雁序》完全因襲《蕭立禮琴說·平沙落雁序》而署名卻未提及蕭氏。
但如果從整體內(nèi)容來看,其中也有儼然真實的成分。首先,本書琴譜大多非是對前代琴書的簡單因襲,其中多有補苴罅漏之處,非托古、炫奇者能為。如《良宵引》《山居吟》《歸去來辭》《高山》《流水》等都有一些合理化的改動以及個性化的處理。此外更有他書未見之曲(如《南熏意》)、同名異實之曲(如《古琴吟》),宮調(diào)嚴謹,似非向壁虛造。
因此對于本書的性質(zhì)有兩個判斷:一是本書真?zhèn)螀?,抄者所錄部分譜本確有所自,而偽造了原書作者及原序。但汪朗山并非聲名顯赫,琴史上也并無其名,偽造此人琴譜未知有何可圖。是以本文較為傾向第二個判斷,即汪朗山確有其人,此書乃汪氏之自用譜,原序前半段乃是因其個人經(jīng)歷同于族人前輩,而對其文字有所借鑒。至于《平沙落雁譜序》則或是因為自用譜未署蕭立禮信息,抄者未加詳考而補署汪氏參訂之名。本書《字母源流》中有59 個基本指法只錄名稱,注明“俱與《五知齋》同,不復綴”,當略則略,僅作備忘;而譜中旁字、旁注則記寫細致,確有序中所謂“以備后驗”之用途,這些都體現(xiàn)了本譜作為自用譜的性質(zhì)。
本書原作者汪朗山其人生平未詳,從原序中得知其琴學傳自“孫韻庭先生”。序中提到孫韻庭善彈《高山》《流水》《平沙》,尤其在《流水》五六段“增添數(shù)文”,而譜中《流水》解題亦云此事?!读魉返谖宥巍啊币韵乱嘤信宰ⅰ耙韵马嵧ピ觥?,正好呼應(yīng)了這一點,此外本譜便不再出現(xiàn)“孫韻庭”。
譜中《平沙落雁譜序》后署“孫嘯壑先生補敘,汪朗山參訂”。孫嘯壑于史可考,乾嘉時期詩人孫原湘、俞思謙、顧日新等,皆有聽嘯壑鼓琴之詩文。?孫原湘《贈廬江孫山人嘯壑》、俞思謙《雪樵騎尉齋中聽孫嘯壑鼓琴同俞潛山吳余山》、顧日新《聽孫嘯壑彈琴》《送琴師孫嘯壑序》。說明嘯壑大抵也是乾嘉時人?!叮ü饩w)嘉定縣志》卷二十六:“匯,字嘯壑,廬江人,寓邑中,《平沙落雁曲》自詡第一,又補正《流水》曲譜。吳滌山、高逸峰受其指法?!?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嘉定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嘉定縣》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475頁。又清蔣寶齡《墨林今話》卷七《江上秋歸圖》:“廬江孫山人嘯壑匯,工鼓琴……其《平沙落雁》一曲,精詣入微,亦自矜為獨絕?!?[清]蔣寶齡:《墨林今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頁??芍獙O匯(嘯壑)確擅《平沙落雁》,且也對《流水》有過補正。《志譜》云及孫嘯壑絕非偶然,除了其它史料旁證孫嘯壑擅《平沙落雁》、補訂《流水》,與汪朗山所師從之“孫韻庭”有明顯關(guān)聯(lián)以外,此人與本譜的關(guān)系另有兩條暗線:其一是書首《定弦調(diào)弦法》,無論體例、標題、小注皆同今藏遼寧省圖書館的孫匯《琴論》抄本,尤其關(guān)于散定弦的一段議論“定弦以散音定準為上,泛次之,實音又次之。但散音能準,非數(shù)十年精于音律者不能也,初學之士當從實音定準,再至(按《琴論》作‘審’)泛音,再審定散音方妙(按《琴論》作‘得’)”幾乎全襲自《琴論》;其二是譜中《歸去來辭》較之它譜調(diào)整較大,似是別有創(chuàng)制。按清人王澤《十三日飲永靚禪林聽嘯壑山人彈琴》詩末有小注云:“朱見庵極愛《歸去來詞》,集成五言詩六章,山人譜入琴中?!?江曉敏:《南開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16),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16頁。則嘯壑山人確有重譜《歸去來辭》之事。由此頗疑汪朗山所師承之孫韻庭實即孫嘯壑也。
另外,《志譜》之《詩吟》《平沙落雁》《高山》《流水》解題皆云傳自“古巢向心齋老人”,“古巢向心齋老人”在琴史上實有其人,然已失姓名,《雙琴書屋琴譜集成》之《徵音譜詩》解題云“古巢向心齋老人所定也”,《漁樵問答》解題云“古巢向心齋老人傳譜,得自金仰峰家”。按清胡渭《禹貢錐指》卷六“出居巢縣南”小注:“古巢國也。按居巢漢屬廬江郡,今為無為州,屬廬州府?!薄肮懦病奔次墨I中所記夏、商、西周之巢國,漢置廬江郡,故“古巢”“廬江”實一地也。孫匯(嘯壑)乃廬江人,“古巢向心齋老人”與之必有莫大關(guān)聯(lián)。
如汪朗山此人不虛,其人學琴自孫嘯壑(韻庭),而后者是乾嘉時人,汪朗山也應(yīng)在乾嘉至道光間。考《(嘉慶)旌德縣志》有汪祖琳字朗山,其人曾于乾隆年間重修安徽旌德《汪氏義門校正世譜》十一卷,今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及三十八年(1773)刻本。未知《志譜》之作者是否為此汪朗山。除此以外,其人身份信息渺茫,目前無法確考。但安徽汪氏琴人輩出,如明清以來歙縣汪芝、新安汪善吾、新安汪天榮昆弟、休寧汪梅鼎等,至有“新安汪氏琴派”之說。值得注意的是,《志譜》在收曲時將主張無詞之浙派與主張有詞之江派曲目兼收并蓄,査阜西云:“徽州在新安江上游,汪姓甚多,從晚明到清代中葉,出現(xiàn)過‘新安汪氏琴派’……這一派的琴,似乎是把浙派、江派兼收并蓄的?!?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八冊,第3頁。本譜或亦為此論之注腳。
《志譜》具有清代中晚期琴譜的風格,反映了此一時期浙派、熟派、中州派的傳承情況,書中內(nèi)容可以為研究琴曲、琴人提供諸多可參考的細節(jié)信息。
在琴曲方面,《志譜》開指小曲《南熏意》為本書獨有;另一首《古琴吟》,它譜雖見同名者,但與本譜內(nèi)容實異。這兩首琴曲確如本書作者所云“諸譜未載”。此外《志譜》在譜字上作了較大改動的有《歸去來辭》《流水》,皆為獨異譜本。尤其是本書所載的增加五、六段滾拂的《流水》,系孫韻庭“得于海寧觀潮,審會其機,覺波濤洶涌之聲,暢明其旨,深得其神味之音矣”。今人每論“七十二滾拂”則將它與蜀人張孔山聯(lián)系起來,然《天聞閣琴譜》之《流水》解題云“此操系灌口張道士半髯子幼學于馮彤云先生,手授口傳”,原非張孔山作。傳曲之馮彤云恰為浙人,其譜實亦另有來源。早在道光初年浙人王仲舒之《指法匯參確解·流水》就已有滾拂段落,且旁注曰“以下增”。但究是何人所增?《志譜·流水》于此提供了一個線索。
除了以上大異于它譜的琴曲,本譜中與諸譜小有差異的琴曲,如《詩吟》《良宵引》《山居吟》《平沙落雁》《高山》《釋談?wù)隆贰睹坊ㄈ返?,也可用于與它譜互勘正誤,這一點上文已舉數(shù)例,此不贅。另外,由于本譜旁字記寫細致,亦可從中引發(fā)演奏風格的探討。比如,相較于《蕭立禮琴說·平沙落雁》,本譜“清微淡遠”風格更為鮮明,體現(xiàn)在力度、節(jié)奏、裝飾音多個方面。力度上,《蕭譜》旁注“”(重)者極多,而《志譜》則異于是,如第二段兩處“”《蕭譜》皆旁注“”,《志譜》皆作“車”(輕);七段四句《志譜》旁注“巠弓”(輕引)。凡八處,為《蕭譜》所無。但《志譜》并非處處如此,一些地方仍旁注“”,故而顯得有所權(quán)量。節(jié)奏上,《志譜》許多地方加入“爰”(緩)、“省”(少息),如二段末句“”《志譜》旁字“爰”,三段倒數(shù)二句“”《志譜》旁字“省”等,皆為《蕭譜》所無。但也有如四段倒數(shù)二句“”《志譜》多一旁字“”(急爪)這樣加快的節(jié)奏,盡管不多。裝飾音上,《志譜》加入的“”“亍”“犭”更為豐富,如三段三句“”加旁字“糹亍”,四段五句“”加旁字“”等,《蕭譜》亦無。
琴人方面,本譜提供了一些較有價值的清代琴家傳譜的細節(jié)信息。如琴家“古巢向心齋老人”,歷代琴學文獻中除《雙琴書屋琴譜集成》中《徵音譜詩》及《漁樵問答》注云此人傳譜以外,就只有《志譜》之《詩吟》《平沙落雁》《高山》《流水》了。此外,本譜《梅花三弄》注云為“楞伽山人沈鳳來原抄譜”,沈氏乃清初無錫琴家,《(嘉慶)無錫金匱縣志》卷二十六:“沈鳳來,字右山,父汝愚妙解琴理,常熟嚴澄、趙應(yīng)良皆兄事之。鳳來嗣其家學,兼參眾長,造微詣極,尤善歌詩,酒酣發(fā)響,激揚中節(jié)。家素貧,葦簾紙窗,常自操所度曲,聲徹戶外。性和而介,抱絕技,不事干謁,竟以貧死?!逼涓笇κ炫尚纬捎兄匾绊?,而沈鳳來則承其家學,“兼參眾長,造微詣極”,可惜其琴學未見紙面留存。今《志譜》抄錄了沈氏《梅花三弄》譜,此譜雖源自《文會堂琴譜·梅花三弄》,但解題與諸譜迥異,譜字也作了一些調(diào)整,從中可以一窺沈氏琴學若干旨趣所在。
以上對《志譜》作一簡要介紹,對各部分內(nèi)容來源一一詳考,最終推測此書為汪朗山自用譜,汪氏琴學出于乾嘉間孫嘯壑(韻庭)?!吨咀V》中琴曲解題、小注及譜字等具有一定的音樂文獻價值,可以補充對清代琴史認識的闕如,具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在斷代問題上,我們對于抄本本身的物質(zhì)樣態(tài)(如紙張、墨色、鈐?。┑目疾焐形吹轿?,對竹紙成色的目驗只能推測其大致年代,如欲測量精確,最好還是能對紙張進行化學分析。此外本書版心為“文寶亝”的套格紙、封面“聽秋聲館”藏印,也是判斷年代下限的關(guān)捩,但目前尚未找到同款比較,只能留待日后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