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琦 花春
【摘 要】在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懲戒始終是教育界熱議的話題。本文結合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特點,對比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采取教育懲戒的現(xiàn)狀,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懲戒面臨的問題、教育懲戒實施的意義、教育懲戒遵循的原則展開研究,提出切實有效的教育懲戒策略,以期為廣大教育者認清教育懲戒理念,選擇恰當懲戒方法提供借鑒。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懲戒;懲戒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31-02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大力推行,學生主體地位日益提升,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管理中,教師和學生間的矛盾愈發(fā)尖銳,教育懲戒再次陷入困境:減弱對學生失范行為的懲戒會埋下隱患;教育懲戒過重又會造成學生身心受創(chuàng),間接引起師生關系的惡化。因此,“該不該將‘戒尺還給教師?”“教育懲戒是否應該被取消”等成為當前教育界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階段中教育懲戒的困境剖析
《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對教育懲戒的性質和目的進行了闡釋:“‘懲戒具有教育意味,不同于‘懲罰‘管教和‘體罰。‘懲戒即通過對不合范行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fā)生,以促進合范行為的產生與鞏固。”[1]“懲”和“戒”作為教育的手段和目的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雖然,教育懲戒具有教育定義,但依然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缺少懲戒參照的標準;二是社會輿論對懲戒失當問題大肆批判,無形中讓教師感到巨大壓力;三是部分教師放棄自己的懲戒權。
(一)教育懲戒缺少參照標準
基礎教育階段缺少對學生失范行為程度劃分,也沒有教育懲戒標準參照,學校和教師作為教育懲戒主要實施者,僅憑長期的教育經驗和教學中對學生的了解選擇懲戒的方式和力度,難免懲戒過輕懲戒效果不明顯;懲戒過重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另外,教育懲戒是以“罰”為主要手段,但我國教育法明令禁止教師對學生實施體罰和變相體罰,體罰的范圍和內容也沒有界定,導致教育懲戒和懲罰界限模糊,教育懲戒得不到相關法律保障。隨著社會法治化的提升,學生和家長的維權意識增強,這種弊端日益凸顯。
(二)社會輿論造成懲戒壓力
教育領域的發(fā)展狀況一直受到社會各層關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通訊技術提升,教育活動內容、教師的班級管理活動愈加趨向公開化,因此,某些教育懲戒失當?shù)默F(xiàn)象,雖然在廣大教育行業(yè)中只是個例,但在媒體的大肆渲染下引起社會公憤,不僅使教育懲戒受到抵制,也使教師群體在班級管理中承受巨大心理壓力。
(三)教師懲戒權力的喪失
在基礎教育大發(fā)展的進程中,為了滿足教學需求,適應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賞識教育、鼓勵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迅速得到廣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推崇,逐漸取代了教育懲戒在傳統(tǒng)教育中的地位。另外,教師教育權利的喪失還要歸因于部分教師為避免擔負教育懲戒的責任,在面對學生犯錯時,秉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忽視學生的錯誤,或者將學生的違紀行為直接告訴班主任或家長,降低教育懲戒的風險性。
二、教育懲戒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意義
(一)教育懲戒符合基礎教育發(fā)展要求
相比其他國家,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導致學齡兒童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目前基礎教育階段教師人數(shù)不足,許多學校一名教師既要傳授文化知識,也要負責班級紀律管理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另外,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的約束。因此,教師要運用靈活多變的教育手段管理學生,獎懲并用,要以鼓勵和贊賞促進學生不斷進步,也要以懲戒的方式讓學生為自己的失范行為負責,減少不道德行為的產生,提高規(guī)則意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xiàn)由他律向自律的平穩(wěn)過渡,增強判斷是非的能力。
(二)教育懲戒有利于校園安全的維護
近年來,校園欺凌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細究校園欺凌頻發(fā)的原因,首先是現(xiàn)代的家庭結構普遍呈現(xiàn)“倒金字塔”型,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家庭教育缺席。其次,學校教育中“教育矯正乏力、制度建設滯后,是校園欺凌現(xiàn)象得以蔓延的重要促發(fā)因素,我們需要建立健全教育懲戒制度,以有效遏制校園欺凌的多發(fā)勢頭。”[2]因此,教師在不侵犯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前提下實施懲戒,對學生失范行為及時矯正,能夠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彌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間的斷層,減少校園欺凌現(xiàn)象,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
三、基礎教育中教育懲戒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教育懲戒的對象是學生,懲戒的重心是解決學生思想、行為等各方面不良問題,塑造健康人格,歸根到底是為了保護和關愛學生。因此,教師在懲戒時要堅持以人為本這條原則,通過對學生身體的懲戒和心理的磨練,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也是學生服從教育管理,避免師生間矛盾沖突的重要保障,進而維護師生關系和諧發(fā)展。教師以培養(yǎng)人才為最終目標,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實施教育懲戒,考慮學生接受懲戒時的感受,不以教師權威對學生進行壓制,是教育者要始終秉承的教育初心。
(二)公平性原則
教育懲戒要遵循公平、公正原則。要求教師不受學生成績的好壞、私人情感的影響,始終保持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犯錯的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皩W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平時的表現(xiàn)不能成為教育者行使教育懲戒權的依據,教師應以絕對公平的態(tài)度和程序對待教育懲戒,能夠合理行使懲戒權。”[3]教師在教育中保持公平公正的懲戒態(tài)度,以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為起點,也是對教師自身權威的維護,有利于良好班風的形成。
(三)適度性原則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提出,鼓勵和懲罰都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育懲戒目的達成,關鍵在于遵循教育懲戒的適度性原則:教師根據學生所犯錯誤的大小、所犯錯誤的頻數(shù)讓學生受到應有的懲罰。另外,適度原則也是根據不同學生的身心特點、身體素質與性格特征采取妥當懲戒措施的要求,在懲戒中嚴防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