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銳
摘 要:根據(jù)本輪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yǎng)的修訂,對學生科學精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包括提高辯證思維能力,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首先得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除了有意識地在課堂上通過閱讀文本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課堂辯論不失為一種較綜合的方法。要想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開展辯論賽,從教師到辯手再到觀眾,從對辯題的分析,到資料的查找,再到辯論的預設與總結,都需要提前在課下進行認真布置。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批判性思維;課堂辯論
在本輪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中,明確了要構建以培育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其中,對科學精神培養(yǎng)的要求包括“培養(yǎng)青少年的科學精神,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立足基本國情、拓展國際視野,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增長才干?!蹦敲矗绾翁岣咿q證思維能力,文章認為首先得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理解、善于表達,形成自己獨立的想法,而課堂辯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
一、批判性思維
(一)批判性思維的定義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臘文kriticos(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和kriterion(標準)。從語源上說,該詞暗示發(fā)展“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維”:“能動、持續(xù)和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進一步指向的結論”?!兜赖屡c法治》七下教材中指出,思維的批判性表現(xiàn)在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表達不同的觀點,敢于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
相關研究認為,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在很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可以把二者等同。不僅如此,批判性思維在辯證思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批判性思維的內(nèi)容
美國尼爾·布朗教授在《學會提問》一書中指出,批判性思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有一套相互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愿望,這與高中課標修訂版中關于具有科學精神素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作出科學的解釋、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擇”能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時不時聽到各科老師在共同研討時提出學生的一些共性問題:一是學生理解能力較差;二是學生審題能力有待提高,老是看錯題;三是有的學生喜歡死記硬背,一遇到“活”一點的題只能盲目套所謂的模式,答題情況不理想,還有的班主任會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難管,“您怎么老針對我一人”這種話張嘴就來。仔細想來,這些現(xiàn)象一定程度上都與批判性思維的缺乏有關。因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很容易能找準論題和結論,并根據(jù)線索找到理由,因此不論在理解問題還是表達自己觀點上,都應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
因此,要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要客觀評價一個人的分析推理并作出判斷之前,就必須準確地理解對方的觀點,找到他的推理所在,對待他人的觀點,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一廂情愿地想當然。
那么,如何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課堂辯論不失為一種較綜合的方法。
二、課堂辯論
(一)辯論的內(nèi)涵及意義
經(jīng)過平時實踐與觀察發(fā)現(xiàn),課堂辯論這種形式對于提升興趣、激發(fā)學生思考以及促進其自覺辯證地看待問題,澄清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有重要幫助,同時,辯論的活動形式正迎合了青少年爭強好勝的心理,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究竟什么是辯論?為什么要在課堂開展辯論活動?簡而言之,辯論就是企圖借著語言的表述來說服聽眾,辯論是一種爭論的藝術,而且是一種無論有理無理都能大聲主張自己是對的藝術。以辯題“勤儉節(jié)約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利/無利”為例,辯論雙方都能依據(jù)辯題數(shù)出不少理由,不論勤儉節(jié)約好還是不好其實都會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最后一定會決出勝負,但是并不意味著勝的這方持有的辯題就是真理,僅僅說明勝方更有說服力。因此,辯論雙方應極力找出于己方有利的論據(jù)說辭,來說服判決勝負的第三方即評委或觀眾。
(二)辯論賽的準備和開展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的辯論。原則上說,辯手在場上的每一句話都應是提前備好。要想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開展辯論賽,從教師到主持人到辯手再到觀眾,從對辯題的分析,到資料的查找,再到辯論的預設與總結,都需要提前在課下進行認真布置。
以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這一課題為例,課前一節(jié)課教師應設計好“發(fā)展經(jīng)濟應堅持公平優(yōu)先還是效率優(yōu)先”的辯題,并結合教材相關知識,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是初次組織辯論賽活動,還應在前一節(jié)課簡要向學生講授辯論賽的基礎知識,包括辯論內(nèi)涵、意義和一般技巧,向學生介紹查找資料的途徑和方法。
在辯論賽的組織方面,其實沒有固定的規(guī)則制度,只要把握了辯論賽的實質(zhì),往往形式是多變的。以這節(jié)課為例,要求學生提前準備資料,4名正方,4名反方,除了一辯四辯分別理論陳詞和總結,二辯三辯可以自由辯論。6名學生充當評委,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而且從觀眾的角度看辯論能更好地理解,為下次活動參加作準備。辯論時間25~30分鐘,總結時間10~15分鐘。第一次辯論賽活動主持可以由老師擔任。其他同學可以任意選擇正反方,在自由辯論期間可以舉手發(fā)言支持所在辯方。(一是調(diào)動積極性,二是避免辯手冷場)
除此以外,課堂預設非常重要。有意思的辯論往往要求雙方實力勢均力敵,強強對手當然非常精彩,弱弱對決也能有話可說,不至于冷場,但如果遇到一方強一方弱,很容易出現(xiàn)弱的一方無話可說,辯論陷入僵局。而這些情況教師必須提前做好預設,自行設計好一些問題,并想出對常見論據(jù)的反駁以應場。在課前,教師可以就辯題與部分同學進行交流,見表1。
做好了前期的準備,到了課堂辯論開展階段,教師應該是做到心中有數(shù),該做的指導也應落實到位了,此時學生的狀態(tài)也應是激情飽滿、滿心期待。令人驚喜的是,真正到了課堂辯論的實戰(zhàn)中,學生的競爭熱情往往能被迅速調(diào)動,出現(xiàn)許多之前預設中想不到的思維火花。
(三)辯論賽的評價
結合中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和新課標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可以制定相應的評價表格,由教師和學生評委進行量化評價,并最終評出獲勝一方和最佳辯手,當然,如果有多人表現(xiàn)出眾,可適當多表彰一些以資鼓勵。
作為課堂辯論,評價的維度可以豐富多樣,根據(jù)自己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比如如果目的在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表現(xiàn)力這一塊可以賦更大的比重;如果重在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則可以設定傾聽、尊重他人觀點并進行合理反駁這一標準,(有的時候會出現(xiàn)辯論雙方完全處于自問自答、自我陶醉,完全不理會對方觀點,只羅列己方觀點的情況;)如果重在鼓勵提升邏輯思維和自己的見解,則可以設定這一評價標準。需要注意的是,評價不應設置得過于復雜,一般有三到五項即可,教師點評的時候還可以就評價結果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課堂評價表示例如表2。
三、研究總結
綜上所述,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辯論活動,對于提升興趣、激發(fā)學生思考以及促進其自覺辯證地看待問題有很大幫助。在辯論中,學生需要更認真地聆聽與理解,需要更精簡準確的表達與溝通,借助辯論這種模式,能促使學生更深入思考研究某些問題,能夠逐步養(yǎng)成說理由和問理由的習慣,提高批判性思維,而不至于出現(xiàn)“老師這么說,書上這么說,大家都這么說,如果人們總是這么說,那么不管是不是傳說,也許都是對的,是需要認真背的”這樣的思維懶惰病。
對于思想政治這樣一門綜合性德育課程而言,在價值觀引導方面,適當通過開展辯論賽這種活動實現(xiàn)理性分析、自覺相信有時也遠比教師講授來得有效得多。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S].2017.
[2] 武宏志.論批判性思維[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11).
[3] 《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賀善侃[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03):45-49.
[5] [美]尼爾·布朗,吳禮敬.學會提問[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