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鑫
(隴西縣第一人民醫(yī)院腦系科 甘肅 隴西 748100)
高血壓腦出血屬臨床常見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且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1]。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主要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及保守治療,常規(guī)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可實現有效減壓,主要缺陷為術中各項操作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和腦組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預后效果不佳[2]。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與開窗血腫清除術屬微創(chuàng)手術,本次研究重點分析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與開窗血腫清除術的臨床效果。
以2017年8月-2019年8月于我院就診治療的9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病例單雙號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量均為48例,研究組男性患者數量為29例,女性患者數量為19例,年齡為42~78歲,平均年齡為(62.29±5.41),高血壓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為(2.82±1.33)年,對照組男性患者數量為28例,女性患者數量為20例,年齡為43~79歲,平均年齡為(62.35±5.46),高血壓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為(2.76±1.31)年,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兩組患者無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窗血腫清除術治療,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麻,術前對患者實施CT檢查,確定手術部位及范圍,顱骨鉆孔完成后將骨窗延長約3cm。硬腦膜設置十字形切口,利用穿刺針實施血腫探查,操作中醫(yī)師需避免損傷血管區(qū)及重要功能區(qū)域。以血腫與皮質距離最淺的區(qū)域進入血腫腔內部,經腦溝切開長度需在3cm以上,并確保血腫清除達到血腫總量的2/3,結合患者病情確定是夠采取血腫腔引流管置入。
研究組患者采取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術前對患者實施腦CT檢查,確定水腫最大層面,并將其作為手術操作靶點。將穿刺點設置為頭顱CT標記的交匯點,反復掃描確保靶點與交匯點位置重合。結合CT片確定血腫直徑、引流管位置及深度,確保引流管能夠進入到血腫中央位置。麻醉方式為局部麻醉,鉆孔過程中需避免對重要血管及功能區(qū)域產生不利影響。以手術入路中心為標記點,垂直切開頭皮位置,確保標記點兩側位置的結構對稱。顱骨鉆孔完成后對硬膜及腦皮質局部實施電凝,血腫內置入引流管,穿刺過程中需保證垂直,旋轉完成進針,達到術前預設深度后將針退出,完成操作后血腫液化部分自動流出。如操作過程中患者血液粘稠度過高,可利用注射器將其抽出,觀察抽出血液的新鮮度及是否存在腦組織。血液抽吸過程中如存在較大阻力,需調整引流管深度及前端側孔位置。如血液堵塞引流管,需將40000IU尿激酶和1ml生理鹽水的混合物注入患者血腫腔內部。術后進行腦CT復查,觀察血流殘留及引流管位置,如符合標準可拔除引流管,并采取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降低顱內壓等治療措施。
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后1d、3d、5d血腫量及術后生活能力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手術時間。
數據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不同時間段血腫量比較,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血腫量比較(±s,ml)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血腫量比較(±s,ml)
組別 n 術后1d 術后3d 術后5d研究組 48 26.48±5.09 18.55±3.46 11.24±3.05對照組 48 29.83±4.65 23.27±4.23 16.47±4.03 t 3.366 5.983 7.169 P 0.001 0.000 0.000
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s)
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后生活能力評分(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研究組 48 26.48±5.09 74.24±13.05 1.22±0.23對照組 48 69.83±4.65 56.47±14.03 3.55±0.74 t 43.563 6.425 20.831 P 0.000 0.000 0.000
高血壓腦出血屬臨床常見危急重癥,是由高血壓病情進展引發(fā)的腦實質內部出血,患者通常無外傷,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如未能及時吸收腦內部血腫,極易產生血腫占位效應,導致腦組織繼發(fā)性損傷與凝固性壞死,組胺與激肽的釋放也會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影響預后效果[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的各項臨床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開窗血腫清除術主要缺陷為創(chuàng)傷面積大,大部分高齡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無法耐受,術中需全麻,且手術時間長,臨床效果有待提升[4]。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可在較小的創(chuàng)傷面積下完成血腫的抽吸及液化引流,利用細微操作孔的反復抽吸可保持操作的密閉性,有助于降低顱內感染的發(fā)生率,術前通過CT定位確定血腫的中心區(qū)域可有效避免操作盲區(qū),可有效保護患者腦神經功能,避免二次出血[5]。為確保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的臨床效果,需在術前完成對血腫的準確定位,抽吸血腫的過程中需要對血腫量進行控制,質硬的血腫可增加抽吸量,質軟的血腫可減少抽吸量,并對抽吸的速度和血壓進行控制。
綜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血腫清除效果及患者的預后效果優(yōu)于開窗血腫清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