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僑批記憶:客家過番歌謠中折射的社會生存心理研究

      2020-04-28 02:29:34
      關(guān)鍵詞:南洋客家人山歌

      (嘉應(yīng)學院圖書館,廣東 梅州 51045)

      一、僑批記憶與梅州過番歌謠

      僑批記憶是屬于梅州客家地區(qū)發(fā)展的一個獨特時代記憶。僑批作為反映僑鄉(xiāng)歷史的民間文化遺存,具有覆蓋面廣、類型多樣、數(shù)量多的特點,是學者研究近代地方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的重要檔案文獻。僑批年代創(chuàng)作的過番歌謠作為一種百姓文化,它的形成與發(fā)展與客家移民的生活環(huán)境、歷史經(jīng)歷以及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等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客家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史的客觀寫照,是僑批記憶口述文獻的有機組成。

      過番歌謠是人民大眾的歌,是以客家方言口頭傳唱的民歌??图胰藧鄢礁?,唱山歌已經(jīng)成了客家人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正如客家山歌所唱:“梅縣先日嘉應(yīng)州,自古山歌唱風流;唱得憂愁隨水去,唱得云開見天日”[1]??图胰藷o事不入歌,山歌類型豐富、數(shù)量多,據(jù)資料顯示,目前流傳于民間的歌詞數(shù)量有數(shù)萬首之多。原汁原味的山歌為“四句七言”格式,膾炙人口,歌詞淺顯易懂;藝術(shù)上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內(nèi)蘊深刻,兼具音樂與文學的雙重特性。嶺東地區(qū)以梅縣山歌尤為繁盛,山歌韻腳以地方口語為標準,部分字音只有方言才押韻,唱腔以“四句八節(jié)板”,旋律悠揚,情感真摯?!吧礁柚械那榫w之表現(xiàn),是何等繁雜,愛情何等真摯,境遇何等可哀,有時是大詩人所不及的”[2]6,構(gòu)成了客家山歌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風格。上世紀90 年代,隨著客家研究興起,客家山歌也備受研究者關(guān)注,但研究者對梅州客家山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歷史、現(xiàn)狀調(diào)查、社會價值、山歌母題研究、傳承與創(chuàng)新、音樂特征、藝術(shù)性、歌詞修辭學等方面。本文擬從文藝心理學角度對梅州地區(qū)過番歌謠中折射的社會生存心理進行分析研究,從社會記憶構(gòu)建的視角深入發(fā)掘僑批記憶歷史,以百姓文學的角度了解山歌獨特的藝術(shù)文化價值。

      二、以歌載史,過番歌謠中的百姓群體心理與血淚南洋史

      (一)過番歌謠:生活中熔鑄的一面心理鏡子

      一切歌謠都是和生活有關(guān)系的。歌謠是從生活中熔鑄出來的,在這種生活基礎(chǔ)之上,口耳相傳,乃至風行一世。如果他們的生活方式一日沒有改變,這種歌謠是不會消滅的。所以要研究過番歌謠,必須先了解產(chǎn)生過番歌謠的社會背景。

      清末民初,客家山區(qū)人稠地狹,國內(nèi)兵連禍結(jié)、生存艱難,不少客家人便遠走他鄉(xiāng),另謀生路,逐漸形成持續(xù)近百年的客家人“下南洋”的傳統(tǒng)。梅州客家人從松口鎮(zhèn)出發(fā),衍播四海、開枝散葉,其中反映僑居異國他鄉(xiāng)的離愁別緒成為了山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由此成為過番山歌最繁盛時期。山歌是海外游子與唐山親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是群體心理表露的一面鏡子,數(shù)以千萬計客家人話別家園,親人山歌相送,表達內(nèi)心的難舍之情。華僑過番要冒生死之險,前途難卜;在異國他鄉(xiāng),忍氣吞聲、含辛茹苦一輩子,也通過山歌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進行表達。留守家鄉(xiāng)的妻子或小阿妹針對男女情愛等難以表達的情感,也通過山歌藝術(shù)形式來釋放。著名詩人李金發(fā)在《嶺東戀歌》序言中曾寫道:“……其地少人多,至男子多往南洋謀生,歲入頗巨,故人民生活頗稱充裕,因為男人外出十年八年不歸,支持家庭門戶的責任,悉委之女人,但稍有性靈不甘獨宿的人,就桑間濃上你唱我和,這是山歌產(chǎn)生的重大原因?!盵2]

      (二)客家人過番的典型生存矛盾心理

      作者收集過番歌謠史料過程中整理了梅州客家人王慶亮于1932 年6 月3 日起抄寫的過番歌謠原始手稿①地方史料:“王慶亮手抄山歌原始手稿”,于梅州市客僑博物館收集整理。(見圖1),并圍繞歌詞中反映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以及蘊含真實的思想感情進行詳細的釋讀,以形象地勾勒出客家人過番的典型的生存矛盾心理。

      圖1 王慶亮手抄山歌原始手稿

      “安土重遷”是中國傳統(tǒng),“客”居它鄉(xiāng)是萬不得已才做的事情??图胰藶槭裁匆^番,客家山歌中也常常出現(xiàn)。清末以前,客家地區(qū)地薄人窮,老百姓要改變貧困無非兩條路,一是科舉高中,走向仕途;二是過番闖蕩,下南洋發(fā)財。如松口古鎮(zhèn)就有個不成文的習俗,每個家庭的男丁18歲成年之時,除了一個留守家園,其余都要出南洋闖蕩。貧窮是“過番”的最主要原因,山歌里道出的就是年方二八的年輕人因家庭生活困頓,雖然有改變貧困之志,但現(xiàn)實中卻又“欲耕無田,欲商無錢”,只能仰屋竊嘆,招致親人責備,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出南洋的矛盾心理。

      想起人生在世間,貧富算來總由天。

      百事皆有天注定,不須強求得自然。

      年方二八有余歲,心肝似海膽似山。

      心中又想生理做,手中拮據(jù)又無錢。

      每日四方去游嬲,嫖賭食著都齊全。

      父母開口高聲罵,兄弟叔侄又幫言。

      心中思想無計出,不如出屋來過番。

      (游嬲:游蕩;嫖賭食著:吃喝嫖賭)

      粵東北地區(qū)不少人為求發(fā)展遠涉重洋,但過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要解決出國路費的現(xiàn)實問題。老百姓正因為家境貧寒才出洋謀生,為湊足路費,有些家庭或典當,或借貸,或變賣物件,或無奈被“賣豬仔”,有的甚至賣兒鬻女。下南洋雖然前途漫漫,但“一條褲腰帶出南洋”實屬無奈之舉,正如山歌里所訴說的:“求親托戚問水客,又無銀兩做盤錢。若無盤錢做新客,甘愿同人做一年?!?/p>

      舊社會去南洋謀生,道是遠別是少年,歸來已白發(fā),實在可憐。父母自兒子出南洋那一刻起就不斷地叮嚀,期盼他能早日重返唐山。而火船碼頭送別的妻子則淚眼婆娑、難舍難分;出洋的丈夫遠眺梅江河畔的元魁古塔,孤舟起航、思緒萬千,從此踏上茫茫的前途。離別情緒最牽動人心,無論是情人惜別,還是過番離別,山歌表達的感情情真意切,引人共鳴。

      家中父母年已高,出門兩載你愛返。

      辭別伯叔紛紛亂,拜別父母淚連連。

      堂上別卻家兄弟,房中別卻嫩嬌蓮。

      夫妻分手情難舍,眼水留來似水泉。

      明清以來,過半客家男人“過番”出南洋,往往十年八載都難返唐山;但一旦手頭尚有余錢,甚至先周轉(zhuǎn)或預(yù)支工錢,定期或不定期便通過僑批寄回家鄉(xiāng),所謂“番畔錢銀唐山福”。僑批所寄銀元或許是微薄的,但其中所包含情感卻是十分豐富,是全家人生活精神的希望。不少人每想到家中“上有衰親,下有弱子,人情世故,田園廬墓”,但由于過番謀生艱苦,身無余錢,則增添了華僑的痛楚和怨嘆,客家山歌融入了這些苦情、傷感,在山歌作品中品讀到了面對生活壓力時的愁苦憂思。

      忽覺走哩三五載,幾多辛苦賺無錢。

      又想叔侄繳盤費,誰知出口靠人難。

      若有親朋來轉(zhuǎn)借,自愿歸家典當田。

      大小生理尋來做,何必漂洋來過番。

      游子最思鄉(xiāng),客家人雖然身漂南洋,但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以及自我責任意識等仍然是相當濃厚的。外出者達理明義,不管自己在外如何舉步維艱,也要盡可能寄錢寄信以讓家人放心,同時努力改變家庭簞瓢屢空、左支右絀的局面。家人則思親愈切,忐忑不安保佑外出者平安并能賺到錢。華僑是唐山異鄉(xiāng)兩頭牽掛,同時也有進退路窮的后悔之情,這種牽掛唯有通過山歌以達到心理安慰。

      來番好比魚吞釣,回家如同船上灘。

      世人都想賺錢轉(zhuǎn),豈知進退兩相難。

      聽知水客回身轉(zhuǎn),欲想寄信又無錢。

      忽覺妻子年已老,家中又喊出盤錢。

      爺娘望子多憂慮,上去求神下問仙。

      又愁男兒不勤儉,思念身體不安然。

      自古養(yǎng)兒有代老,誰知悲哀傷老年。

      (日哩:日子里)

      (三)以歌載史,“小人物”過番的血淚南洋史

      有人說過番歌謠是移民生活的實錄,雖不盡準確,但“過番歌”的歌詞的確“實錄”了客家人悲苦辛酸的移民旅程。一是因為路途遙遠,山水茫茫,江西、福建及蕉嶺、平遠一帶人出南洋均從松口火船碼頭搭乘電輪,由汕頭港轉(zhuǎn)乘大輪,七日七夜渺茫茫,風高浪急,過番之人往往九死一生。二則行程艱苦,火船如同牢房,生存環(huán)境惡劣;而且老客容易欺負新客,船員不把過番之人當人待,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火船如同甘房樣,水手相似檜子般。

      又同學老爭床位,拳頭恰似雨點般。

      不久紅毛船長到,藤條亂打不敢言。

      畏船之人十分苦,眠倒相似病人般。

      三日食無半碗飯,青痰口水吐得完。

      船側(cè)如同天翻地,水浪潔來大過山。

      (甘房:牢房;學老:客家人對潮州人的稱謂;眠倒:睡到;潔來:迎面撲來)

      客家人飄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面對新的環(huán)境,首先要學會在異域生存。無論僑居在什么國度的客籍華僑,他們均秉持客家風尚,發(fā)揚客家人的倫理道德,沿用客家方言,按家鄉(xiāng)民風進行交往,日常生活保持著濃厚的客家人情。所以每有新客初到南洋,人生地不熟,客家人發(fā)揮的是族群的互助情誼,宗親兄弟相互依靠,以“同鄉(xiāng)會”“宗親會”“嘉應(yīng)會館”等組織形式互相聯(lián)系、互相支持以在南洋扎根生存。

      唶叻停留三五日,火食又愛兩三元。

      有親之人尋兄弟,無親之人番過番。

      (火食:伙食;又愛:又要)

      出南洋的希冀都是美好的,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僑居國并非遍地黃金。絕大部分下南洋的客家人來自貧苦的農(nóng)民,一無資金,二無技術(shù),只能從事諸如小生意、小手藝、耕田、礦工等看似平凡的職業(yè)或選擇到橡膠園割膠,工價低,難以維持生計。另外國外的生存環(huán)境也不容樂觀,治安環(huán)境差,此時唯有充分發(fā)揚客家人固有的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性格,先在當?shù)卦聛?,若干年后他們有所積蓄再轉(zhuǎn)向種植、建筑、金融等行業(yè)謀求發(fā)展,這也是客家移民典型的海外發(fā)展模式。山歌里描畫了礦場里生活條件惡劣的真實景象,很多華僑因水土不服,最后疾病纏身,客死他鄉(xiāng),墳?zāi)怪刂丿B疊,令人潸然淚下。

      錫山住個茅草屋,好比唐山屎窖般。

      常聞番邦水土惡,新客沖涼至緊關(guān)。

      夜晚沖到八九點,明朝三點又再演。

      若係沖涼沖得少,隨即疾病就來纏。

      番邦人情薄過紙,舉手求人都要錢。

      歷來春秋有兩祭,四海親朋亦拜山。

      墳上層墳知多少,重重疊疊在世間。

      無人看見心驚怕,鐵石心腸亦淚泉。

      華僑在番邦做工不僅日常生活十分清苦,食不果腹,饔飧不繼,聊以卒歲;而且還終日飽受欺壓和剝削,苦難重重,他們?nèi)倘柝撝責o處可訴,只好訴諸山歌的形式。山歌語言樸素,細微具體地述說在外謀生的大部分華僑生活的真實苦情,讓人感同身受。

      番邦做工多辛苦,苦過唐山六月天。

      食飯如同雞搶米,行慢一步無工錢。

      一日兩飱白米飯,臭風咸菜用油煎。

      水客帶有干咸菜,來到番邦寶貝般。

      (兩飱:兩餐;臭風咸菜:發(fā)臭的咸菜。)

      出洋的年輕人面對僑居國社會的種種惡習和腐朽世風,可能難以經(jīng)受住誘惑,容易走向墮落之路;山歌也巧妙融入通俗的客家諺語,勸喻過番的后人要自覺抵制國外社會各種危害人民生活乃至生命的種種惡習,要保持客家人勤勞儉樸、誠實忠厚、尊老愛幼、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幾多貧人學富樣,不知家中斷火煙。

      因為風流染倒病,尋盡青草并靈丹。

      三分利錢生來使,百般衣服當?shù)猛辍?/p>

      大小紅儀包一個,無錢就要當洋氈。

      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性,語言本身的復(fù)雜性是制約客家文化海外傳播最突出的因素。僑胞客居外地,和當?shù)鼐用耖L期生活,逐步熟諳當?shù)氐恼Z言文字、風土人情以及地方習俗。日積月累,他們不忘將異邦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聞感受,將客家山歌音韻和當?shù)胤窖院隙橐?,繼續(xù)創(chuàng)作和口唱山歌,讓客家山歌在海外華僑中得以繼承和發(fā)展,也加強了海外客家人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

      聽知老客講番話,不識番話啞子般。

      世間也有聰明子,多少番話學得全。

      番邦同宗喊苧賴,朋友相好講交灣。

      火頭名為做嗎石,食飯就是喊嗎灘。

      上述所列山歌唱盡了一些不幸華僑的血淚人生,使我們看到舊社會華僑被迫過番以及過番之苦、在番之難、僑眷之盼等情景??图胰擞蒙礁栊问絹肀磉_感情,來反映過番生活,也將客家山歌在異國他鄉(xiāng)傳播發(fā)展。

      三、情以歌傳,過番僑眷客家婦女的婚姻情感心理

      關(guān)注“客家婦女”問題歷來是人類學和社會學學者對客家人文研究感興趣的方向,客家婦女是客家文化的典型符號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jīng)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xiàn)形象?!盵3]客家婦女的勤勞果敢、賢良淑德的精神品格被認為是客家族群人文性格的最大亮點[4]。男子過番,族群社會對女性提出了雙重標準,即要求女性既要遵循傳統(tǒng)的客家婚姻道德觀,又要承擔起全家的生產(chǎn)和生活重擔,愛老慈幼,支撐家庭生活。客家婦女努力尋求婚姻與家庭的平衡,卻心力交瘁、疲憊不堪。留守客家婦女都有著共同的生活艱難、婚姻的期許、家庭難以平衡的焦慮,她們爭得唱山歌的權(quán)利,自己唱,也可以和男子對唱,歌謠中折射的焦慮也透視了女性真實的生存困境。

      這些山歌用極為簡約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唱出了一份最純最真的愛情,也唱出了客家婦女因丈夫過番謀生產(chǎn)生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各種復(fù)雜的情感,展現(xiàn)了客家婦女任勞任怨、自我犧牲的情懷。過番歌謠依據(jù)感情心理分為離別、勸勉、自立、相思、悲嘆、控訴等類型,歌詞揭示了過番年代客家婦女各種交織的生存心理。

      (一)留守客家婦女的婚姻情感缺失

      每個留守客家婦女都期望擁有幸福的婚姻,但丈夫離家出洋會使她們情感得不到滿足,產(chǎn)生婚姻情感缺失性體驗,即由于愛的失落、生活的困頓、事業(yè)的挫敗等所引起的痛苦、焦慮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影響著客家地區(qū)社會家庭的團結(jié)安寧。

      1.離別??图胰似扔谏?,男人選擇外出謀生、賺錢養(yǎng)家;女人守家,家庭都以婦女為重心,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也是過番年代客家社會的獨特之處。許多過番歌謠都飽含離別之情,如臨行之前,妻子或小阿妹藉山歌來代替綿綿情話,從思念、祝愿、尋覓到團圓,無所不歌。如《勸郎莫過番》《送郎歌》《送妹歌》《十送郎》等等,千情百結(jié)、肝腸寸斷、感人至深?!八蛣e”最痛楚的莫過于害怕日后難以團聚,所以在離別之時,親人更多的是一再囑咐、勸勉。很多“勸郎歌”則以妻子的角色勸郎莫過番,選擇話別、送行到分手的不同場景,通過大量筆墨鋪陳番邦艱辛不易,力勸丈夫放棄過番念頭。如《過到番邦更加難》開頭就唱:“家中貧苦莫過番,過到番邦更加難;若系同人做新客,三年日子樣得滿?”①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廣東卷,中國ISBN 中心,2007 年,596 頁。

      還有一些過番山歌或以事貫串,或以地帶景,或以景托情的手法,巧妙地將華僑過番時與親人的不勝依依之情,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和深刻。如僑鄉(xiāng)遠渡南洋的許多重要地點,如松口鎮(zhèn)的火船碼頭、元魁塔、曬谷灘等標志地點在山歌創(chuàng)作中都成為“分別”的傷感之地。

      元魁塔下梅江河,唱盡幾多等郎哥;

      等得郎轉(zhuǎn)妹又老,老酒入口回味多。

      2.自立?!都螒?yīng)州志·禮俗》曰:“凡州人之所以能遠游謀生,親故相因依,近年益倚南洋為外府,而出門不作惘惘之狀者,皆賴有婦人為之內(nèi)助也”②溫仲和:《光緒嘉應(yīng)州志》卷八,54-55 頁。??图业貐^(qū)崇尚“男兒志在四方,不當‘灶下雞’(喻年輕人不敢出外闖蕩情愿留守家鄉(xiāng)務(wù)農(nóng))”的傳統(tǒng),因此不少客家女子一旦步入婚姻,一般對丈夫都非常順從,同時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yè)。客家山歌反映了她們鼓勵丈夫立大志、創(chuàng)大業(yè)而勿須有后顧之憂,丈夫出洋后自己甘當“賢內(nèi)助”毫無怨言,也體現(xiàn)了客家女性的價值觀。也正是由于堅守同甘苦的信念,才使得客家婦女意志頑強、堅忍不拔,維系和支撐了萬千家庭的祥和與安寧。

      人生有命唔怕窮,莫愁命運唔亨通;

      有日阿哥時運好,南蛇脫殼就變龍。

      3.希冀。男人出南洋都是為了賺錢,大部分即將遠離家鄉(xiāng)的男丁都期望日后有機會在異邦靠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得血汗錢托水客帶回家鄉(xiāng)以贍養(yǎng)父母妻兒、救濟親友。送別的妻子雖有萬般的不舍,但總希望他有個好的結(jié)果,叮囑他不要忘了家鄉(xiāng)的親人,不僅要寄錢銀回來,人也要回來,正所謂“阿哥出門去過番,過到番片開銀山;總望阿哥時運好,唔使三年轉(zhuǎn)唐山?!雹坨娮钌骶帲房h華僑志,1991 年,170 頁。

      當然也有部分女性渴望郎君事業(yè)飛黃騰達,一是為自己的未來生活尋找一個保障,不至于啼饑號寒;二是為了得到鄉(xiāng)親族人的羨慕,滿足自己是“過番客”家庭的虛榮心。在她的觀念里,幸福與否并不重要,婚嫁的主要目的是要有一個富足的生活。這也讓人們看到了清末到建國前這特定歷史時期部分客家社會的婚姻價值取向,山歌通過對愛情的描寫,也表達出客家女性思想意識里理想愛情和幸?;橐瞿J?。

      因為郎走拜觀音,保佑涯郎賺萬金;

      三年兩載走呀轉(zhuǎn),花邊滿匣妹開心。④黃火興編著,梅水風光 客家民間文學精選集,廣東嘉應(yīng)音像出版社,2005 年,175 頁。

      (走呀轉(zhuǎn):走回,即過番回來。)

      (二)婚姻情感與社會倫理道德觀的沖突

      1.思念。客家婦女大多安分地帶上賢惠勤儉的身份,可是丈夫多少年也不得相見,留守家鄉(xiāng)的妻子只能無盡地等待,愁緒便如流水般地沖擊著她的生活,綿延不斷,有的熬到了白發(fā)丈夫才得還鄉(xiāng)。因此客家婦女期盼夫妻團圓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在田頭地尾勞作之時會嘹亮地歌唱,抑或在鍋頭灶尾低微地哀吟,以表達相思之苦。

      一提相思淚汪汪,當初喜哥走南洋。

      五十幾年么(無)信轉(zhuǎn),害我夜夜守空房。①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志編纂委員會:《松口鎮(zhèn)志》,方志出版社,2017 年,130 頁。

      2.悲嘆。男子為生計遠走異國他鄉(xiāng),而撐家養(yǎng)母、教育子女的重任自然就壓到留守妻子的身上。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社會里,優(yōu)秀客家女人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勤儉持家、吃苦耐勞、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家里家外能一肩挑??墒瞧拮蛹纫獮榉驌鷳n,又要獨撐家門;既有生活壓力,又有牽腸掛肚的無窮煩惱,特別是離愁別恨的折磨,每每想到自己身世的悲哀,有時候會抱怨自己所得到的不公平,想想自己所堅持的、等待的、期盼的、憧憬的,他們就要用山歌來申訴自己的衷曲……

      新作眠床闊野野,眠去眠轉(zhuǎn)凈自家;

      半夜睡醒想呀起,目汁雙雙流等下。

      (闊野野:即太寬闊了;眠去眠轉(zhuǎn):即翻來覆去;凈:即僅、只;想呀起:即想起;流等下:即忍不住流下)

      3.控訴?;橐鲂腋栴}是下南洋時代最感傷又不能回避的話題。往昔客家僑鄉(xiāng)流行“隔山親”,即男子多未婚就出洋過番去了,在家的父母就為他娶媳婦守家。這種婚姻一方面需要女子像等郎妹一樣的等待,幾年后新郎能歸家團聚還算是好的結(jié)局??墒遣簧俪鲅竽凶邮畮啄暌不夭粊硪淮?,有些終身也沒回來;對于女子而言,徒有妻子虛名,處境凄慘。還有很多客家婦女的丈夫出南洋杳無音訊,或客死異鄉(xiāng),但受輿論、風俗習慣的影響,女子又難以改嫁。因為二婚妻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很低的,不但嫁不到好的丈夫,還會受到道德上的種種誹謗,因此一般的婦女,漸漸養(yǎng)成了守寡的風氣。因此不少過番歌謠,如“腳軟難過這條崗,肚饑難過四月荒;十七十八來守寡,紙船難過七洲洋”,就控訴了在封建禮教及貞節(jié)牌坊的桎梏下留守客家婦女過著的非人生活。

      雖然丈夫“每月由南洋寄些錢回來養(yǎng)家”是很不錯的,但也有不少男人是“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到了南洋娶了“番婆”,那唐山的妻子則成了守活寡。因此在僑鄉(xiāng)過番歌謠中,有不少年輕的妻子擔心丈夫變心變壞的歌詞。歌詞表達的焦慮之情透視出女性疲憊不堪的心靈,其真實的生存困境值得深思。

      筷子拿來打銅鑼,過番阿哥差過冇,

      冇錢就話轉(zhuǎn)唔得,有錢又講討番婆。②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廣東卷,中國ISBN 中心,2007 年,565 頁。

      (轉(zhuǎn)唔得:不能回來;差過冇:好過沒有;討番婆:在南洋娶媳婦。)

      在過番時代客家的社會里,客家女性既是經(jīng)濟生產(chǎn)、族群家庭生活中的“半邊天”,又扮演了生活中的“男性角色”[5],客家山歌也成了客家女性“雙性化”角色“他者塑造”的有力工具,歌詞也是重要的解讀客家女性思想意識與心理狀態(tài)的文本??图遗杂捎趯冋媲楦械膱允?,對親人的寬厚、包容以及面對生活的堅韌頑強,維系和支撐了客家山鄉(xiāng)千家萬戶喜樂安寧的景象。唱山歌是客家婦女在宣泄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與方式,對于海外華僑來說則是聽不完、唱不盡的“唐山”鄉(xiāng)愁。

      四、結(jié)語

      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作品的意境蘊含作者心境“內(nèi)容”[6]。山歌是普通百姓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且是經(jīng)過一再口頭唱誦,這些作品可說是集體的創(chuàng)作,是人民的心聲,是屬于每個人的,同時又不屬于任何人的作品。過番歌謠是過番年代客家地區(qū)的文化產(chǎn)物,是出南洋客家人心靈的一面鏡子,這百姓藝術(shù)唱出很多動人的悲歡離合的生活故事,也唱出了僑眷與僑胞濃濃的親情與鄉(xiāng)愁。僑批是華僑華人在下南洋時代產(chǎn)生的一種獨特文化,客家人出洋闖蕩,把千辛萬苦掙得的一些血汗錢寄回家里,并通過僑批傳遞親情,支持家鄉(xiāng)經(jīng)濟建設(shè);而過番歌謠則從百姓大眾的視野印證了僑批文獻所反映的華僑與眷屬特有的精神與情感,是客家人共有的僑批記憶文化遺產(chǎn)。

      出自民間群眾之口的過番歌謠,可以更真實地反映下南洋時代客家人的歷史、宗教信仰、經(jīng)濟方式、行為習慣等,通過客家山歌可以更加客觀了解同時代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觀。華僑盡管飄萍萬里,但山歌伴隨他們傳播到僑居國度,客家人把它作為思念故土、回憶鄉(xiāng)情的一種形式。唐山的親人也唱山歌訴說生活的艱辛,宣泄心中茫然四顧的苦悶;表達對婚姻愛情的愛恨情愁,寄托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解讀客家山歌述說的故事,能更全面了解華僑在外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心酸歷史,了解僑批贍養(yǎng)家眷的原始價值,了解僑批維系親情的特殊貢獻,因此過番歌謠是反映客家移民史、創(chuàng)業(yè)史的藝術(shù)文化,是僑批記憶的口述歷史記錄。

      猜你喜歡
      南洋客家人山歌
      山歌還要妹起頭
      紐約“東村”的南洋菜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7:16
      南洋愛國華僑三領(lǐng)袖的赤子情
      華人時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8:54
      客家人
      寶藏(2021年7期)2021-08-28 08:17:34
      山歌
      黃河之聲(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三百山山歌
      心聲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闖蕩牙買加的客家人
      苗山歌
      民族音樂(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民國南洋華僑文獻出版熱及“南洋”觀辨析
      寧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轉(zhuǎn)站
      福建人(2015年11期)2015-02-27 10:23:59
      淮滨县| 云南省| 长沙市| 绵竹市| 松溪县| 凌云县| 溆浦县| 江阴市| 西充县| 靖州| 枞阳县| 桂平市| 克什克腾旗| 洞口县| 新绛县| 井冈山市| 全州县| 宁武县| 宁海县| 洛宁县| 商洛市| 滁州市| 巴东县| 恭城| 麦盖提县| 河东区| 凉城县| 额济纳旗| 泰顺县| 东平县| 什邡市| 海伦市| 西青区| 博罗县| 合江县| 垣曲县| 广汉市| 金湖县| 佛教| 汉中市|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