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
櫻桃
櫻桃珠圓玉潤,鮮艷欲滴,是果中尤物,比之傳說中的四大美女,應是貂蟬。
無端覺得西施媚,貂蟬艷。當然,這只是一個文學性的印象。西施、貂蟬的美有民間性,有一絲小女兒情調(diào)。另外兩位,王昭君、楊玉環(huán),她們的美屬于宮廷式的。在羅帳燈昏的歷史敘事中,她們的形象其實是帶有某些政治隱喻色彩的。歷史如錦,女人如花。錦上添花,花再艷,也只是一個從屬性的補充角色。
日本人用櫻花和飯而食,也用櫻花做餅,摶花成錘狀,或煎或蒸。近代學者、詞人況周頤據(jù)此把書齋名為“餐櫻廡”。在《餐櫻廡詞話》中,他推許清人納蘭性德為“國初第一詞人”。顧隨對納蘭則不以為然,他說讀《飲水詞》,如吃鮮櫻桃,初入口極有新鮮感,而味不雋永。我不太愛納蘭的長調(diào),則喜其小令。友人饋贈櫻桃,納蘭以詞答謝道:“惜花須自愛,休只為花疼?!奔{蘭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深似海,而海大浪高。太深了,若不能超脫,便只有沉溺。
櫻桃小口,代表一種古典的審美觀念,沉靜,精致,內(nèi)向。輕聲細語,微微含笑。
外國櫻桃比較大,顏色紅紫,果皮厚,果肉肥腴,脆硬。在劇作《櫻桃園》中,契訶夫借菲爾斯之口寫道,櫻桃可以曬干,泡一下,醋漬一下,做成果醬。我很好奇,這種果醬是什么味兒的呢?
托爾斯泰的《家庭幸?!?,是一篇美得讓人心悸的小說。第一部,瑪莎對謝爾蓋·米哈伊雷奇的愛情,托爾斯泰把一位少女委婉細膩的情愫刻畫得銷魂蝕骨。其中一個片段,瑪莎到果園摘櫻桃。在櫻桃樹茂密枝冠的遮掩下,瑪莎聽到米哈伊雷奇在園中自言自語地輕呼她的名字。這時她才知道米哈伊雷奇其實也深愛著她。這一層窗戶紙才算捅破了。兩人都有點不好意思。
托爾斯泰這樣描寫少女的心理:“我開始摘櫻桃,但是沒有地方可以放?!笔堑?,此時此刻,這一顆顆紅得發(fā)紫的鮮美櫻桃,放在哪兒是好呢?
男女之間,最初,那種含苞欲放的感情,總是怕傷著了,碰著了。小心捧著,呵護著。天上人間,沒個安排處。
那么,后來呢?
愛情是詩,婚姻是故事。故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
女兒小時候喜歡看《櫻桃小丸子》。我也陪著她看。那幾年,我居然也變得愛看動畫片了。轉(zhuǎn)眼間女兒就長大了。櫻桃小丸子圓圓的臉蛋,真像櫻桃一樣可愛。
櫻桃敏感怕雨,尤其是連陰雨。雨中易落,易爛。
板栗
有年初冬,人在太行山上。沒有太陽,大半下午,往山下趕,走得微微出汗。但稍一停歇,便能感受到森森的涼意。山風順著坡壁刮來,木葉已脫,禿枝瑟瑟。山上有很多栗樹,枝頭仍殘留著毛栗,栗殼半裂,露出深褐的栗實。遠山蒼然,亙古如斯的存在著,并且還將無窮無盡地存在下去。天色鉛灰,低低罩著。人就顯得極小,在山的褶皺里,像個螞蟻。冷風撲身,心緒忽然就有了蒼涼之感。但看到殘留的栗實,又覺出一種莫名的親切——冬夜漫長,寒風呼嘯,圍爐而坐,吃烤栗,飲清茶,也很好。人生在世,所要的也不外乎是這樣一份溫暖和安然吧,簡單而樸素。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很喜歡栗樹。他拆“栗”字,說此乃“西”方凈土世界之“木”也,奈良時代一高僧終生用此木作杖。芭蕉作俳道:“檐前栗子樹,花開不入世人眼?!崩鯓浠ê軜闼?,世人不愿過多關(guān)注。只有外殼沒有果實的空栗子,芭蕉稱之為“虛栗”,他有一部詩集,就用這兩個字作了名字。
胡蘭成在日本看到日本畫家森綠翠的一幅畫,畫的是三顆栗子,上題芭蕉俳句一首:“秋深了,鄰家在做什么呢?”此詩此畫,表現(xiàn)出日本文化特有的簡潔意味。日本學者岡田武彥把日本文化的精神根本概括為“簡素”。我讀芭蕉此詩,想到了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簡潔單純的句子里,都有著整個人世的悠遠無盡。
深秋的黃昏,天涼了。十多年前的小城,街頭有炒栗子的小攤子,爐火紅紅。胡子拉碴的男人,站在鐵鍋前,掀動鐵鏟,不停忙碌。小涼風里飄散著溫熱的質(zhì)樸的香味兒,那么具體,那么現(xiàn)實。行人熙來攘往,也有的停下來,買上一包。夕陽的余暉中,整個喧鬧的世界里,又透著一絲說不出的寂靜。那種炒栗子的香味兒中,也有某種悠遠無盡的東西,仿佛永遠不會消散。黃昏漸漸暗下來。再一暗,就是夜了。
契訶夫有篇著名的小說,叫《醋栗》。里面所寫的醋栗,是漿果,又名燈籠果。而板栗則是堅果,它們是不同的。
饅頭
饅頭,我們這兒叫饃。日本學者青木正兒考證,“饅頭”這個名稱,最早見于西晉文人束皙的《餅賦》,即“曼頭”。因是食品,后來用了“饅”字。饅頭可以帶餡兒,肉餡兒或蔬菜餡兒。但我們這兒都是純面的。我們把帶餡兒的饅頭,叫作包子。
《紅樓夢》里的饅頭庵,即是水月庵。鏡花水月,人生如幻。但水月,也是風月。所以,水月庵的小尼智能兒,風月入懷,便看上了秦鐘的風流。不過到頭來,還是要風流云散。也許人總是如此,明知道最后會兩手空空,倒反而更想牢牢抓住一點什么。
過大年,年后走親戚。初二這天,走的都是頂門至親。閨女走娘家,外甥走姥姥家。我們這兒,有個風俗,走娘家要送大饃。所謂大饃,真是奇大,個頭是平常饅頭的數(shù)倍。需用劈柴火在大鐵鍋里長時間來蒸,一鍋只能蒸兩個,兩個也就夠了,并且還是年前就蒸好了的。初二這天,和其他禮品一起,放在竹籃里。實心實意,滿滿當當一大竹籃,用繡花新毛巾蓋著,鄭重給娘帶去。
說到過年蒸饃,我們這兒一般都是趕到祭灶前,便開始張羅。一下子蒸很多,能夠吃到正月十五。每個饃里放顆紅棗或花生。如果什么都不放,這種饃就被叫作“瞎饃”,每年祭灶前兩天,村子里便到處飄散著蒸饃的味道。有個忌諱,就是蒸饃的時候,女孩子家是不能隨便串門兒的。這個時候,到別人家里,會被視為不吉利。這里面,應該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存在吧。
大冬天,天寒地凍。暖烘烘的廚房,是家人喜歡待的地方。飯時到了,飯還沒做好。小孩子說餓就餓了,等不及,怎么辦呢,就先在灶肚里烤個饃。貼著灶壁,小火慢慢烤??镜美锩鏌幔饷娼?。焦透,再焦一點就苦了??目牟菽净?,拍打幾下。那種微焦的味兒、小麥面的味兒,還有隱隱的草木灰的味兒,一下子就冒出來了。掰一小塊兒,送到嘴里,熱熱的,真香。古人認為,祭祀時,神靈享用祭物的馨香。香味兒是可以通神的。
舊小說里寫到飲食的場面,有時會寫一句,端上一份熱騰騰的大饅頭。這很有視覺的沖擊力。
紅豆
紅豆又名相思子。古時中國人不說愛,說相思。思,悠遠、長,像春草。這種感覺,濃起來,萋萋刬盡還生;淡起來,草色遙看近卻無??鬃又v過“泛愛眾”,這種愛,并非私人性的。紅豆,是一個私人性的情感符號。
錢謙益因降清曾為世人詬病,但他的人生,倒是蠻精彩的。思想復雜的人,人生未必精彩。錢謙益思想復雜,人生精彩。錢謙益迎娶柳如是,應是其人生中的一段華彩樂章。他們所居之處,有紅豆樹一株,故名紅豆山莊。兩人結(jié)婚二十年時,此樹花開,結(jié)紅豆一顆。此為紅豆山莊中的一件大事。錢氏視之為自己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個吉兆。欣喜之余,賦絕句十首,并邀眾友來和,從而成就了一段文苑佳話。在《牧齋有學集》中,錢謙益把自己的詩篇編成紅豆初集、二集、三集。其紅豆情結(jié)昭然可見。
三百多年過去了,風流云散,人事消磨。滄桑說的不是時間,而是歲月。這株紅豆樹開花,結(jié)籽。有一天,其中一顆被一位學人偶然購得,遂起箋釋錢柳因緣詩篇之意。二十年后,這位學人已是雙目失明的老人了。以詩證史,以史論世,洞燭幽微,寄意深遠,《柳如是別傳》成書,宿愿終于完成。這位學人便是一代史學大師陳寅恪。
王維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也有的版本寫作:秋來發(fā)幾枝。秋來發(fā)幾枝,也很好,有一種感覺上的新奇和意外,好像平靜的生活突然亮了一下。文學可以一脈相承而次第開花,也可以隔代相傳而一枝獨秀。明有《金瓶梅》,清有《紅樓夢》,民國則有張愛玲,文脈悠悠不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木心,旅居美國,傾情寫出了他的詩集《詩經(jīng)演》?!对娊?jīng)演》相去《詩經(jīng)》,已是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的光陰,仿佛迢迢銀漢,可以浮槎而來,浮槎而去。
有一年深冬,我從家鄉(xiāng)跑到北京,想辭了工作另謀出路。那個時候,市場經(jīng)濟剛剛開始,求職還很難。半個多月過去了,毫無著落,人很低落。在北京某所大學,我曾見到幾株粗大的紅豆樹,葉子都落光了,枝條密集如槐,森森聳向碧天。它們的生長是自顧自的,與世界無關(guān)。但人卻不可以自顧自地活著。我在樹下徘徊,心思慢慢變得簡靜。都說樹挪死,人挪活,但看來我是木命,只能扎根故土。春節(jié)臨近時,我還是回去了。我有很多打算,不了了之,都像謊花,總不能結(jié)果。
紅豆紅,有艷色?;鸺墓樱咸熘竦墓?,還有臭雞屎藤的果子,都極明艷,比花朵還要好看。
責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