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是小學的必修課。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漢語知識必不可少的能力。良好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閱讀技巧和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多樣化,并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掌握獨立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問題;對策
引言
一、轉變教師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思維
語文教師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過程當中,要充分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了解語文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一定要明確的事情是,雖然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要充分強調(diào)其語文基礎知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不需要培養(yǎng)語文閱讀能力。即使教師能夠教會小學低年級學生很多語文漢字,但是學生能否正確理解這些漢字,直接關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明白自己的教學思想是否正確,不能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漢字學習相剝離。從某一個程度上來講,中國漢字自誕生開始,每一個漢字背后其實就相當于蘊含了一篇小小的語文閱讀篇目,這個小小的語文篇目代表著這個漢字誕生的背景,這個漢字象征的意義等多個方面。所以說,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借助漢字背后的故事,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比如,在教授學生“合”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用曹操的“一合酥”這個小故事,為學生拆解“合”字的主要組成部分:“人”“一”“口”。借助楊修所說的“一人一口酥”,那么學生不僅很快就能掌握“合”字的寫法,而且也掌握了一個關于“合”字的典故。如果教師在自身的教學活動當中,多多注重基礎與理解能力的結合,對學生進行教學,那么間接上也可以起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作用
二、敢于想象,獲得情感熏陶
許多精彩文章的留白處令人著迷,小學生常常由于閱讀能力有限而忽略了這一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空白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以文本《將相和》為例,課文雖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人物性格,但學生仍需要將它們聯(lián)想起來。例如,文章描述了“藺相如坐車回去路上,看見廉頗騎馬過來,于是叫車夫返回”的場景。這句話只反映了藺相如的舉動,卻沒有表現(xiàn)出他的內(nèi)在活動,更不用說解釋他為什么回避了。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上下文語句進行想象,并把內(nèi)容補充完整,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藺相如,并表達內(nèi)心的想法。
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小故事的方法引入課堂,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因為大多數(shù)的小學生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憧憬美好的童話故事和生活。教師在課堂開展過程中就可以積極利用這一心理,以童話故事為啟蒙,激發(fā)他們對中外名著的閱讀積極性,這樣也激發(fā)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非常有助于接受課堂語文知識。其次,教師在語文課堂情境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接受程度,通過該情境的參與,逐漸讓學生處于課堂的主體位置,讓學生主動探索閱讀的奧妙,這樣能夠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理想思維和探索能力。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資源,在適當?shù)那榫持胁迦攵桃曨l、音頻、圖片、文章等,學生能夠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地體會到情境中文章所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幫助他們更加深刻認識到閱讀的積極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課外的閱讀活動。在一些主題課堂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一些閱覽室、圖書館之類的地方進行閱讀和參觀,學生可以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和閱讀文獻進行討論學習。
四、巧用多媒體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是我國經(jīng)濟和科技等多方面綜合實力提升的產(chǎn)物,因為我國經(jīng)濟實力的提升,所以對于學校教育資源的投入也進一步加大,很多學校也開始實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全覆蓋,能夠普及多媒體教學。小學生正是喜歡動畫片、圖片的年紀,所以多媒體教學這種方式已經(jīng)引入,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就非常顯著。因此,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工作當中,還可以考慮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很多中國成語故事的動畫演示、語文課文的配圖朗誦等資源,教師在展開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也可以借助這些豐富資源作為閱讀教學的引入,在課堂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看動畫片或者是配圖朗誦等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對閱讀理解篇目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且通過動畫這種方式的輔助,也能夠讓閱讀理解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偠灾?,多媒體這種教學方式,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當中非常有創(chuàng)新性的一種教學方式,并且這種教學方法的效果還十分顯著。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改善教學方式,也要充分挖掘這種教學方法的內(nèi)在優(yōu)勢,保持課堂的活躍程度,增強學生對閱讀的關注度,借此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五、課外閱讀,拓展知識空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但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選擇閱讀課堂內(nèi)的文章,極少主動閱讀課外作品。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根據(jù)課堂所學課文進行自主搜索,鼓勵學生閱讀同類型作品,并將課堂上學習的閱讀技巧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以達到鞏固復習的目的。如《孔子拜師》一文向學生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在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先進行拓展閱讀,多閱讀與孔子有關的其他內(nèi)容。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上網(wǎng)搜索、閱讀課外書籍等方式,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跡,查詢孔子的故事與名言,讓學生了解時代的背景,收獲更好的閱讀體驗;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人物傳記類文章,鼓勵學生上網(wǎng)搜索資料,閱讀一些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文章,并表述此類作品的特點,從而積累寫作素材,拓展知識空間。
六、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掌握文本內(nèi)容。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合理地設置教學情境,降低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更加積極地展開想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同時著重展示爬山虎的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動詞“觸著、巴住、拉、緊貼”等,能夠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開展形象化閱讀,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獨特魅力。此外,教師想要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給學生推薦優(yōu)質(zhì)的閱讀篇目,還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交流閱讀的體會和心得,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學習《草船借箭》后,學生都很欽佩諸葛亮,教師可以給學生簡要介紹其他有趣的故事,例如火燒赤壁、空城計等,吸引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后讀一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逐步接觸較難的閱讀題材,強化其閱讀能力。
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閱讀、寫作和其他能力。學生閱讀的次數(shù)越多,他們的閱讀經(jīng)驗就會越豐富,從而形成了對獨立閱讀的需求。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呂光旭.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知識文庫,2021(06):7-8.
[2]楊舒婷.以“學為中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探究[J].知識文庫,2021(05):71-72.
[3]孫玉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知識窗(教師版),2021(02):75.
作者簡介:
杜麗(1985.03-),女,漢,貴州織金,本科,貴州省織金縣牛場鎮(zhèn)巖寨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作者單位:貴州省織金縣牛場鎮(zhèn)巖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