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芬
摘要:2019年9月,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全面取代其他版本在語文百花園中“一枝獨秀”。教材的改變也帶來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思考與轉變,如何擺脫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突顯教材的核心價值,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為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的難題。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范本教學”主張應運而生。
關鍵詞:范本教學;核心價值;綜合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5-0329-02
一、明晰概念,什么是范本教學
范本,即可做模范的樣本。比如學習書法、繪畫,照著一個“模子”臨帖、描摹,這個“模子”就是范本,“依樣畫葫蘆”就是這個意思。即使是文學作品,也常有人照著一篇的基本樣式創(chuàng)作另一篇,照著寫的這一篇就是范本。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早就提出這樣的觀點。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舉一反三,將學到的經(jīng)典的思想情感與表達形式在新的情境或生活中轉化、運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材就成了學習的范本。所謂“范本教學”,就是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及文本特點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圍繞教材的精彩、精要、精華、精妙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沉潛涵泳,領悟其思想內容、情感內蘊、言語表達、布局謀篇等,并在新的情境中學習運用,突顯教學的核心價值,形成穩(wěn)定的綜合素養(yǎng),范本教學的真正意義就在于此。
二、明確路徑,如何實施范本教學
筆者在學校一次教研活動中聽一位老師講《青蛙賣泥塘》一課。課文講述了一只不愿住在泥塘里的青蛙想賣掉泥塘,在賣的過程中,他聽從小動物們的建議,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環(huán)境。故事突出了“美好的環(huán)境是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的”這一主題。教師在教學中圍繞主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青蛙”展開教學,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勤勞,有的說聰明,有的說虛心接受意見,等等,并分別從文中找出依據(jù)匯報交流。課堂末,老師問:讀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伴隨著學生們的回答和老師的總結,整節(jié)課圓滿結束。
(一)創(chuàng)新教材理解,在“提煉”上下功夫
一篇課文可教的知識點很多,大到篇章布局,小到標點符號,無一不包,但是我們的教學時間卻是相當有限的,因此,準確提煉一篇課文最具價值的教學內容是實施范本教學的重要前提。其實,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知識單元都存在于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中,都具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解和鉆研教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克服解讀層次淺、隨意性大、缺乏整體意識等現(xiàn)象,另一方面又要結合文本特點、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重點等因素,提煉出最具范本價值的言語知識,準確理解教材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實施范本教學。
《青蛙賣泥塘》所在的單元是一個童話單元,包括《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小毛蟲》等四篇趣味盎然的童話故事。童話的魅力在于將豐富的哲理蘊含于有趣的故事之中,從文體特點來看,“童話體敘事作品”必須構建其內在邏輯,梳理故事要素,在情境中讀好故事、講好故事,甚至演好故事,這也是此類文章的核心教學價值。再看這個單元四篇課文,有三篇的課后習題都提出了“根據(jù)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借助提示講講這個故事”等要求,編者的編排意圖也充分說明本單元課文教學價值之所在。課標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也提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只有學生產(chǎn)生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才能更好地親歷讀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等言語實踐活動,獲得閱讀的快樂,形成閱讀的能力。
(二)尋找實踐路徑,在“轉化”上下功夫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讓學生獲得語文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其根本途徑就是讓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唯其如此,才能尋求到一條暢通的語文教學之路。需要說明的是,閱讀教學需要的絕不是枯燥乏味的機械訓練,也不是不顧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需求的強勢灌輸,而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下,融進文章情感和內涵,包含著學習主體對學習濃厚探究興趣的語文實踐,是充滿著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語文實踐,其要義在“轉化”二字。教師應結合文本的文體特點、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重點等因素,在范本教學中積極開展實踐體驗與感悟,通過多種方式參與言語實踐,在轉化中內化范本意蘊,讓范本價值在探究和發(fā)現(xiàn)中得到落實。
1.把握故事結構。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做到“在情境中讀好故事、講好故事,演好故事”,首要的基礎和前提是把握故事的框架結構。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故事時梳理清楚故事要素。為了避免要素過多,問答煩瑣,筆者用簡單的設問引路,引導學生串聯(lián)起故事的主要結構:第一次讀書,思考:青蛙前后都向誰吆喝著“賣泥塘”?第二次讀書,思考:泥塘為什么賣不出去?青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兩次讀書中,學生關注到幾個重要的故事要素(誰?干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分層次讀懂故事大意,把握住了故事的基本結構。這個過程的學習也為進一步領會范本價值奠定了基礎。
2.讀好語氣語調。要分角色演好故事,首先要讀好故事,尤其是讀好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對話及活動。第一學段讀好故事的要求是“讀出語氣語調”。為了落實這一朗讀要求,筆者引導學生走入童話情境,把自己融入童話角色中,通過朗讀、想象、講述等活動體驗,在角色中展現(xiàn)自我,在親歷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童話世界的美好。比如在學習青蛙賣泥塘的原因時問:現(xiàn)在你們就是小青蛙,老師想問一問,你為什么要賣掉泥塘呢?在讀到野鴨不買泥塘時進行采訪:野鴨,這個泥塘挺好的,周圍還有綠茵茵的小草,你為什么還是不買呢?小青蛙,人家又不買,這回你該怎么辦呀?在小青蛙改造泥塘時又問:小青蛙,你準備到哪兒去采集草籽呢?草地好遠好遠,還是別去了吧?小青蛙,你為什么要在泥塘邊播撒草籽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象童話人物的心理活動,體驗它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3.角色示范演說。故事文本的終極目標是“講述”,這也是本文的范本價值之所在。課后要求學生“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演故事應充分建立在講故事的基礎之上,學生既可以借助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用上自己的語言,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輔以肢體表現(xiàn)加以完成。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針對其中一段故事給學生充當“范本”,通過老師的示范讓學生明白“應該怎么演”。比如練習表演“向老牛賣泥塘”這部分,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分配好角色(青蛙、老牛、旁白),說明表演要求(青蛙該如何吆喝?采集、播撒等動作怎么表演?老牛說話的語氣和表情怎樣?旁白讀好提示語等),等到學生明白了表演的基本方式再放手讓他們演繹其他部分,從而更有效地突顯并落實本文的核心價值。
(三)豐富范本表現(xiàn),在“拓展”上下功夫
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無限廣大,范本教學就是一個靈動鮮活的“知識生命體”。葉圣陶先生所言“語文教師最要緊的是引導學生能舉一反三,‘一是課文,‘三是自己閱讀東西?!睉蔀槊恳晃徽Z文老師的教學追求。教師應該正確處理好“一篇”與“一類”的關系,正確處理好課外與課內的關系,加強課內外的聯(lián)系、溝通與整合,比如通過課外拓展閱讀、對比閱讀、資料鏈接等方式拓展、豐富范本,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精神建構溝通發(fā)展,真正讓范本教學同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融為一體。筆者在教學《青蛙賣泥塘》時,就結合本單元“我愛閱讀”中鏈接的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引導學生讀一讀,講一講,演一演,將范本價值與生活經(jīng)驗對接,與學生的內在需求呼應,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拓展范本、豐富范本、活化范本,真正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