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摘? 要】中國古代鹽之禁榷,由來已久,然真其正發(fā)展為專賣制度卻始自唐代的鹽業(yè)改革。立足于唐代這一鹽業(yè)政策發(fā)生重大變革時期,選取唐代鹽業(yè)改革為研究對象,對唐中期第五琦和劉晏的鹽業(yè)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影響等方面進行一定的研究分析,可從中找出兩次鹽業(yè)改革中的積極方面。以古鑒今,由此深化對我國現(xiàn)行食鹽政策的認識。
【關鍵詞】唐代;鹽業(yè)改革;第五琦鹽法;劉晏鹽法
引言
中國古代鹽之禁榷制由來已久,據(jù)《周禮·天官》記載,西周初期已有鹽之禁,然其真正發(fā)展為專賣制度卻始自唐代的鹽業(yè)改革?!疤拼}法的沿革,可分為稅鹽和榷鹽兩大階段:安史亂前為稅鹽時期,其中有從無稅到有稅的轉變;安史亂后為榷鹽時期,又有從全面禁榷到向‘官商分利的發(fā)展?!雹僖蚨?,本文立足于唐代這一鹽業(yè)政策發(fā)生重大變革時期,對唐中期第五琦和劉晏的兩次重大鹽業(yè)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影響等方面進行一定的研究分析,并從中找出兩次鹽業(yè)改革中的積極方面。以古鑒今,由此深化對我國現(xiàn)行食鹽政策的認識。
1唐代鹽業(yè)改革的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 ”驟然爆發(fā),給唐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鎮(zhèn)壓叛亂,中央政府多次征調邊防軍隊,造成邊防空虛,外亂叢生。長期的戰(zhàn)亂使得全國戶數(shù)銳減,由戰(zhàn)前的890多萬戶減至190多萬戶②。人口的銳減使國家賦稅收入急劇下降,再加之地方割據(jù)勢力強大、拒向中央繳納賦稅,唐王朝已不復以前的繁榮盛世,反而在財政上陷入拮據(jù)局面。這就導致了政府不能控制這些地方的鹽政,中央也不得不剝削其他地方來保證收支平衡。叛亂平定后,如何恢復發(fā)展破敗的國民經濟、挽救危機中的王朝統(tǒng)治也就成為了當時唐王朝的迫切任務,第五琦和劉晏提出的鹽業(yè)改革也正是基于此時的歷史背景而做出的必然選擇。
2唐代鹽業(yè)改革的內容
2.1第五琦榷鹽法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國家財政難以維持,第五琦③臨危受命于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就任鹽鐵使,在顏真卿地區(qū)專賣法的啟示下,將劉彤在《論鹽鐵表》中所說的建議付諸實踐,創(chuàng)立鹽法。
史書記載,第五琦“創(chuàng)立鹽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鹽,官置吏出糶。其舊業(yè)戶并浮人愿為業(yè)者,免其雜徭,隸鹽鐵使。盜煮私市罪有差。百姓自租庸外,無得橫賦,人不益稅,而國用以饒?!雹???梢姷谖彗鶎嵤┑娜尔}法是由政府派遣官吏直接對食鹽進行管理,由政府掌控食鹽的生產和銷售,對食鹽進行辜榷制度。規(guī)定從事食鹽生產的人為亭戶,戶籍與其他百姓分開,亭戶可從事食鹽生產,但不能私自賣出,而是由政府收購,以此獲得一定的報酬。后人將第五琦榷鹽法總結為“第五琦所立之鹽法,系將民制之鹽,收購后加價售出,即所謂‘民制、官收、官運、官銷,與漢代之全部專賣制尚有不同”。⑤
第五琦確立榷鹽法后,規(guī)定每斗鹽加價百文,鹽價由原來的十文暴漲到一百一十文,但鹽的收購價格仍保持原有的十文不變,“斗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⑥。他推行的這種鹽法實際上是一種直接專賣制,在這種制度下初步形成了“民制、官收、官運、官銷”的產銷方式。由此唐代對食鹽的禁榷制度也就建立起來了。
2.2劉晏鹽法改革
第五琦鹽改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唐政府的壓力,但其法也非盡善盡美。寶應二年(762年),劉晏接替第五琦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在繼承第五琦榷鹽法合理成分的基礎上,針對榷鹽法所存在的弊端并結合自身實踐所得經驗,創(chuàng)立了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制度。史稱:“至德初,為國用不足,令第五琦于諸道榷鹽以助軍用。及晏代其用,法益精密,官無遺利?!雹邉㈥袒诖四康模谝韵聨讉€方面對第五琦舊法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1)劉晏所推行的鹽法“出鹽鄉(xiāng)因舊監(jiān)置吏、亭戶,糶商人”⑧,保留了第五琦舊法中的由鹽戶生產、鹽官收購的內容,具體來說,劉晏在綜合考慮商人的作用后,將批發(fā)和零售這兩種常見的營銷方法運用于改革當中。學術界普遍認為,劉晏改革后的食鹽產銷體制是在第五琦“直接專賣制”基礎上形成的“間接專賣制”,也被稱為“就場專賣制”。
(2)精簡鹽政機構。過多的鹽政機構會大大增加榷鹽的運營成本,嚴重削減榷鹽的純收入,因此劉晏對第五琦鹽法的專賣手續(xù)進行簡化,也精簡了一批鹽政機構和冗官冗吏,僅在產鹽區(qū)設置鹽官,對亭戶進行管理。食鹽的經營模式也改為政府向亭戶收購并對食鹽統(tǒng)一定價,商人向政府批發(fā)食鹽運往全國各地以獲得利潤,這樣政府就得以擺脫繁瑣枯燥的食鹽運銷事務。新法精簡后僅留下四場十監(jiān),“吳、越、揚、楚鹽廩至數(shù)千,積鹽二萬余石,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十監(jiān),歲得錢百余萬緡,以當百余州之賦?!雹?另一方面又在產鹽區(qū)和運銷要地設置十三個巡院保證政府能夠全面獲得榷鹽收入,“自淮北置巡院十三,曰揚州、陳許、汴州、廬壽、白沙、淮西、甬橋、浙西、宋州、泗州、嶺南、兗鄆、鄭滑,捕私鹽者,奸盜為之衰息?!雹鈬绤柦鼓切┧禁}販的生產、偷運和販賣私鹽的行為,以保證官鹽的正常銷售和批發(fā)商的利益不會被侵害。運鹽時免征商人過路稅,“禁堰埭邀以利者?!边@既免除了廣設機構的弊端,也保證了食鹽產銷工作的順利開展。
(3)對亭戶的食鹽生產技術進行指導?!胞}以鹵為主,霖雨過多,則鹵質淡薄,成鹽就困難;晴久地干,則堿土成溜墳起,可大量淋出濃鹵,以便煎煮,只有晴雨得所,方能所收益多?!眲㈥谭浅V匾暿雏}生產,為增加食鹽產量,特意根據(jù)鹽場的環(huán)境和氣候狀況,制定出符合生產的規(guī)章。并派遣鹽官指導亭戶生產制鹽,從而使食鹽產量得到很大提高,當時的吳、越、揚、楚等州的鹽倉多至數(shù)千,積鹽的數(shù)量也十分可觀。
(4)創(chuàng)立常平鹽法,“其江嶺間去鹽鄉(xiāng)遠者,轉官鹽于彼貯之,或商絕鹽貫,則減價鬻之,謂之常平鹽,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政府在偏遠地區(qū)設置常平鹽倉,常平鹽倉的鹽大多來自產鹽地區(qū),將這些產鹽區(qū)的鹽運到少鹽區(qū),這樣既保證了百姓對食鹽的正常需求,使得他們能夠買到平價鹽,又打擊了不法商販的投機倒把、哄抬物價,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常平鹽法也是劉晏鹽法的特色之一。
概而言之,劉晏鹽法是對第五琦舊法的繼承和完善,比之舊法更為復雜、先進。劉晏的榷鹽制采取了一種十分高明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增加食鹽產量、擴大生產規(guī)模,并且對管理食鹽的產銷部門進行縮減以便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同時為過往商人提供便利等方式來提高收益,而不是僅依靠提高鹽價。
3唐代鹽業(yè)改革評價
3.1積極層面
第五琦和劉晏鹽改都是在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處于嚴重的社會危機與財政危機時提出的。劉晏改革是在第五琦改革的基礎上對其舊法的改進和完善,這兩次鹽業(yè)改革都達到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緩解唐王朝經濟壓力、挽救危機中的王朝統(tǒng)治的作用。尤其是劉晏在提高鹽價的過程中能夠關注百姓的可接受范圍,不任性而為的做法更為可貴。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就場專賣制度實施后,“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大大緩解了唐政府的財政危機。第五琦始立榷鹽法,促使了鹽專賣法在唐朝的實施;劉晏鹽改在鹽業(yè)史中的地位更為突出,唐以后的歷代鹽法都深受其影響。劉晏對第五琦鹽法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給唐代后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在劉晏的改革下,大致上緩解了唐朝政府的財政困難,為唐朝的封建經濟注入了新的能量。
3.2消極層面
(1)無論在第五琦還是在劉晏的鹽法改革中,都避免不了唐代鹽政在后期走向敗壞的趨勢。如第五琦鹽法中,政府包攬了食鹽的生產、販賣等事宜,結果造成了鹽政機構龐雜、貪腐盛行,這也是第五琦鹽法最大的弊端。劉晏繼承了第五琦鹽法,并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鹽法改革也激化了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削弱了王朝的統(tǒng)治,促使唐代后期的鹽政也走向了敗壞。
(2)食鹽的專賣制度得到了初步完善,但不利于唐朝發(fā)展商品經濟。由于政府壟斷了鹽業(yè)產銷的各個階段,對外銷售時實行專賣價格,雖“人不益稅”,但實際上是通過提高鹽價轉嫁負擔給廣大人民。國家權力進入到商品流通領域中,但由于各種原因唐朝一直都存在“錢荒”現(xiàn)象。這些情況都不利于唐王朝發(fā)展商品經濟。
(3)鹽法改革既加重了百姓負擔,又加劇了統(tǒng)治秩序的動蕩。第五琦榷鹽法也是一種鹽稅寓于鹽價的政策,通過這一政策唐朝政府大為獲利,但鹽價的陡漲必然會加重百姓負擔;這是比之原來更為巧妙的剝削方式,也是他鹽法中最大的缺點。“第五琦戰(zhàn)時草創(chuàng)專賣制度,實屬不易?!眲㈥汤^續(xù)鹽法改革也實屬無奈之舉,戰(zhàn)亂后的唐代社會自然經濟基礎幾近崩潰,為了鞏固封建政權不得不實行榷鹽,結果這一鹽法實施后,使政府過度依賴于食鹽專賣所帶來的利潤,反而加劇了統(tǒng)治秩序的動蕩。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唐代鹽業(yè)改革在我國鹽業(yè)發(fā)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既繼承了原有的鹽業(yè)政策,實施了榷鹽制,又深刻影響著后世的鹽業(yè)制度:劉晏鹽法的創(chuàng)立是古代鹽政制度走向成熟的標志,后世朝代的鹽業(yè)政策多在其基礎上略有更改。從唐代鹽業(yè)改革的經驗教訓來看,食鹽專賣雖可以為國家?guī)砭揞~的利潤,但也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但唐代的鹽業(yè)改革畢竟是成功的范例,對我國現(xiàn)階段完善食鹽營銷制度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鮑曉娜.從唐代鹽法的改革論禁榷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02(003):16.
② 朱紹侯編.中國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459.
③第五琦(?-782年),唐朝官員,字禹珪,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以吏干進,曾任戶部侍郎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乾元元年(758年)擔任鹽鐵轉運使,推行鹽法.
④[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一二三·第五琦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238.
⑤李福國.淺析唐代鹽的專賣制度[M].玉溪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6):65.
⑥[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五四·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78.
⑦[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一二三·劉晏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236.
⑧[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五四·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78.
⑨[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五四·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78.
⑩[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五四·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78.
參考文獻
[1]鮑曉娜.從唐代鹽法的改革論禁榷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2).
[2]朱紹侯編.中國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后晉]劉昫.舊唐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李福國.淺析唐代鹽的專賣制度[J].玉溪師專學報,1995,(6).
[5]陳衍德,楊權.唐代鹽政[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吳慧.唐代的鹽法和鹽政[J].鹽業(yè)史研究,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