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蘭
(沈陽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01)
腦血栓現(xiàn)階段已成為了臨床中的一種多發(fā)病和常見病,發(fā)病機制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聚,導致管壁閉塞或狹窄,讓血管供血區(qū)出現(xiàn)腦組織缺血和相關神經(jīng)癥狀,導致相應部位神經(jīng)功能發(fā)生障礙[1]。如果腦血栓患者同時伴糖尿病,則會降低機體抵抗力,進而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直接影響患者愈后,甚至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所以為腦血栓伴糖尿病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就顯得非常重要。我院為腦血栓伴糖尿病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所收治70例腦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作為本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滿足腦血栓的相關診斷標準[2],發(fā)病后2天經(jīng)腦CT檢查或者頭顱MRI檢查證實;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滿足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3],患者或者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學會研究批準同意。排除嚴重慢性并發(fā)癥和肝腎功能異常患者。將全部70例患者通過隨機方法分析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均為35例。通過隨機原則將7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35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19例、16例;其年齡為53~77歲,平均為(63.3±2.4)歲。實驗組中,男女分別為20例、15例;其年齡為52~78歲,平均為(63.9±2.1)歲。在年齡、性別等資料方面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為對照組提供環(huán)境護理、一般宣教、病情觀察等一般護理。實驗組則在一般護理的同時,實施有針對性護理,護理內容包括:①心理護理:對于腦血栓伴糖尿病患者來講,其病程長,需要接受長時間治療,而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所以患者容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情緒,如焦慮、憂郁、緊張等,讓患者自信心降低。針對這一現(xiàn)象,護理人員在開展日常工作時,應和患者進行主動和積極地交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疏導,安慰和關懷患者。護理人員對患者應保持關心和尊重,不能模仿或談論患者的步態(tài)、語言,工作態(tài)度應保持嚴謹,舉止應保持大方和穩(wěn)重,護理操作應嫻熟和精湛,讓患者及其家屬能更加信任護理人員,進而來主動配合。②飲食護理:告知患者飲食應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飲食主要為低糖食物,結構應均衡,并進食適量的水果。告知患者多進食全麥餅干、各種蔬菜、全麥面包以及水煮馬鈴薯等高纖食物。烹飪方式主要為蒸煮,盡可能避免煎炸,對鹽分攝取進行嚴格控制。③并發(fā)癥護理:科學的足部護理和預防教育能讓糖尿病足潰瘍的發(fā)生顯著減少,讓截肢率顯著降低。所以護理人員應加強足部皮膚護理。嚴密觀察足部皮膚的顏色、溫度和濕度等變化情況,對足部皮膚感染、水腫、皮損、腳病進行認真檢查,常規(guī)抬高患者30-40毒,促進靜脈回流,避免發(fā)生下肢水腫。采用輕柔的動作每天按摩足部數(shù)次,進而來對患肢血液循環(huán)進行改善,足部皮膚應每天清洗,同時將其擦干,足部應保持干爽和溫暖。不能采用熱水袋進行熱敷和保暖,避免燙傷,選擇舒適的鞋襪;在出現(xiàn)表皮破潰時應及時向臨床醫(yī)師反饋,并進行對癥處理。④康復護理:早期康復訓練主要為抗痙攣康復,訓練內容主要為臥位坐起、抗痙攣姿體擺放、肢體被動訓練、深呼吸和腰腹肌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站起訓練、健肢主動活動訓練,每天進行1次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30~40 min,每周共訓練5次。通過單腿站立、行走訓練、站立訓練、站立平衡、上下樓梯訓練,讓患者行走功能顯著提高,每天進行2次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30~40 min,每周共訓練5次。在基礎肢體訓練活動一定效果后,應加強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如個人衛(wèi)生的處理、吃飯、穿衣、日常梳洗等,讓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得以顯著提高,每天進行2次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30~50 min,每周共進行5~7次訓練。
1.3 臨床觀察指標:對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恢復情況進行觀察比較,具體標準為[4]:完全自理:自理生活能力和患病前一樣;二級自理: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獨立生活存在一定難度;一級自理:部分基本生活動作能自主完成,需要依靠他人完成部分基本生活動作,復雜日?;顒硬荒芡瓿?。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選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來分析和統(tǒng)計本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室比較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取χ2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自理生活能力恢復率97.1%(34/3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1%(27/3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自理生活能力恢復情況
腦血栓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相關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腦血栓的發(fā)生于冠心病、血壓過高、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所以腦血栓伴糖尿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對于腦血栓患者來講,如果其同時伴糖尿病,則會讓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難度增加。腦血栓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昏迷、半身不遂、偏癱等,病情發(fā)展變化快速,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臨床實踐結果顯示,在治療腦血栓伴糖尿病患者時,護理工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臨床療效。
本研究中,分別選擇一般護理和針對性護理來干預對照組、實驗組;結果顯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自理生活能力恢復率97.1%(34/3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1%(27/3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體質情況、心理狀態(tài)、生理狀況,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能讓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得以及時恢復,進而來對患者預后進行改善,讓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能讓患者及其家屬的自信心顯著提高,讓患者不良情緒有效緩解,有序開展各項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科學的飲食指導,保證營養(yǎng)供給,能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對血壓水平進行嚴格控制;通過并發(fā)癥護理,對糖尿病足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能讓截肢概率顯著降低;通過肢體功能鍛煉,能促進患者肢體康復。
總之,為腦血栓伴糖尿病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能讓其自理生活能力得以及時恢復,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