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鴻
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二科 521000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常見的腦血管并發(fā)癥,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該病發(fā)生的病理過程為血壓過高,突破灌注壓后動脈瘤或動脈管壁類纖維蛋白壞死,引發(fā)血管壁破裂形成腦出血。腦出血不僅對腦組織造成破壞,還會產生周圍組織水腫及液化、壞死,導致神經損傷,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進展極為重要。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開始大量應用于臨床,本文為探討微創(chuàng)術式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中的可行性,將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用于臨床治療中,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3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中選擇40例進行觀察。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明確有高血壓史;家屬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腎、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血液系統(tǒng)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因腦動脈瘤、血管畸形、腦外傷等導致的腦出血。40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57~76歲,平均年齡(65.38±4.05)歲;高血壓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12±0.74)年。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54~77歲,平均年齡(65.21±4.11)歲;高血壓病程4~13年,平均病程(6.22±0.71)年。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開窗血腫清除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根據頭顱CT檢查結果選擇開顱位置,切開頭皮5cm左右,進行顱骨鉆孔,咬骨鉗擴大骨窗,以“十”字切口切開硬腦膜,皮質非功能區(qū)域血管稀疏位置做穿刺,進行血腫抽吸減壓,電凝刀將皮質切開后,進入血腫腔清除血腫?;顒有猿鲅恢眠M行止血后置入引流管,對切口進行縫合。觀察組行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根據頭顱CT結果標記穿刺位置及深度,從標記點入路,避開重要血管及功能區(qū)域,選擇距離血腫最近的部位。切開頭皮,顱骨鉆孔,以“十”字切口切開硬腦膜,留置引流管,將顱內血腫緩慢抽出,抽取量達1/3,每12h給予生理鹽水加尿激酶注入血腫腔,開放引流,持續(xù)3d,對血腫生物性狀及引流物狀態(tài)進行觀察,再制定下一步治療計劃。
1.3 觀察指標 (1)手術前、術后7d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簡明智力狀態(tài)評分(MMSE)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情況進行評估,NIHSS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MMSE評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好。(2)分別在術前、術后7d抽取空腹靜脈血5ml,3 000r/min離心5min后,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2.1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的NIHSS、MMSE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與MMSE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炎性因子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致死率、致殘率極高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部分患者會出現突發(fā)頭痛、失語、昏迷、偏癱等癥狀[2]。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首選治療手段,通過快速止血及清除血腫,解除腦組織受壓,使顱內壓下降。但是傳統(tǒng)開窗血腫清除術創(chuàng)傷較大,極易損傷神經功能,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也不利于遠期預后。因此,選擇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本文將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NIHSS、MMSE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可保護患者神經功能,相較于開窗血腫清除術更利于術后神經功能修復。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通過術前定位,準確找到血腫位置,再避開血管密集區(qū)與功能區(qū),找到最接近血腫的頭皮進行穿刺,穿刺進血腫后引流,可快速清除顱內血腫,也能減少對周圍腦組織的影響,減輕腦水腫癥狀[3]。相較于開窗血腫清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為術后神經功能修復創(chuàng)造條件[4]。已經有研究表明,炎性因子參與高血壓腦出血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而炎性因子大量釋放會直接損傷腦細胞與神經組織,促進腦細胞進一步受損[5]。本文對兩組患者術后炎性因子水平進行比較,發(fā)現觀察組術后炎性因子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更利于控制炎性因子水平,減輕腦組織繼發(fā)性損傷,利于患者預后。有學者研究中顯示,腦出血患者經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治療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低,恢復優(yōu)良率也明顯較高[6]。本研究因觀察時間短,樣本量少,未進行遠期隨訪,需要更多大樣本、前瞻性研究進一步對其遠期效果進行探討。
綜合上述,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效果滿意,可減少神經功能損傷,也能控制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