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沁儀
【摘 要】“非遺”舞蹈——湛江儺舞作為中國儺舞的分流,嶺南舞蹈的分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審美價值,是獨樹一幟的瑰寶。在時代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湛江儺舞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存在著需要思考關注之處。本文立足于舞蹈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湛江儺舞的人文特性,并對其在“生態(tài)區(qū)”“課堂”“舞臺”等方面的發(fā)展走向做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新時期;嶺南舞蹈;湛江儺舞
中圖分類號:J72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1-0092-03
一、湛江儺舞的源流
“儺”是一種盛行于古代的專門用來“驅鬼逐疫”“消災納吉”的祭祀儀式。它起源于原始狩獵時期的巫術和法術,形成于商周的禮樂文化,是集圖騰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于一身的獨特的文化符號。我國最早記載儺事活動的史籍《周禮·夏官》曾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毆疫,大喪,先驅,及墓,入壙以戈擊四偶,毆方良。”[1]此為儺的由來。后從秦漢一直延續(xù)發(fā)展至清朝,皆以頭戴木刻面具,手執(zhí)道具,表現(xiàn)神話傳說或歷史人物故事為其共同的藝術特色。
儺舞現(xiàn)流傳于我國甘肅、貴州、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在廣東,湛江儺舞主要分布于湛江麻章區(qū)、吳川市、雷州市和廉江市等各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據(jù)博物館等處的資料顯示,湛江儺舞的歷史源流大概有四百至六百余年,并且與中原儺文化有著一定的關系。自隋唐至明清時期,曾經歷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湛江地區(qū)人民由江西、福建遷入居多,因而隨之帶入了當?shù)氐拿袼孜幕蜕罘绞健S绕湓谔瞥?,大量的閩南人遷入雷州,所以雷州的民俗節(jié)日,語言溝通方式深受中原與吳越文化的影響。各地區(qū)的儺舞因祭祀神靈和表演形式不盡相同,因此叫法也有所差異。分布在麻章區(qū)的儺舞稱“考兵”,吳川市的稱“舞二真”和“舞六將”,雷州市的則稱為“走清將”(又名“舞戶”),以各方神將為代表,兼之土地公婆等,只有廉江石角鎮(zhèn)的是以戲曲形式推演的儺戲。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歷史演變,儺舞從最初的娛神逐漸轉向娛人,雖各方風格流派不同,但實際都以驅鬼逐疫,祈保平安為目的。
二、湛江儺舞的人文特性
(一)宗教民俗性
湛江雷州半島地區(qū)人民宗教信仰不一,從歷史縱線來看,祖先為古代百越人的居住地,隨著歷史的變遷,漢唐時期的民族遷徙,使得中原文化與福建地區(qū)的閩南文化隨之進入,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局面。因此在湛江儺舞中,不乏融入了各種文化元素。從橫向分布來看,湛江儺舞中主要體現(xiàn)的是雷神崇拜和英雄崇拜。如雷州地區(qū)的“走清將”是因為古代祖先百越先民們有奉雷為祖的習慣,以及唐以后供奉“雷祖”陳文玉,即使是在現(xiàn)代,雷州市或鄉(xiāng)村境內也不乏多處可見的雷祖祠廟,故其主要為雷神崇拜;麻章、吳川等地儺舞則主要是對宋明時期的英雄名將康皇以及車、麥、李、劉、洪等將軍的贊頌,康皇廟、泰山府廟等就是最好的見證。
湛江儺舞的本質是驅鬼逐疫,同時也是其民俗性的本質所在。一是其具有的那套嚴密的儀式,二是其面具與表演者之間的關系性體現(xiàn),三是神明洗禮的節(jié)日禮俗。首先,湛江儺舞的表演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儀式,如麻章湖光鎮(zhèn)東嶺村的儺舞在表演前要先進行“請神”,接著再進行儺舞表演和祭拜儀式,其中夾雜著道士誦經念咒、殺雞灑血、掐訣噴酒等程序,因為當?shù)氐娜嗣裣嘈胖挥挟敗吧瘛苯蹬R了,才能真正“驅鬼”,保佑其子民吉祥安康,儀式才能達到其有效性。其次,在儺舞表演的扮演者中,他們相信“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神與人的轉換就是在面具的“摘”和“戴”之中實現(xiàn),而又因為其成了“神”,人們對神的膜拜,使得整個儺舞祭祀充滿著宗教色彩,變成了一場與“神”交流的盛會。再者,儺祀是一年中的重大活動,人們?yōu)榇思酉矏?,希望能在這一場儀式中“靠近”祖先神靈,把心里的“秘密”傾訴,接受著“神”的洗禮,祈求諸事順利。
(二)審美地域性
湛江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半島狀,多處朝海,且全年多雷雨,是中國第二大雷區(qū)。宋代祝穆撰《方輿勝覽·雷州》記載:“《國史補》:雷州春夏多雷,無日無之,秋日則伏地中?!彪婇W雷鳴,膽戰(zhàn)心驚,是故雷州半島先民們以各種儀式祭祀雷神,表示對雷神的敬誠,祈求雷神保佑風調雨順,百姓平安居息,繁衍拓展。[2]這些都對湛江儺舞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在嶺南舞蹈范疇中,湛江儺舞可謂是獨樹一幟的民間舞蹈藝術,質樸粗獷,發(fā)揚蹈厲,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嶺南溫婉柔美的客家杯花舞、生活勞作的連南瑤族長鼓舞等舞蹈形成鮮明對比。
對于湛江儺舞的審美性,可從其藝術特性中窺見。在舞蹈動作方面,主要有標志性的手位——“香火訣”,腳下有“丁字位”“小八字位”,動律包括繞腕、轉身、橫追步、前移步等。道具則有大刀、斧、鞭、盾牌、令旗等。在舞儺面具方面,制作上有用牛皮、櫓罟、樟木等材料,色彩以紅、黃、黑為主,根據(jù)各人物形象特征加以著色描繪。湛江儺舞面具形象分善相和兇相兩類,色彩、線條層次分明,人物形象突出。面具不僅要考慮臉部眼睛、胡須、膚色之色,且要兼之考慮服裝道具的色彩搭配。
三、新時期下湛江儺舞的發(fā)展思考
(一)區(qū)域整合的保護推廣
自我國2006年起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便掀起了全國非遺保護的浪潮。湛江儺舞也取得了一些佳績,于2008年被國家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傳承人彭英芳(已故)被評為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兒子彭秋生被評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后又在麻章舊縣設立了儺舞傳承基地和陳列館,這些對于儺舞的傳承與保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雖然如此,但說起湛江民俗,人們往往只知道醒獅或飄色,儺舞是鮮為人知的。即使對外交流,也大多都是麻章“考兵”一枝獨秀,未申報“非遺”的“走請將”“舞六將”等則只是“圈地運動”。加上在經濟全球化的旋渦下,“西風”漸行,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認知偏失,盡管儺事活動的區(qū)域占了湛江地域的一區(qū)三市,還是難免受到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