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 功能性閱讀是把閱讀作為有效的學習手段,以獲取信息為基本目的的一種讀書方法。它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評價信息的能力四個方面。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還能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僅靠語文課堂上的些微指導與訓練已無法滿足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與發(fā)展的需求。本文作者從豐富實用性文本的數量、改變課堂教學的學習傾向、充分發(fā)掘閱讀指導課的作用、利用課外閱讀的良性影響、巧妙利用語文學科實踐活動五個方面探究了小學階段提高功能性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階段 功能性閱讀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109-02
一、功能性閱讀的定義
美國哈里斯把閱讀技能技巧劃分為三種類型:發(fā)展性閱讀、消遣性閱讀和功能性閱讀。
發(fā)展性閱讀是以學會閱讀、發(fā)展閱讀能力、培養(yǎng)閱讀基本技能為目的的閱讀;消遣性閱讀是指閱讀行為不帶有目的,純粹只是因為興趣愛好或是消磨時間;而功能性閱讀是把閱讀作為有效的學習手段,以獲取信息為基本目的的一種讀書方法。它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評價信息的能力四個方面。
二、功能性閱讀的意義
在如今的信息網絡時代,功能性閱讀能力越來越重要,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還能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PISA中以獲取與檢索、整合與解釋、反思與評價為指標測評閱讀能力;PIRLS以提取信息、直接推論、解釋并整合觀點為評價指標。可見,都傾向于閱讀的實用價值。而我國傳統(tǒng)閱讀能力要素一般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主要是語文課的重要任務。在201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散落了一些對于閱讀能力的描述和要求,但未能形成一個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閱讀能力發(fā)展的指標,其中涉及功能性閱讀能力的只有6條。顯然,僅靠語文課堂上的些微指導與訓練已無法滿足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與發(fā)展的需求。
三、提高功能性閱讀能力的策略
小學階段,如何在課堂內外運用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功能性閱讀能力,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并不是給語文課“增負”,而恰恰是語文學科的本質職能。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究:
(一)豐富實用性文本的數量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本無疑是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抓手。而“實用性文本”,主要包括新聞、人物傳記、科普文章等,是培養(yǎng)學生功能性閱讀能力的最佳選材。但目前,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實用性文本所占選文的比例很低。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教材為例,實用性文本只有第20課《金字塔》以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中的相關閱讀材料。選文類型的單一會影響到學生某種閱讀經驗的缺失,而閱讀經驗的缺失將可能帶來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均衡發(fā)展。
然而,近兩年,區(qū)統(tǒng)考試卷中多次出現非連續(xù)性文本和說明性文章的考查,可見對學生功能性閱讀能力發(fā)展的重視。因而,我們不能單單只是依靠教材,而應通過各種途徑豐富實用性文本的數量供學生閱讀。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習作策略單元“學寫說明文”中,可以增加一至兩篇說明植物的說明文,在習作例文中可以增加包含圖片、圖表等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同時設計如下的表格,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獨立思考、通過小組匯報來表達,切實提高學生提取、概括、理解信息和表達觀點的能力。
(二)改變課堂教學的學習傾向
筆者曾經聽過一堂五年級上冊的公開課,執(zhí)教篇目是《太陽》,這是一篇說明文。執(zhí)教老師在課上不斷強調哪些句子包含了哪些說明方法是??键c,甚至在賞析句子時,不斷要求學生按照答題的“模板”去復述“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怎么樣地寫出了太陽的什么特點,表現了說明文語言文字的科學性、準確性、嚴謹性”……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課堂教學以考試為中心,然而學生可能記住了標準答案,能在考試時從容面對相似題型,但學生的閱讀能力真的有得到提高嗎?他們甚至都沒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只懂得“按題索驥”地去提取所謂的標準答案。這與語文老師對待實用性文本“沒什么內容可挖掘的、考得不多、會答題就行”的態(tài)度有關系,因而語文老師必須改變對實用性文本和功能性閱讀能力的認知,改變課堂教學的學習傾向。教師要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少一些講授,充分利用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把課堂還給學生,多設計一些利于發(fā)展學生提取、概括、理解、評價信息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可以充分地讀,充分地說。
(三)充分發(fā)掘閱讀指導課的作用
我們將一周一節(jié)的閱讀指導課分為讀前導讀、讀中指導、讀后交流幾個課型,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在課程設計中落實對功能性閱讀能力的訓練。比如讀前導讀課可以引導學生搜集關于要閱讀的書籍的資料,整理成書籍介紹單;讀中指導課可以引導學生概括書籍的內容,可以繪制思維導圖理清書中情節(jié),可以針對所讀內容質疑,將問題匯總成閱讀單進行討論等;讀后交流課可以引導交流認識、理解、體會,可以就某個人物形象或寫作背景或故事情節(jié)或寫作手法等進行評價,可以寫讀后感或制作書評、海報進行展示等。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對提高學生的功能性閱讀能力也將非常有幫助。
(四)利用課外閱讀的良性影響
卓有成效的閱讀一定是課內與課外的相互配合的結果,有了閱讀指導課的引導,還要通過課外閱讀把學生的閱讀指向更廣闊的空間,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指導課一周一節(jié),時間短,頻率低,只能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引,而課外閱讀正好可以彌補這個劣勢。首先,我們要多向學生推薦科普類、傳記類等以實用性文本為文體的書籍,不能只是閱讀文學類書籍;其次,課外閱讀也要有指導,可以通過設計閱讀作業(yè)或整本書閱讀手冊來實現方法的指導和對學生閱讀質量的把握;再次,課外閱讀要長期堅持。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要讓學生養(yǎng)成每日讀書的習慣;最后,課外閱讀也要有完善的評價機制,比如“閱讀之星”的評比、“書香家庭”的評比,還可以定期召開“讀書沙龍”“讀書分享會”之類的活動鼓勵分享,形成人人愛閱讀的氛圍。學生最終會在自主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相應地,功能性閱讀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五)巧妙利用語文學科實踐活動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們可以設計并安排豐富的語文學科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其中有些活動就可以有效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功能性閱讀能力。比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搜集廣告宣傳單找錯字”“搜集整理資料,學寫研究性報告”等活動,讓學生學會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找到自己的所需并加以整理,如何按照研究性報告的格式進行仿寫;在《扁鵲治病》一課,進行如下教學設計:如果你是醫(yī)生,你會怎樣給蔡桓公開具一份診斷說明書?又會給他開一張什么樣的藥方?學生要完成這項實踐活動就必須先去探究,弄明白診斷說明書和藥方的格式、內容、寫法;還比如讀完四大名著,請學生按照《史記》的寫法給四大名著中的一個人物寫一份自傳等。這樣的活動,設計初衷就是指向功能性閱讀能力的,因此,學生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與理解和評價信息的能力都將有所提升。
小學階段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功能性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利于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利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因而,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究新策略、新方法,建立新的閱讀觀、閱讀理念,以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自由飛翔。
[ 參? 考? 文? 獻 ]
[1]朱永新.我的閱讀觀[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127-2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5.
[3]何海龍.實用類文本閱讀方法探究[J].現代閱讀,2013,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