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亮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現(xiàn)代戲劇經(jīng)典之作,而魯貴是鑲嵌其中的“黑寶石”,正是這“黑寶石”成為曹禺聚焦批判、鞭撻的焦點。由此本文基于曹禺筆下魯貴的生活場域,揭示出魯貴丑陋的靈魂,并反映了魯貴鮮明凸出的奴性形象。體現(xiàn)了曹禺對其所培塑的魯貴形象的憎惡,以期為探討當前社會顯現(xiàn)的奴性形象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雷雨》;魯貴;反奴性
引言
嵌合在曹禺劇作《雷雨》中的魯貴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對魯貴的奴性形象的激活,并分析魯貴奴性形象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魯貴奴性形象在當代的影響,表達了對魯貴奴性形象的鞭撻。概言之,此作的目的在于通過對魯貴的奴性形象的揭示,從而表現(xiàn)出對魯貴奴性形象的批判,倡導呼吁傳播社會正能量。
《雷雨》劇作誕生以來,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其中被研究最多的是周樸園、繁漪和魯侍萍。在眾多的研究作品中不乏佳作,通過定向閱讀,研究與本文相關的論文,如魏松根在山西師大學報上發(fā)表的論文《窺視和覬覦:《雷雨》中魯貴“狼”性分析 》,深入的分析了魯貴的狼性形象,以此為基礎發(fā)現(xiàn)魯貴的奴性形象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優(yōu)秀的研究方法對魯貴進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劉明厚在《人性之惡:卑鄙的偷窺——論《雷雨》中的魯貴》中指出魯貴的貪婪、卑鄙,本文由此深入研究推出魯貴的奴性形象。所以,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魯貴的奴性形象,第一部分:重釋魯貴奴性形象演化路徑;第二部分:追溯魯貴奴性隱匿因由;第三部分:探微魯貴奴性形象延續(xù)。
一、重釋魯貴奴性形象演化路徑
曹禺的成名作《雷雨》中的魯貴是作品中人物結(jié)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扮演著“橋梁”的角色,將周家與魯家連在一起。誠然,無論是面對主人周家還是面對強大的勢力周大海都表現(xiàn)出了鮮明強烈的奴性。曹禺在對話劇獨白進行創(chuàng)作時就將魯貴的奴性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在第一幕中曹禺這樣精彩的描述魯貴:“他很懂事,尤其是很懂禮節(jié)。他的背略有點傴僂,似乎永遠欠著身子向他的主人答應“是”,曹禺運用肖像描寫和動作描寫,描繪出魯貴鮮明生動的奴性形象;面對周家主人同樣暴露了他夸張的奴性形象,但不同的是他的奴性形象是隨著周家掌權人的權力大小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他的奴性形象是會變化的,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處于權力頂峰的周樸園面前他的奴性形象表現(xiàn)的異常突出,尤為強烈。第一幕中魯貴說:“老、老、老爺,客、客等、等、等了好半天了”,表現(xiàn)出懼怕周樸園的狀態(tài),由此觀之,他將這種奴性形象演繹到了極致。面對周家的掌門人,他由骨子里表現(xiàn)出奴性形象,這種奴性是深深的埋藏在他的內(nèi)心,而后被激發(fā)出來的。一味的順從之后是抓住機會要挾周樸園,在得知周家的秘密之后開始試探他的主人,由于魯侍萍和周樸園的關系導致自己被開除,他開始謾罵周樸園老王八蛋,從話劇中我們看到的是魯貴對周樸園的順從,他的這種反抗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滿,尤其是主人跟奴仆的關系就使得他的奴性形象愈加鮮明。然而,相對于權力邊緣的繁漪、周萍、周沖,他的奴性表現(xiàn)的就相當弱小了,具體而言是一種溫和的奴性,這種奴性是雙方權力交叉的結(jié)果,盡管繁漪、周沖、周萍現(xiàn)在不是周家的最高掌權者,但是作為周家的一員比魯貴一個奴仆強大的多,所以魯貴對這幾個權力邊緣人物心存忌憚。在第二幕中魯貴說:“是,那是太太的恩典”[1],把所有美好、正確的東西都歸結(jié)為太太的恩典,這讓太太覺得魯貴是一個忠實的仆人。同樣面對強大的勢力,他的奴性形象也會立刻暴露,這種奴性形象是弱勢力對強勢力不自覺的妥協(xié),具有被壓迫性和妥協(xié)性。面對強勢力周大海,魯貴也表現(xiàn)出來奴性形象,在第三幕中曹禺這樣寫:“我說錯了,我以后永遠不亂說,也不罵人了”顯然這是在面對強勢力下奴性不自覺的表現(xiàn),讓人不禁充滿厭惡之意。魯大海并非魯貴的親生兒子,但魯貴畢竟養(yǎng)育了周大海,從這個程度上來說魯大海的感恩之心還是要有的,卻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們父子倆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那么,魯貴的這種奴性形象就更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p>
曹禺筆下的魯貴奴性形象與魯迅筆下的阿Q形象頗為相似。阿Q以與趙老太爺同姓為榮,魯貴以在周家當奴仆為耀,但是相對于阿Q的奴性曹禺把魯貴的奴性形象處理的很含蓄,曹禺側(cè)重在日常生活中凸顯魯貴的奴性,比如在同周樸園、繁漪的對話中來顯示其奴性,讓魯貴在不自覺中凸顯他的奴性,讓人覺得魯貴很真實。恰恰是這些,曹禺處理的恰到好處。阿Q的精神勝利法魯貴又何嘗沒用過,在周家大院里唯唯諾諾,言聽計從沒有尊嚴的活著,回到家中還很自信的說自己混的最好,全家人都在他的庇護下幸福生活。阿Q與魯貴用同樣的方法自我安慰、自我麻醉,可笑的是魯貴覺得只要自己還在周家就一定有飯吃,并把自己與周家綁在一起,殊不知他只是一個仆人,隨時都有可能被周家中任何一個人辭退。將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一個搖搖欲墜的大家庭,無疑是一種自殺式行為,這種行為同時也加劇了他奴性形象的形成。
曹禺在《雷雨》中詳細描述了周家和魯家每一個人物的結(jié)局,年輕的一代都死了,周沖、魯四鳳被電打死,周萍開槍自殺。年老的一代都活了下來,繁漪瘋了,周樸園老了,魯侍萍麻木了,周大海出走了。而全劇中唯一沒有交代清楚的人物就是魯貴,我們大概可以猜想魯貴仍然會以自己的奴性形象活在這個世界,魯貴雖說沒有周樸園勢力強大,但正是他這種奴性導致了個人,乃至社會的大災難。
魯貴的奴性形象不僅表現(xiàn)在周家和魯家,還表現(xiàn)在同社會其他人的關系中?!独子辍分刑岬紧斮F在賭博中與賭友之間的交往,魯貴欠賭債后被追債,魯貴就必須保證能把賭債還上,但資金鏈的斷裂,不得不借助于自己的奴性形象來緩解這種壓力。另一方面他向他的女兒魯四鳳求救,來解決他在金錢上不足,但他又不愿意拿他弄來的錢去還他的賭賬,這就要求他要在賭友和自己女兒之間的夾縫中艱難的生存,隨之他的奴性形象也就表現(xiàn)的愈加鮮明。
二、追溯魯貴奴性隱匿因由
(一)魯貴奴性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因素
內(nèi)外因辯證關系原理指出唯物辯證法中認為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說魯貴的奴性產(chǎn)生與自己息息相關,進一步講他本身是奴性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在《雷雨》中,曹禺并沒有對魯貴進行大量的描寫,也沒有介紹清楚魯貴的出身以及經(jīng)歷,而是對魯貴進行了簡單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讓魯貴自己出來說話,從這些簡單的描繪中我們不難看出魯貴的奴性形象。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想象到魯貴奴性產(chǎn)生的過程,這也是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在第一幕中曹禺這樣寫到:“魯貴-約莫有四十歲的樣子,神氣萎縮,最令人注目的是粗而亂的眉毛同腫眼皮。他的嘴唇松弛的垂下來,和他眼下凹進去的黑圈,都表示著極端的肉欲放縱,他的眼睛銳利,常常貪婪的窺視著,如一只狼”。從曹禺對魯貴的描寫中很明顯地看出魯貴的奴性形象,并且從“極端的肉欲放縱”我們可以看出魯貴對物質(zhì)生活的極度追求,享樂似乎成為他畢生的愿望。曹禺借魯四鳳之口說:“剛才趙三又來堵門要你的賭賬,媽就把那個錢都還給他了”可見魯貴已經(jīng)沾染上了賭癮的惡習,這就使得他一步步走向深淵,讓他奴性形象更加鮮明。他沾染上賭癮只能靠這種奴性來騙取主人周家的信任,進而來彌補他在金錢上的不足,以滿足他的欲望。為達到目的他將惡手伸到女兒魯四鳳身上,從他的女兒手中騙取金錢,同時他抓住周樸園和繁漪的矛盾,繁漪與周萍的不倫關系,周萍和魯四鳳的微妙愛情,他的奴性形象在三對關系中變化各異,自由的操縱這三對關系成為滿足他欲望的殺手锏。他抱著僥幸的態(tài)度,過分重視自己的小伎倆,在嘗到甜頭之后,就使得他的膽子越來越大,一步步的放縱,毫不收斂,所以加劇了他奴性形象的形成。
魯貴的奴性形象是變化的。在初入周家時他畢恭畢敬,對老爺,太太,少爺們鞍前馬后。但是隨著他將自己的女兒介紹到周家,讓自己的女兒與周萍建立聯(lián)系后,對少爺周萍也就不再言聽計從了。在他發(fā)現(xiàn)周萍與繁漪的亂倫關系后,就更加放肆了,根本不把女主人放在眼里,繁漪與周萍的關系成為了魯貴在周家站住腳的工具,在第一幕中曹禺這樣描寫“魯貴便躬由中門下”然而自他發(fā)現(xiàn)繁漪與周萍的關系后,魯貴說:“不,是老爺吩咐的,說現(xiàn)在就要拿出”由此可見魯貴的奴性是他在周家生活中探索的結(jié)果。
(二)魯貴奴性產(chǎn)生的外在因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魯貴奴性形象的塑造
曹禺在創(chuàng)作《雷雨》時并沒有交代具體的寫作時間,通過閱讀作品《雷雨》和曹禺的生平我們大致可以大致推測出《雷雨》的寫作背景,也就是中華民族遭受外國侵略,軍閥之間連年戰(zhàn)爭,民族危亡,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此背景下無數(shù)仁人志士致力于挽救中華民族。但是在這個大的背景下又出現(xiàn)了一些奴性極強的人物,曹禺的作品《雷雨》中的魯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當然也是曹禺想要極力鞭撻之人。外國侵略,軍閥橫行,民不聊生,一連串的災禍壓在人民頭上,生命與生活沒有保障,魯貴在謀得一份周家奴仆的職務之后,便要竭力地去維護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必然他要使勁渾身解數(shù)來討好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所有人,不論是周樸園還是繁漪、周沖、周萍他都不能得罪,也不敢得罪。為了在這個大家庭生活,他既要聽從封建大家長的,又要照顧好周家下面的人物,否則將會被這個封建大家庭所拋棄。所以說他的奴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強加給他的一種枷鎖。自然這個枷鎖他是愿意戴這的,并不是說在那個時代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謀生的手段還是有很的多,只是魯貴選擇了一條捷徑,有悖于人性初衷的歧路。
2、周家人對魯貴奴性形象的塑造
在周家,魯貴是他們呼來喚去的仆人,必然要聽從主人的一切言行,對周樸園他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奴性形象,在這個封建大家庭周樸園是權威,不容置疑,更不容挑戰(zhàn)。為了由此過上好的生活他必然要對周樸園百依百順,這種順從,妥協(xié),求存的欲望就造成了魯貴對周家言聽計從的惡果,同時也加速了魯貴奴性形象的塑造。相對于家中的其他成員,魯貴的奴性則減弱了不少,但是主子與奴仆的關系使這種奴性不會因為其他原因而消失。魯貴利用了這種特殊的主仆關系,一方面表現(xiàn)出奴性形象,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又表現(xiàn)他“狼性”形象。他在發(fā)現(xiàn)繁漪與周萍的亂倫關系后,并沒有去揭發(fā),而是把它作為要挾的證據(jù),讓繁漪明白自己知道她和周萍亂倫關系。同時他發(fā)現(xiàn)周萍與自己的女兒魯四鳳之間也有愛情,一面慫恿女兒,另一面又巴結(jié)周萍,成為了維系女兒與周萍的紐帶。他明知繁漪與周萍的不倫關系,卻仍慫恿自己的女兒魯四鳳與周家長子周萍談戀愛,我們可以從曹禺的作品中可以知道魯四鳳是魯貴的親生女兒,實際上魯四鳳是和周萍認真戀愛的,魯貴卻利用了魯四鳳的感情,在魯貴看來他的女兒只是和周萍玩玩而已,不必當真,正是他這種心態(tài)讓周萍和魯四鳳的關系更加緊密。他的奴性行為導致了父女親情的泯滅,可以說這是人性的悲劇,這種悲劇是魯貴奴性結(jié)的惡果。封建大家庭的壓迫,封建家長制的束縛下魯貴不得不低頭,向命運妥協(xié),從而暴露出他奴性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魯貴的奴性形象是周家人施加給他的。
3、魯氏兄妹對魯貴奴性形象的塑造
從曹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魯大海和魯四鳳是同母異父的關系。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勞動力具有優(yōu)勢,而恰恰是魯家最強大的勞動力魯大海卻不是魯貴的親生兒子,并由魯貴白白養(yǎng)活了二十多年。這種關系一直是家里的難言之隱,魯大海很清楚,魯貴也很清楚,誰都不愿捅破這薄薄的窗戶紙。魯貴一直對這個繼子不感興趣,在第一幕中魯貴說:“誰知道是哪個王八蛋養(yǎng)的兒子”可見魯貴對于這個繼子已經(jīng)是失望之極。與此同時相對于他的繼子魯大海而言,他這個繼父做的也有很多不對的地方,他們父子之間已經(jīng)達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但是在這個小家庭中還是出現(xiàn)了強勢力對弱勢力的碾壓。在第三幕中,魯大海拿出武裝自己的工具“槍”時,魯貴完全害怕了,瞬間陷入了絕望的境地,不得不向魯大海妥協(xié),由此可見魯貴的奴性形象的形成與魯大海在實力上對其碾壓有很大的關系。
相對于魯貴的女兒魯四鳳而言,魯貴的奴性是有依賴性的。在魯四鳳沒進入周家之前我們可以看到魯侍萍為了不讓女兒走自己的路堅決不同意女兒進有錢家里做仆人。文中交代了魯侍萍和魯貴、魯大海、魯四鳳是不在一起住的,而魯大海也是在礦上做工,沒有時間回家,在家中魯貴與女兒魯四鳳呆在一起的時間是最多的,父親對女兒必定疼愛有加,所以魯貴對女兒也就順從了,這也促成了魯貴奴性形象的形成。文中第一幕也交代了魯四鳳的容貌:“四鳳約十七八歲,臉上紅潤,是個健康的少女,她整個身體都在發(fā)育,手很白很大”[2]。由此可以看出魯四鳳在當時也可稱之為美女,也為后來魯貴把魯四鳳介紹進入周家當仆人奠定基礎。在魯四鳳進入周家后魯貴發(fā)現(xiàn)了周萍與魯四鳳的愛情苗頭,便抓住了這條線索,巴結(jié)周萍,魯貴的這種奴性鳳相對于同其他人的關系就變得溫和得多,盡管他們是父女的關系,但我們看到的是父親魯貴在利用女兒魯四鳳,看上去是對女兒順從,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奴性來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三、探微魯貴奴性形象延續(xù)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于《雷雨》中的魯貴評價褒貶不一。唯利是圖、趨炎附勢、精通世故成為了魯貴的代名詞,相對而言還是批判的呼聲占據(jù)主流?,F(xiàn)代生活中我們的主旋律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公平、公正、法制、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然魯貴的個人價值觀與之格格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接受逆阻現(xiàn)象”[3]需要我們思考的是魯貴為什么能在那個時代適應社會,通過對曹禺的生平了解,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曹禺創(chuàng)作《雷雨》的年代,那時國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山壓得人民喘不過氣,就是在那個生命都沒有保障的年代,人民不得不利用各種生存技能進行求存,所以曹禺作品《雷雨》中的魯貴就抓住了奴性這根救命稻草讓他在這亂世中得以生存。但也是這奴性的生存技巧讓自己一步步陷入泥潭,最終無法自拔。從魯貴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奴性形象是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道德冷漠、道德綁架、價值取向扭曲只是道德危機的外在表現(xiàn),道德信念的缺失和異化才是道德危機的實質(zhì)。[4]所以就當代而言,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文明極大豐富,人民生活富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權力和各種誘惑也越來越大,難免會有人帶有奴性的傾向,半個多世紀以前曹禺就寫過《雷雨》,其中的魯貴以鮮明的奴性形象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尤其是他的貪婪與無恥讓讀者無比痛恨,以此表達了對魯貴這種人物的鞭撻,呼吁傳播社會正能量。隨著物質(zhì)文明極大發(fā)展,我們還要注意精神文明的走向。雖然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像魯貴這樣的人物,但畢竟還是少數(shù)的,我們要警惕當下,提高政治思想覺悟,以一種崇高的道德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朝著最高目標前進。半個多世紀以前人們驚嘆魯貴,之所以驚嘆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有魯貴這樣的人物出現(xiàn),他能夠引起社會的共鳴。魯貴在《雷雨》這部作品中并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但是他的奴性形象卻讓人記憶深刻。不倫曹禺想要塑造的有利人物還是鞭撻的不利人物,那么其還是想要朝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讓每一個個體都朝著有利于本體的方向發(fā)展。
四 結(jié)語
曹禺的作品《雷雨》更多的是對惡的發(fā)掘和表現(xiàn),將美好的東西撕裂,讓悲劇演的更加悲烈。《雷雨》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而恰恰對小人物魯貴花費的筆墨不多,但卻刻畫出他鮮明的奴性形象。魯貴人物雖小,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想必每一個讀者都會對魯貴印象深刻,正是這種深刻的印象指引著我們?nèi)ニ伎缄P注人性、關注當下,以一種更加鮮活的姿態(tài)去生活。
參考文獻:
[1] 陳國恩.中國現(xiàn)代話劇名作導讀[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68.
[2] 朱棟霖、龍泉明.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4.
[3] 羅光強.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逆阻現(xiàn)象[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17(05):81-85.
[4] 閆偉.現(xiàn)代化視域下的道德危機辨識[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8,20(0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