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潤芝 李文婷
摘 ?要:《新開羅》和《梅達格胡同》是馬哈福茲兩部現(xiàn)實主義代表小說,真實地反映了埃及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本文通過對這兩本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女性人物性格特點和形象特征,體會作者對女性在社會中悲慘命運的同情與關(guān)注,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及作品中所蘊含的更深層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現(xiàn)實主義;女性形象;對比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1
納吉布·馬哈福茲是埃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小說家,《新開羅》是他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馬赫朱卜在短短幾月內(nèi),經(jīng)歷了從貧窮、騰達到身敗名裂的過程。而《梅達格胡同》則以二戰(zhàn)末期的埃及為故事背景,講述了發(fā)生在梅達格胡同里的故事。兩部小說均反映社會現(xiàn)實、揭露社會矛盾,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女性的生存與命運成為讀者關(guān)注的焦點,作家對女性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
一、《新開羅》中的女性形象
《新開羅》中的伊赫?!ど峁┦切≌f中重要的女性人物。伊赫桑是一個非常貌美的姑娘,但她出身低微、家境貧寒。為了自己的婚姻和貞操不受父母束縛,選擇與品行良好的阿里·塔哈交往,雖然她在這段時間是自由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感覺在她心中引起騷動,不時陷入盲目而又拘束的狀況中”[1],因為對父母和七個弟弟的生活現(xiàn)實的考量不斷壓迫她。之后遇到卡塞姆貝克,在金錢的誘惑和父母威逼下,與馬赫朱卜成親,被兩個男人隨意把玩,最終身敗名裂。
作者塑造的這位悲慘的女性形象,恰恰反映了在男尊女卑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地位低下且毫無話語權(quán),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貧窮女性為過上富足生活,只能依靠男性。這種悲劇結(jié)局的形成,一方面有女性自身渴望物質(zhì)的內(nèi)因,另一方面也有社會制度和環(huán)境的影響。對女性的不公和壓迫,社會荒淫腐敗等丑惡現(xiàn)象,都是致使這種悲劇的來源。
二、《梅達格胡同》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在《梅達格胡同》著重刻畫了哈米黛這個女性人物。她美麗卻倔強,貧窮絲毫不影響美貌給予她的自信,她擁有極強的好勝心和征服欲。在這條胡同里理發(fā)匠阿拔斯深深愛慕著哈米黛,代辦處老板賽里姆垂涎她,而哈米黛一直渴望金錢和財富。她的希望在代辦處老板那破滅后,遇到了一個妓院老板,在第二天頭也不回地離開梅達格胡同,選擇成為妓女,只為滿足她對金錢和奢靡生活渴望的私欲。最后利用阿拔斯復(fù)仇卻被酒瓶砸傷。
作者通過大量對話描寫,展現(xiàn)出哈米黛人物發(fā)展、心理經(jīng)歷以及最后墮落的過程,以哈米黛的悲慘命運映射這個時期大部分婦女的命運。她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權(quán),沒有受過知識教育,因而不注重倫理道德,選擇了墮落,沒有走向正確的道路。
三、《新開羅》與《梅達格胡同》中的女性形象對比
(一)相同點
《新開羅》與《梅達格胡同》都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敘述人物故事,為我們展示了兩個女性人物悲慘命運的一生。在作者筆下的兩個女性人物美艷絕倫,但是出身低微,貧窮的生活促使她們渴望金錢和權(quán)勢,在婚姻與愛情中追求物質(zhì)。伊赫桑選擇卡塞姆貝克是因為屈服于他的財富和地位;而代辦處老板想娶哈米黛以及最后她選擇了妓院老板都是金錢的魅力在誘惑著她。
另外兩個女主人公可能潛意識受男性強權(quán)的影響,長期處于壓迫下,只能希冀于美貌改變自己的人生。伊赫桑在前期看似有選擇權(quán),哈米黛是自己選擇妓女的道路,然而她們始終無法擺脫社會對女性的壓制與約束,不能從根本改變自己的出身,抉擇自己的命運。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兩個女性人物的悲劇結(jié)尾,表現(xiàn)了埃及當時女性社會命運的悲慘,而作者更想表達的是對女性命運的關(guān)心,以及對她們悲慘遭遇的同情。
(二)不同點
與《新開羅》相比,《梅達格胡同》中對哈米黛所賦予的女性形象更加豐滿,現(xiàn)實主義手法更加成熟。伊赫桑盡管受過高中教育,可她的內(nèi)心是軟弱的,與阿里交往時處于矛盾之中,既要考慮自己,又要考慮家人,最后只能聽天由命。哈米黛雖沒有讀過書,卻生性倔強,有自己的想法,她比伊赫桑更多了一份高傲和自負。雖然她們都臣服于金錢,但伊赫桑做出的選擇并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為了父母和七個弟弟。而哈米黛是自愿選擇這條路的,她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出賣自己。
作者運用大量的內(nèi)心獨白和細節(jié)描寫,突出表現(xiàn)兩個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借此批判黑暗的社會和腐朽的制度。哈米黛身上映射了埃及社會為一己私欲、全然不顧道德的人群;而伊赫桑則代表那些毫無自主選擇權(quán)、被社會和家庭所壓迫的婦女。
四、結(jié)語
盡管馬哈福茲描寫的兩個女性人物都是悲慘的結(jié)局,但“他不是冷漠地揭露社會的陰暗面,片面地追求凄凄慘慘的戲劇效果,而是循著失敗者的軌跡追根尋源,找出造成如此命運的社會原因,最終激發(fā)民眾去改造社會?!盵2]造成伊赫桑和哈米黛這種悲劇的原因便是物欲橫流的社會,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女性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出路,遭受苦難和悲劇。作者以悲劇結(jié)尾,希望引起民眾重視背后的社會現(xiàn)實,關(guān)注國家和民族命運,渴望改變社會制度,促使埃及發(fā)展和變化。
注釋:
[1][埃及]納吉布·馬哈福茲:《新開羅》,馮佐庫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7(1):16.
[2]李琛.新生活的探索者——納·馬哈福茲[J].外國文學(xué)評論,1988(03):73-77.
參考文獻:
[1][埃及]納吉布·馬哈福茲:《新開羅》,馮佐庫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7(1).
[2][埃及]納吉布·馬哈福茲:《梅達格胡同》,郅溥浩譯,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5.
[3]李琛.新生活的探索者——納·馬哈福茲[J].外國文學(xué)評論,1988(03):73-77.
[4]欒立朋.馬哈福茲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暨南大學(xué),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