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1985年參加《辭?!返谒陌婕?989年版的修訂,執(zhí)筆唐宋文學部分,至今已經三十五年。最新一版是第七版,可在2019年末出版,本人擔任中國文學分科主編,宋代部分拜請朱剛教授負責,我僅任唐代文學部分。從《辭?!返谝话骈_始,中國古代文學就占很大比重,記得第四版工作時,為執(zhí)筆者提供了歷年修訂的完整檔案,提出根據(jù)最新學術研究來更新內容的要求。唐代詩人舊條,多據(jù)史傳、筆記、詩話寫成,內容疑信參半。1978年以后國內學風遽變,以詩史互證與追溯史源的方法,努力還原詩人的人生軌跡與文學活動,涉及作品解讀部分則更多關心寫作原因與作品寓意。四十年間,涉及唐代文史研究的新文獻層出不窮,學術研究日新月異,《辭?!穲猿址从尺@些進展,無論新增辭條還是內容更新,每一版修改幅度都很大。就2019年版來說,新見唐代詩人韋應物、李益、姚合墓志內容得到反映;敦煌文獻新見《瑤池新詠》《甘棠集》,敦煌通俗作品《下女夫辭》《廬山遠公話》,敦煌文獻所見重要作者悟真、張球、云辯,日本、韓國所存重要典籍《翰林學士集》《千載佳句》《夾注名賢十抄詩》,港臺學者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全唐賦》,當代學者所著《唐詩鑒賞辭典》《全唐五代筆記》《唐代墓志匯編》等,都增列了條目。在此稍作整理,披露有關內容。今人著作部分,以涉及一代基本文獻者為主。涉及舊辭條之修改,在紙質文本上進行,沒有保留底稿,稍感遺憾。交稿后責編仍有一些修改,請引用時注意。2009年版新增辭條有涉及新文獻或易為今人忽略者,也選幾則附后。
郭元振(656—713)唐詩人。名震,以字顯,魏州貴鄉(xiāng)(今河北大名)人。咸亨進士第,授梓州通泉尉。任俠使氣,武后召欲詰責,與語奇之,乃上《寶劍篇》,后覽嘉嘆。曾奉使吐蕃。后破吐蕃立功。守邊十余年,四鎮(zhèn)寧靜。睿宗時兩度入相。玄宗初以軍容不整,流新州。尋病卒。有文集二十卷,不存。其詩語意豪邁,也善樂府短歌?!度圃姟反嬖娨痪?,其間誤入宋初蜀中隱士郭震(字希聲)詩七首。
賈至(718—772),字幼鄰(一作幼幾),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末明經擢第。天寶末至代宗前期,長期擔任中書舍人。曾為玄宗撰傳位冊文,至靈武冊立肅宗。代宗時歷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卒謚文。賈至善詩文,父子皆掌制誥,為時所稱。也能詩,與李白、杜甫等交往,杜甫稱其詩“雄筆映千古”。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十五卷,皆不傳。
皇甫曾(?—785)唐詩人。字孝常,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詩人皇甫冉弟。天寶進士第。安史亂后避地吳越。代宗前期任殿中侍御史。因事貶舒州司馬。后閑居丹陽。大歷末任陽翟令。與兄冉齊名,世稱“二皇甫”,成就略遜乃兄。今存詩集二卷。
劉復(722—793)唐詩人。字公孫,郡望彭城(進江蘇徐州)。幼習經史,好圖畫及道書,解義理,能詩文,為李白等所賞,王昌齡許為“后來主文者”。尤好山水,曾遍游名山。中年后方出仕,官至水部員外郎。有文集三十卷,凡五百余篇,不傳。張祜《敘詩》曾稱他是李杜后重要詩人,成就遠追何遜。存詩不多,難以看到總體成就。
鮑溶唐詩人。字德源。自稱楚客,應為楚人。初隱江南山中。元和進士第。與韓愈、孟郊為詩友。仕宦不顯,后飄泊四方,窮愁潦倒,終客死異鄉(xiāng)。有詩名,張為《詩人主客圖》尊其為博解宏拔主。有詩集五卷,宋曾鞏略作增訂,編為六卷傳世。
龐蘊唐居士、詩人。字德玄,衡州衡陽(今屬湖南)人。少小篤信佛教。貞元初,歷參南宗石頭、馬祖等名僧,談禪法相契,遂為馬祖在俗弟子,世稱龐居士。約卒于元和三年(808)前。平生作詩偈三百余篇,文字通俗,多宣揚佛理禪機,規(guī)誡世人。今存《龐居士語錄》三卷,有詩偈二百余首。
殷堯藩唐詩人。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元和進士第。累官永樂令。又曾在湖南、福建、山南任幕職。性簡靜,耽丘壑林泉之趣。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姚合等友善。張為《詩人主客圖》列他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下之及門者?!度圃姟反嬖娨痪恚?7首,明胡震亨云得自宋本,但據(jù)今人考證,僅17首為他本人所作,大多為元明人詩誤入。
章孝標唐詩人。字道正,睦州桐廬(今屬浙江)人,家于錢塘(今浙江杭州)。早年曾游廬山。元和中應試屢不第。乃賦《歸燕詩》獻主司,次年及第。歷官山南東道從事。詩才敏捷,時名頗盛,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瓌奇美麗主下及門者。有詩集一卷。其詩唐時即流傳日本、新羅,頗存佚篇。
李郢(?—約869)唐詩人。字楚望,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家居杭州。大中進士第。歷淮南、睦州、信州從事。卒于越州觀察從事任。郢工詩,尤擅七律,與詩人賈島、杜牧、李商隱有過往?!度圃姟反嫫湓娨痪恚s70首。清內府存其大中十年自書詩真跡一卷,有宋元人題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xù)編》全錄,存詩41首,34首為《全唐詩》失收。民國初流出,今不知所在。
邵謁唐詩人。韶州翁源(今廣東翁源)人。少為縣吏。因事客失禮,被逐,遂發(fā)憤讀書。咸通間為國子監(jiān)生。國子助教溫庭筠榜其詩,許以“識略精微,堪裨教化”。后登進士第。釋褐赴官,不知所終。存詩一卷,僅32首。詩風古雅,于社會動亂與貧富對立多有揭發(fā)。
張喬唐詩人。字伯遷,一說字松年。池州(今安徽貴池)人。曾隱居九華山苦學,與許棠、張、周繇并稱“九華四俊”。咸通間赴京兆府試,以《月中桂》詩擅場。與許棠、喻坦之等并稱“咸通十哲”。廣明亂后,歸隱九華山。喬苦學能詩,傳曾十年不窺園以進學。詩句清雅,為時人所推崇。今存詩集二卷。
悟真(?—895)唐末文學家。俗姓唐,敦煌(今屬甘肅)人。十五歲出家。大中初,為沙州釋門義學法師。時張議潮驅逐占據(jù)敦煌的吐蕃,悟真受命告捷唐廷,歷盡艱難抵京,授京城臨壇大德。將歸,長安僧眾多以詩贈別。后為河西僧錄,進河西副僧統(tǒng)。咸通中,為河西都僧統(tǒng)。卒年逾八十。能詩文,敦煌遺書存所作甚多。
張球唐末文人。亦名張俅、張景球,字恩□,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咸通初因游塞外,到涼州,受命為敦煌歸義軍發(fā)運軍糧。后長居敦煌,歷任沙州軍事判官、河西節(jié)度判官、權掌書記。約卒于后梁時,年逾七十五。敦煌遺書存其詩文甚多,包括為敦煌僧俗撰寫之邈真贊、造窟碑等,存詩對河西風物及史事多有涉及,偶抒思鄉(xiāng)之情。
云辯(約873—951)五代俗講僧。能俗講,有文章,后唐、后晉間皇帝誕日慶典,多邀其入內殿講論。開運二年為相國寺主。晚為東京右街僧錄,賜紫,號圓鑒大師。與楊凝式交誼尤洽。敦煌遺書存其七律體詩偈三十首,多勸人行善,或為寺廟募捐。又有變文《二十四孝押座文》,則弘揚孝道?!堕L興四年中興殿應圣節(jié)講經文》為唐明宗誕節(jié)講《仁王護國經》文本,用29首七律講說經義,評述時政,為唐人講經變文的具體宣講作品。
咸通十哲唐代詩人合稱。指晚唐懿宗咸通年間在京城十位詩人?!短妻浴分^指許棠、張喬、喻坦之、劇燕、任濤、吳罕、張蠙、周繇、鄭谷、李棲遠、溫憲、李昌符等人,則已逾十人。其中吳罕、李棲遠無詩傳世,劇燕、任濤、溫憲等亦存詩寥寥,諸人詩風及文學主張也差異較大。
瑤池新詠唐詩選集。唐蔡省風編選。收唐能詩婦人自李季蘭至程長文,共23人詩115首。原書久佚。俄藏敦煌文書中有該集若干殘片,經拼合可得該集卷首李季蘭、元淳、張夫人、崔仲容詩23首,徐俊校訂本收入《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另《又玄集》《吟窗雜錄》二書錄唐女詩人詩,亦可略見錄自該書之痕跡。
十抄詩唐詩選集。高麗前期佚名編選。三卷。收中晚唐三十人詩,每人各十首,皆為七言律詩。其中崔致遠、樸仁范、崔承佑、崔匡裕四人為新羅入唐詩人。有百余首詩為《全唐詩》所失收。今存無注白文本與高麗后期僧子山注《夾注名賢十抄詩》。中、韓、日皆有傳本,已有多種影印本與整理本刊布。
千載佳句唐詩選句集。二卷。日本大江維時編選。維時(887—963),平安朝官至中納言。本書以兩句一聯(lián)的摘句形式,選唐人七言佳句1083聯(lián),作者153人,分為四時、時節(jié)、天象、地理等15部,258門。所據(jù)皆唐時傳到日本的文本,包含大量中國不存的唐人佚詩。有宋紅校訂本。
唐僧弘秀集唐詩選集。南宋李龏編選。龏(1194—1272),字和父,菏澤(今屬山東)人。本書編成于寶祐六年(1258),選唐五代詩僧52家詩500首,其中皎然、貫休、齊己、清塞諸家各有一卷,幾占全書之半,反映唐詩僧之成就。今存宋刻本。
而庵說唐詩唐詩總集。九卷。清徐增編撰。增字子能,號而庵,蘇州人??滴?、乾隆間在世。以五言排律、五七言古詩、五七言絕句、五七言律詩為序編排。每體前講此體作法與要求,每詩后均有詳盡評說。舊時流傳頗廣。有乾隆刻本。
全唐詩補編唐詩總集。陳尚君纂輯。分《全唐詩外編(校訂本)》與《全唐詩續(xù)拾》兩部分。《外編》初版收王重民《補全唐詩》《敦煌唐人詩集殘卷》、孫望《全唐詩補逸》、童養(yǎng)年《全唐詩續(xù)補遺》四部分,校訂本增補書證,校訂訛誤,刪刈重收誤收詩,編次也稍作調整?!独m(xù)拾》則為纂輯者新輯。全書補錄唐五代詩歌逾六千首,為清編《全唐詩》成書后唐詩補遺的總結性著作。
敦煌詩集殘卷輯考敦煌詩歌總集。徐俊校輯。分兩編,《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三卷,前二卷為法藏部分,第三卷為英藏俄藏部分;《敦煌遺書詩歌散錄》亦分三卷,卷上為法藏部分,卷中為英藏部分,卷下中日俄藏及其他。調查全部敦煌遺書存詩后,參酌前人校訂,尊重寫卷原貌,首次完成全部敦煌存詩的搜錄校訂,存詩逾二千首。1999年中華書局出版。
全敦煌詩敦煌詩歌總集。今人張錫厚主編。張錫厚(1937—200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收錄敦煌遺書及莫高窟發(fā)現(xiàn)詩歌,包括《詩經》、歷代詩歌(含歌訣、曲詞、詩偈、頌贊等),分為詩歌、曲詞、偈贊三編。記錄各詩在敦煌遺書中的卷號,兼及存世文獻,記錄異文,考訂作者歸屬,可稱豐備。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唐詩鑒賞辭典唐詩選集。上海辭書出版社編。1983年初版。選收190多位詩人名篇1105首,約請126位學者撰稿,重點分析詩作的藝術特點和成就。將文學鑒賞與工具書合為一編,為國內第一部鑒賞辭書。書末附《唐詩書目》《詩人小傳》《唐詩年表》等。后曾出版增訂本及三十年紀念版。
全唐五代詩格匯考詩格總集。張伯偉編校。詩格流行于唐五代,是分析詩歌寫作技巧和批評的著作,宋以后為詩話取代。本書據(jù)《文鏡秘府論》《吟窗雜錄》等唐宋古籍,編錄唐至北宋前期詩格類著作三十多種,會校文本,考訂傳誤,揭示來源,梳理事實,為唐五代詩歌批評的重要參考書。初版1996年由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訂本2002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全唐五代詞唐五代詞總集?!?】張璋、黃畬編。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收唐五代詞2500余首,作者170余家。卷一至三為唐詞,卷四至六為五代詞,卷七敦煌詞,卷八無名氏及仙鬼詞。各詞后有校勘及箋評?!?】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正編四卷,收錄倚聲作詞的曲子詞,存1961首;副編三卷,收詩詞之限尚難斷定及后人認可之作品,存錄逾千首。于詩詞之分、審音定調、文本校定及作者事跡、時代、詞作本事諸方面,皆用力甚勤,可資信任。
全唐賦唐賦總集。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編校,簡宗梧、李時銘主編,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出版。正編部分收錄唐五代賦作1714篇,作者535人。所收賦有詳盡???、辨?zhèn)闻c考證,為研究唐賦提供可信依據(jù)。
唐代墓志匯編唐文總集。周紹良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錄唐一代墓志3676方,含宋以來傳世墓志和1983年以前出土各種公私藏拓和石刻錄文。照石刻原件錄文,附所見人名索引,頗便讀者。另有《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周紹良、趙超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承前編體例,續(xù)收墓志1564件,多為此前五十年新出土墓志。
纂異記唐小說集。李玫撰。玫,生卒里籍皆不詳。文宗初習業(yè)洛陽龍門寺,后受知于舒元輿。大和九年,為歙州巡官。甘露事變發(fā)生,舒元輿等四相被害,玫為詩以悼,幾為人所告。終厄于一第。原書已佚,僅存十多篇,多借鬼怪諷世,寄寓悲慨,且雜有大量詩歌。其中甘棠館遇四鬼直寫甘露四相之冤,為唐傳奇寄意政治之名篇。
全唐五代小說唐人小說總集。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編者遵何氏對唐人小說之界定,以具完整故事與人生寓意者為正編100卷,以不合此格僅稍具始末者為外編25卷。校訂認真,編次允洽,唐人小說之具閱讀且研究價值者,大體完備,足供參考。
全唐五代筆記唐人筆記總集。陶敏主編。陶敏(1938—2013),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唐人筆記包括志怪傳奇集及博物瑣聞、雜學考訂類著作,分散零落,閱讀不便。本書收錄達150種之多,有存本者匯據(jù)善本???,已散佚者據(jù)可靠古籍輯錄,校訂認真,考證仔細,足資參考。
廬山遠公話唐五代話本。敦煌遺書保存。遠公即東晉名僧慧遠。本篇全出虛構,述遠公出家為僧,居廬山修道,專念《涅槃經》,感動山神與潭龍。壽州賊掠遠公為奴,售與崔相公,改名善慶。道安得遠公疏抄后,在東都福光寺開講,遠公隨崔相公入寺,與道安論難取勝,方顯明身份。皇帝迎遠公入宮數(shù)年,遠公堅請歸山,造法船歸依上界。為我國早期話本之宏大作品,故事曲折,多用口語,對后世頗有影響。
下女夫詞唐代婚禮儀式歌集。敦煌遺書存十多個寫本?!跋屡颉睘楸狈交樗?,又稱“弄女婿”,即在婚日謔打女婿之戲樂,至唐代僅存口頭戲謔。雜用五七言韻語,前半多為親迎日男方在女家外被攔之問答,多夸飾門第、才貌及吉祥祝愿語;后半為婚禮節(jié)儀之詠歌,語涉雙關,諧趣幽默,為唐代婚禮風俗之重要文獻。
講經文唐代俗文學體裁。為僧人通俗講說佛經時的講唱文本,今存約二十多篇。一般將全經分為序分、正宗、流通三部分,由法師講唱,都講轉讀,有講有唱,所講經文皆屬節(jié)抄。
押座文敦煌俗文學體裁。押座意即彈壓四座,類似后代入話、楔子、引子、開場白之類,多為唱詞,多用七言句。為僧人俗講或齋戒時,為招徠聽眾而演唱之作品。敦煌遺書所存此類作品,皆收入《敦煌變文集》。
敦煌變文集新書潘重規(guī)編。潘重規(guī)(1907—2003),婺源人。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敦煌學家。本書是對《敦煌變文集》校訂改編之著。對該書所存87種變文,全部核對原卷,保存原校,補寫新校,訂誤補漏,又新增海外所見8種變文。厘訂為八卷,按作品性質重新編排。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3年印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新版。
附錄:《辭海》2009年版新增詞條選粹
道世唐學問僧。俗姓韓,字玄惲,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十二歲出家,研習律宗。曾參與玄奘譯事。后居西明寺。著有《法苑珠林》一百卷,旨在佛典中之雅趣佳辭,又分類編排佛經演述之緣起故事,編錄信崇佛法的感應事跡,可視為佛經文學的大型類書。另有《諸經要集》等著作十多種。
韓鄂唐末學者。生平不詳。一說為秋浦令韓寮之子。著有類書《歲華紀麗》四卷,采輯經史子書中歲時雜事,按四時十二月節(jié)序分類,擷取駢麗文句,分注事實于其下。今有《津逮秘書》本。又著《四時纂要》五卷,記四時農事要務,為唐代唯一存世的詳備農書。有今人繆啟愉校釋本。
韋縠五代詩選家。京兆人。唐末宰相韋貽范子。隨父避亂入蜀,依附前蜀王建,歷官監(jiān)察御史。官至侍御史,可能后蜀廣政中期仍在世。編選唐詩一千首為《才調集》,為存世唐人選唐詩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以“韻高”“詞麗”為選取標準,入選詩以秾麗蘊藉的艷情詩為主。該集流傳甚廣,明清有多種注釋評點本。(2009年版增入,2019年版有較大增補)
珠英學士集唐詩選集。五卷。唐崔融編。輯錄武后時參與修《三教珠英》學士李嶠、張說等47人詩276首。全集不傳。敦煌寫本中有二殘卷,即斯2717號、伯377號,為該集卷四、卷五的殘本,存13人詩55首?!短迫诉x唐詩新編》收徐俊整理本。
翰林學士集唐詩選集。一卷。為日本尾張真福寺藏唐卷子本,集名為后人妄題。錄唐太宗時君臣唱和詩60首,大多為《全唐詩》失收。寫本目錄以許敬宗為中心,以唐太宗為附見,故應為許敬宗集的殘卷。清光緒十九年(1893)貴陽陳氏影刻卷子本,錯寫較多。日人村田正博有《翰林學士集本文和索引》?!短迫诉x唐詩新編》收陳尚君校訂本。
沈云卿文集別集名。唐沈佺期撰。五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大興朱筠抄本。前三卷為賦、詩,后二卷為文,頗有通行本不存之作品。另《唐百家詩》本僅三卷,銅活字本分四卷,許自昌本分二卷,均有詩無文。今人連波、查洪德有《沈佺期詩集校注》,陶敏、易淑瓊有《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
桂苑筆耕集別集名。唐末新羅崔致遠(號孤云)撰。二十卷。收其在唐期間作品,絕大部分為在揚州之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幕府中所作,對研究唐末史事頗為重要。有《四部叢刊》影印高麗刊本。另有《孤云先生文集》三卷、《孤云先生續(xù)集》一卷,多為其歸國后所作。近年韓國成均館大學大東文化研究院將三書合編為《崔文昌侯全集》。
甘棠集唐別集。劉鄴撰。鄴(?—880)字漢藩,潤州句容(今屬江蘇)人。懿宗時宰相,黃巢軍攻入長安時被殺。此集四卷,為鄴早年入高少逸陜虢觀察使幕府前后所作文書。前三卷為代府主所擬公文,第四卷為自擬來往書啟。唐宋書志著錄,后失傳。敦煌文書P.4092存此集殘本,共88篇,對研究唐代幕府文書及幕僚生活甚為重要。有今人趙和平校訂本。(2009年版增入,2019年版有較大增補)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