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祭祀的唯一目的似乎是制造有用的力量,肢體敘事的舞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苗族祭祀儀式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用動態(tài)的形式敘述著祖先悲痛的歷史,表達著對祖先的緬懷,其根本目的是以祭祖儀式舞中的祖先認同,來制造團結民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用儀式感鼓舞人心,并祈禱來年美好的生活。
〔關鍵詞〕祖先認同;黔東南苗族;祭祀儀式舞
一、苗族的祖先崇拜
貴州黔東南苗族是一個具有濃厚巫文化色彩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依山而居,是天然的民族文化活化石。舞蹈作為民族的文化載體,通過不同節(jié)日中的儀式來敘述著他們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習慣。在苗族祖先崇拜中流傳較廣泛、至今認同度較高的是蝴蝶媽媽。在原始時期,人們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畏懼和敬畏。這些傳說也被賦予了濃厚的神話色彩。苗族是遷徙的民族,其祖先蚩尤在著名的“涿鹿之戰(zhàn)”慘敗后,其余下的子孫們走向了千年的遷徙之路,對于祖先蚩尤的記憶,是整個民族集體對歷史悲劇的敘述和對祖先的緬懷。苗族人民的信仰來自對植物、動物以及祖先,這些信仰一方面來自原始時期信息落后、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一方面來自在惡劣情況下、無助的族民們對生活的期許和祈禱。
苗族多以大雜居、小聚居分布。不同支系的族民們,對不同節(jié)日的儀式舞蹈和敘事方式略有不同。位于黔東南的從江縣岜沙苗族(黑苗)信奉樹神和太陽神,“跳坡”儀式中的“蘆笙樂舞”是祭祀儀式中最具震撼的舞蹈;臺江苗族反排木鼓舞,在祭祀的舞蹈中用木鼓作為固定化符號的物質(zhì)媒介,達到“人神相融”的精神狀態(tài);丹寨苗族是苗族“旮弄”支系,圖騰崇拜錦雞,在祭祀儀式中模擬錦雞而舞,通過模擬錦雞來表達敬仰。
二、苗族祭祀舞的敘事
舞蹈用肢體表現(xiàn)的遠不止我們?nèi)庋鬯吹降模切误w之外巨大的力量。原始時期的人們用舞蹈動員生命、鼓舞生命、激勵生命和團結生命。在巫文化濃厚且無文字的苗族,其大部分節(jié)日主要以祭祀為主,舞蹈作為儀式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文化載體用身體敘述著他們的故事,散發(fā)著肢體以外的強大力量。
1.岜沙苗族蘆笙樂舞。岜沙苗族人們信奉樹神和太陽神,對樹神的信仰體現(xiàn)在岜沙苗族,從出生到死去的儀式上;對太陽神的信仰體現(xiàn)在每年一度的蘆笙節(jié),在農(nóng)歷的11月19日這天尤為隆重。族民們會身著盛裝,男人們手持蘆笙,齊聚一起祭祀祖先、祈禱來年。各地方的祭祖儀式都有著獨有的流程,蘆笙節(jié)儀式分為6個流程:殺?;顒印⒕垲^、祭祖母石、吹五谷、跳坡和聚古蘆笙堂。每一項流程都有著屬于岜沙族民賦予的特殊意義。跳坡是屬于儀式的第五項,其儀式尤為震撼。吹完五谷到東方坡時,會有一段時間休息,待隊伍調(diào)整好后,整個蘆笙隊面向東方倒退而上坡。當男人們倒退至半山腰時,女人們背著今年新生的嬰兒,迎面而上。東方坡的祭祖儀式,一是通過蘆笙樂曲祭祀祖先,蘆笙曲像是能與神靈溝通的獨特言語,祈求來年的風調(diào)雨順、族民平安;二是讓新生的嬰兒聆聽著蘆笙音樂找到自己的祖先。整個儀式大概有20多分鐘,男人們手持蘆笙,雙手旋“∞”字幅度,邊吹邊舞,動作幅度較小,通過腿部左右交替來轉換身體的重心。伴隨著蘆笙的吹奏,舞者跟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強弱和呼吸的律動來帶動舞步。整個山谷響徹著蘆笙的樂曲,場面實為壯觀。儀式有著自己獨有的程序,每項流程在不同的地方,剔除其動作后的敘事情節(jié)而言,動作并沒有較大差別,在什么地方跳什么以及表達什么意愿,只有族民自己和了解岜沙的觀眾知道。若是將其動作與故事分開來看,且不能將其場域性和敘事性所帶來的力量充分展示。肉眼所看到的以及肢體所表達的遠遠不如整個儀式給予族民們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祭祖舞對祖先的認同,增強他們對整個族群的凝聚力,一同祈禱和期許未來的美好生活。
2.臺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臺江縣的反排木鼓舞是十三年才舉行一次分鼓藏節(jié)儀式。這類祭祀活動是苗族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其意義和類型較多。木鼓的打擊聲據(jù)說是模擬“啄木鳥”的聲音作為媒介與祖先能達到共鳴。鼓在整個儀式中是最為重要的道具,儀式分為醒鼓、反排舞蹈、敬鼓和藏鼓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的舞蹈有著召喚祖先靈魂的說法。整個祭祖儀式分為五段舞蹈,第一段的動作幅度較小,主要表達祖先遷徙的歷程,舞步為三步一轉身。第二段在路上,主要謳歌祖先遷徙的英勇行為,舞蹈動律特征是上身傾斜、甩同邊同足、順拐、臂部的幅度很大。舞者皆以胯為動力點,恣意自如地甩頭、肩、手、腰、腳的扭、甩、轉、端、蹬等,在同一節(jié)拍中,急速逆轉倒翻,構成強烈對比和視覺沖擊,表現(xiàn)出一種強勁的生命節(jié)奏。第三段拔草砍柴,舞蹈中表現(xiàn)的是反排苗族遷徙后安居樂業(yè)的情景,在舞蹈動作中有勞作時的動作和變化的隊形,表達了族民們一起重建家園和重新生活的凝聚力和狂歡之情。第四段慶豐收,舞蹈到這里基本完成了苗族歷史的敘述。第五段再跳“高斗大”,整段舞蹈的尾聲,節(jié)奏緩慢,情緒趨于平靜,舞者手握砍牛刀,模擬居住此地的生日情景。在整個儀式中,通過敲擊木鼓和動態(tài)的肢體為主,同時鋪開反排木鼓舞的敘事性和歷史性,通過儀式中的舞蹈進行血緣認同、記錄歷史、教育后代,用舞蹈來敬仰神靈、敘述故事、表達情緒。
3.丹寨苗族錦雞舞。錦雞舞發(fā)源于丹寨縣排調(diào)鎮(zhèn)境內(nèi),流傳于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亞族群。從敘事的角度來說,丹寨錦雞舞屬于祭祀性舞蹈,傳說祖先們遷徙到一片森林后靠狩獵為生,將飛禽走獸獵殺完后,沒有物質(zhì)維持生活。這時,美麗的錦雞從天邊飛來,獵手射下錦雞,村民發(fā)現(xiàn)它的嘴里叼著幾顆小米的種子,錦雞死了,村民們用種子耕地度過了沒有食物的危機。從此之后,丹寨苗族信奉錦雞,模擬錦雞求偶的步子,來懷念祖先和紀念吉祥的錦雞。錦雞舞起初是祭祀性舞蹈后演變成求偶性和自娛性舞蹈。在表演時,從動作、隊形、服飾上都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錦雞的特征,隊形是三五個男生吹蘆笙于前面領舞,后面的由女性排成一字型;主要動作在腿部,幅度較小,動作律動以腰部和膝蓋為主,步伐簡單,節(jié)奏明快,展示錦雞傲慢悠然的姿態(tài),舞步主要有跺步、走步、三步一靠、三步兩跺等組成;動作幅度較小的主要原因,除了模擬錦雞外,女性身著銀飾而成的苗服,受到了約束。在苗族舞蹈中,錦雞舞從服飾和動作上能明顯區(qū)分于其他支系,這種獨具特色的舞蹈藏著族民們的祖先認同和信仰。
三、苗族祭祀舞的解讀
早期出土的巖畫和雕塑可以看出,人們對生命的好奇和死后世界的敬畏與符號的表達幾乎是同時的。對生命的好奇和對死后世界的敬畏的根本目的是對生命自身的意識。正如法國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所說,“祭祀的唯一目的似乎是制造有用的力量”,肢體敘事的舞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苗族祭祀儀式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用動態(tài)的形式敘述著祖先悲痛的歷史,表達著對祖先的緬懷,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制造團結民族和鼓舞人心的氛圍,團結族民增強民族凝聚力,用儀式感鼓舞人心,祈禱來年美好的生活。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下,祭祀祖先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是后人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對逝去生命的懷念和死后世界的敬畏;另一方面也通過儀式告訴活著的人應該珍惜生活。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中,祭祖舞是最為隆重且最具特色的舞蹈。岜沙苗族蘆笙節(jié)的“跳坡”儀式舞蹈,由全村的男人一起出動的儀式,龐大的隊伍使蘆笙樂曲響徹整個山谷,一邊吹奏蘆笙一邊隨著樂曲而動的舞蹈,音樂低沉動作緩慢,像是呼喚著祖先的靈魂;臺江反排木鼓舞,在鼓藏節(jié)儀式中,用身體敘述著苗族的遷徙歷史,其動作粗獷奔放,抒發(fā)一種苗族地方特有的豪情;丹寨苗族錦雞舞在祭祀儀式中,動作上模擬錦雞悠然緩慢,舞蹈有男女搭配,表達著對錦雞的圖騰崇拜。
從江岜沙苗族、臺江苗族到丹寨苗族,雖同為苗族但是不同支系卻有著略微不同的祭祖儀式舞蹈,這種儀式舞蹈的不同,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既是各個支系對祖先的認同,也是各個地方苗族對各自支系的族群認同;從宏觀的角度分析,是從血緣、精神方面的認同,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核心,這種儀式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也展示各地方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凝聚力。
(責任編輯:伍益中)
參考文獻:
[1]【法】馬塞爾·莫斯著,楊渝東譯.巫術的一般理論[M].蘭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柳,陳正府.反排木鼓舞:從歷史記憶到文化表征[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3]徐浩,王唯惟.貴州苗族舞蹈研究現(xiàn)狀與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3(6).
[4]王唯惟,徐浩.舞蹈與文化——貴州苗族舞蹈的身體敘事[M].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
[5]劉劍.貴州苗族舞蹈的場域性和生態(tài)性[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