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銀
【摘要】說理教學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說理、營造氛圍讓學生敢說理、規(guī)范示范讓學生會說理來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說理能力.
【關鍵詞】說理課堂,想說理,敢說理,會說理
美國語言學家布龍非爾德說過:“數(shù)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說理教學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數(shù)學課堂上必須讓學生學會說理.筆者認為小學數(shù)學說理課堂應做到三個“重視”.
一、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想說理
想說是說理的前提.學生只有想說,才能有理有據(jù)地說出思考過程,所以教師要重視創(chuàng)設真實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想說理.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螞蟻賽跑”的童話情境,讓小螞蟻叮叮、當當在兩片樹葉場地上進行跑步比賽,其中叮叮沿著樹葉的邊沿跑一圈,當當沿著樹葉跑一半從中間跑回來.(如下圖)
比賽結束,裁判宣布:當當獲勝!學生有意見了:不公平,比賽不公平!
教師趁機追問:為什么不公平?怎樣做才是公平的呢?問題一拋出,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在思辨中,不知不覺理解了“周長”概念的關鍵詞“一周”和“邊線”,教師趁機小結:樹葉一周邊線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進而揭示課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上述片段教師創(chuàng)設富有童趣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說的欲望,在一個個巧妙的問題中,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學生積極思考,為自己的判斷尋找合理的解釋.
二、重視氛圍營造,讓學生敢說理
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不敢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因此,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民主容錯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例如,二年級下冊“認識角”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目:
下面的圖形中各幾個角?
全班其他同學都認為第三個圖形有兩個角時,一名學生卻小聲地嘀咕著:這個圖形根本就沒有角嘛.細心的教師捕捉到了這一信息,沒有充耳不聞,而是親切地對他說:你能提出不同的見解,真好!能說說你的想法嗎?在教師的鼓勵下,這名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們說的那個“角”一條邊是直的,另一條邊雖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變彎了,所以不是角.多么認真觀察的孩子!教師不失時機地評價:你能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接著,教師把問題拋給其他同學: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立刻有一男生站起來:我不同意!我們可以把圖形彎的部分遮掉,下面的邊還是直的,所以它是一個角.……經過激烈的辯論說理,學生對角的本質概念認識更加深刻,同時也培養(yǎng)了說的興趣和信心.真正是“給學生一份信任,還課堂十分精彩”.
三、重視規(guī)范引導,讓學生會說理
學生的講理意識、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的規(guī)范引導,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話交流,積極參與學習,使其在不斷地思辨、說理中引發(fā)再思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
(一)于計算教學中,教會學生說算理
在計算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并將算理準確表達出來顯得尤其重要.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除數(shù)是整十數(shù)的筆算除法”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嘗試探究各種算法,并請用筆算的學生上講臺板演計算過程:
教師提出質疑:“為什么要把3寫在個位,而不是寫在十位上?”讓學生們小組交流討論,匯報環(huán)節(jié),學生們暢所欲言,精彩紛呈,在學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規(guī)范表達,可以師引著生說,可以生生互說.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充分感知算理,深刻理解除法的意義.
(二)于概念的教學中,訓練學生說本質
新課程背景下,概念的教學比傳統(tǒng)教學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分析綜合、表述交流等方法,經歷“整體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等概念獲得的過程,使學生對概念的本質獲得深刻理解.例如,教學“認識平均分”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分蘋果、分橘子)、觀察比較(判斷哪些是平均分)、抽象概括(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再次操作(體驗多種分法、比較分法不同但平均分的本質相同)等環(huán)節(jié),經歷平均分概念的建構過程,理解平均分的本質,積累獲得概念的經驗.
(三)于解決問題教學中,重視學生說思路
解決問題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思路,掌握數(shù)量關系,小學數(shù)學低年級的教材中很多解決問題的題目是以簡單的情境圖或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xiàn)的,低年級學生很容易對題目的理解不完整或理解混亂.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并能正確表達出來.例如,一年級上冊“5以內的減法”中有這樣的一道題:
學生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是:2-2=0.究其原因,一則是學生對題意的不甚理解,二則,是由于剛學習減法,對減法的意義不理解.如何突破這些難點,創(chuàng)編數(shù)學故事是有效途徑.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題目和圖片,讓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創(chuàng)編數(shù)學故事,放手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于是,學生用自己的話創(chuàng)編了數(shù)學故事,在這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引導:荷葉上原來一共有幾只青蛙?跳下去了幾只?荷葉上還剩幾只?學生模仿這樣的句式訓練規(guī)范地說,當學生都能用三句話說出故事情節(jié)時,教師適時從故事情境中抽象出來,進一步啟發(fā):荷葉上原來一共有4只青蛙,跳下去了2只,還剩2只.也就是從4里面去掉2還剩2,可以列成減法算式是:4-2=2.經過這樣的創(chuàng)編數(shù)學故事的過程,學生學會整體觀察畫面,深刻理解“總數(shù)”與“部分數(shù)”的意義,理解了減法的含義.這一過程,讓學生動腦又動口,注重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運用能力,更能發(fā)展思維,鞏固提升所學,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數(shù)學是一門講道理的學科,教師要重視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引領學生在說理中追溯數(shù)學知識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