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社會,社會和個人自由的研究越來越多,特別在如今的中國,在大社會的背景下,個人的自由如何得到實現(xiàn),是一大難題。本文從馬克思理論出發(fā),研究其經濟批判理論和社會理論,結合現(xiàn)實實際,探討社會和個人自由,為當代社會建設和個人自由實現(xiàn)提供有益思考。
【關鍵詞】社會、個人自由、經濟
現(xiàn)代社會,社會和個人自由的研究越來越多,特別在如今的中國,在大社會的背景下,個人的自由如何得到實現(xiàn),是一大難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其經濟批判理論和社會理論對此問題有極大的借鑒作用。本文結合當代實際,以期為當代社會建設和個人自由實現(xiàn)提供有益思考。
一、經濟批判論
很多人將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簡單定義為經濟決定論,這恰恰是對馬克思的思想的一種誤解。他們只看到了表面的東西,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往往沒有立足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忽略了馬克思寫作的更深的目的,忘記了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初就存在的批判性。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商品經濟已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一方面使得生產力迅速發(fā)展,但一方面卻帶來了經濟危機和人的異化。歸根究底,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得物的概念的存在感前所未有的在社會中變得強烈。這導致很多經濟學家被物的概念所迷惑,面對經濟危機,這些經濟學家們力圖通過提高生產率、改變管理方式、調節(jié)生產與消費等方式來度過危機。而一味追求商品的產出和大工業(yè)化的生產,也使得人在勞動生產中被物化,成為一個個工具性的存在,人的主體價值前所未有的被弱化。前者,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危機的一次次爆發(fā)并越演越烈,人們開始注意到資本社會內部確實存在著其必有的缺陷,已經開始批判資本主義這一根本制度。但后者,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著。
那什么是人的異化?人的異化指人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被消解,被物化為一個個無精神的商品存在。拿當今社會為例,如今的社會經歷了一次次生產力革命,可以說,如今的人類社會生產力十分發(fā)達。按理說,在這樣生產力發(fā)達的社會,人們應該會有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但細觀現(xiàn)今的社會,人們卻未按期望的有著強烈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反而滋生了大量負面情緒。這是因為人們過于追求物質的滿足,忽視了內心的滿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這也是現(xiàn)今社會抑郁癥人數(shù)越來越多的原因。
人們追求物質,本來是用于追求其幸福感和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但在商品經濟的時代,淺薄的唯利思想橫行。淺薄的唯利思想刻意或無意地將義利之間的界限混淆化,使義完全溶解異化于利之中。隨著市場經濟與拜物思想的發(fā)展,個人利益與金錢多少逐漸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而由于義的消解、異化,利這一冷冰冰的巨獸被引入了人的倫理農場,愛情、友情、親情等紛紛被其吞噬取代,人的任何行為似乎都可以從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解釋。自然而然,人的任何行為也就被完全機械化、工具化,無所謂愛情、友情,這些都只是為實現(xiàn)其人利益最大化的武器裝備。溫情的人類社會成為了赤裸裸的戰(zhàn)場,毫無理性,只有冰冷的物性。更悲哀可笑的是,人們還洋洋得意地將其行為成為自身的絕對理智。所以每當有道德現(xiàn)象產生并被報道時,主流聲音往往不是贊頌,而是抱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tài),尋找其背后似假似真的利益關系,不斷質疑道德行為的動機性和目的性。這使得很多人紛紛喪失對道德的追求,紛紛或被迫或自愿地沉入精致的利己主義價值中去,不擇手段地去獲取金錢,獲得一時的肉體滿足。
而同時,經濟活動中產生的超前消費也使得人的異化更加嚴重。例如房屋貸款、信用卡的產生,無意識中就構成了無可逃離的羅網。試想,每個使用房屋貸款和信用卡的人,每月就會不停為了還清這月的欠款不斷奔波。每月固定的欠款也使得人們不敢輕易離職,每天透支身體,為了生計奔波。為了每月工資好償還貸款,只能忍受老板的一個個無理要求,絲毫無自己的主觀訴求。
經濟這一人類產生的,為著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人的價值實現(xiàn)所創(chuàng)造的工具,卻反過頭來,主宰了人類的行為甚至一切。身處商品經濟弊端開始顯露并越演越烈的時代的馬克思,正是看到了經濟的這一面。馬克思寫作經濟理論的目的,正是要人們看清經濟的本質,善用經濟,使經濟的運用回歸到正確的道路上。
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
除開對經濟的批判,馬克思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猛烈地抨擊,這樣的抨擊哪怕放到如今,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社會不過是少數(shù)人把握政權把握大量資源的社會,這樣的社會雖然從其取代的封建社會那看,是先進的。這點從歷史唯物主義來看,也是無可辯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如當時的哲學家和政治家所鼓吹的,是絕對合理的存在。恰恰相反,這只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充滿了不完善和弊端。
資本社會宣揚的政治,往往是野蠻、淺薄的。他們認為社會的形成不過是強權者的發(fā)善心似的讓渡一部分權利從而形成的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的金字塔社會。所以,他們宣揚相互競爭,剝去其文明外衣,其內在不過是赤裸裸動物般的弱肉強食,并美其名曰地認為從自然中獲取了真理,冠上華美的文字,稱其為“物競天擇”。這樣的行為不過是在欺騙人的同時在無意中也把自己欺騙進去的可笑行為罷了。以此理論建構的人們,往往沾沾自喜地認為掌握了社會的本質,認定道德的無用,認為其不過是華美愚民外衣。
加州大火已經持續(xù)很久了,直到現(xiàn)今,還未撲滅。誠然,里面有一部分是加州環(huán)境因素,氣候干燥、大風等。但從大火從爆發(fā)到如今尚未撲滅以及之中出現(xiàn)的種種事件報道,都深刻揭示了美國這一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隱患和其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隱患。消防私有化、富人乃至個人間的顧己主義,可以說,美國加州的一場大火,是現(xiàn)代以來最大的一次資本主義弊端的顯露。
過度私有化的市場經濟主宰下的現(xiàn)代社會,必然導致資源的集中化于少數(shù)人的手中,逐漸演變?yōu)樯贁?shù)人的金字塔社會體系。貧富差距巨大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每天為了溫飽奔波的社會底層只會滋生暴戾,漸趨冷漠。固然,發(fā)達的美國的現(xiàn)代性社會建立了完善的次序并開出了其以個人絕對自由為核心的道德體系。但這種社會秩序和道德體系是建立在欲望的無止境的獲取的個人自由的基礎之上。在利益面前,人只是孤立的,敵視他人的。以個人的絕對孤立的欲望自由開出下的道德體系只會開出毀滅和混亂,人的全面發(fā)展只會實現(xiàn)在極少數(shù)社會階層,以此基礎發(fā)展下的社會永遠不會是和諧的社會。
誠然,社會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強權,但要從中看到,人類社會的一次次發(fā)展,更多取決于人的合作。從原始時期,為了抗衡野獸的侵襲和天災人禍,人們開始展開個體間的合作。在一次次合作中,道德也就由此形成,并逐漸增多其內容,由此也促進了其合作的一次次深化。從剛開始的三四人為主的合作,逐漸進化到十人、百人乃至更多人的國家間合作。人各自特性的展開以及各自劣勢的互補,使得人類社會一次次進步。人的一生不過百年,面對自然乃至宇宙,我們往往微不足道。如果不是人們自身之間的一次次聯(lián)合一次次協(xié)作,并由此在合作傳承下來并經歷一次次總結,我們如今可能還是茹毛飲血。所以只強調英雄史觀的觀點,無疑是片面的,要知道愛因斯坦的成功固然由其自身一面,但不可忽視其理論被證明的背后是無數(shù)科學家的實驗以及對其理論的技術開出,更重要是前人經驗的奠基。
三、大社會與個人的自由的沖突
自由問題是馬克思一直關注的哲學問題,大學畢業(yè)后馬克思更加關注最緊迫的現(xiàn)實的自由問題。只是早期的馬克思思想還未成熟,關于自由的問題思考多是在政治問題上,認為自由是少數(shù)人壓迫多數(shù)人的自由。直到后期,馬克思思想成熟,在建構共產社會的社會構思了一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馬克思對這自由社會的構思在如今中國大社會和小個人自由的現(xiàn)狀里,有其很強的反思價值和借鑒意義。
要認識這一點,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自由?我們常常會說動物真自由,可以無拘無束,肆意妄為。這是自由嗎?這不是自由,或者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一般情況下,自由大多發(fā)生在生產力相對發(fā)達的社會里。而動物完全不具備這種條件,很多時候都需要為了滿足自身物性即餓或熱等,去不斷覓食或躲到陰涼處。我們所說的動物這樣的自由只是人人為地將自己的意愿、價值強賦予在動物身上。當人們深陷社會,過著朝九晚五為著滿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情況下,咋一看到在青山綠水或廣闊大草原下奔跑的動物,內心不由心生向往,以為其為真正自由。卻忘了動物和此時的他們一樣,都只是被自身物性驅使,不得自由。且自由也不意味著肆意妄為、無所不做。因為當人無所不作時,其內在是沒有任何人的意志主宰體現(xiàn)。而一個無意志行為,是絕對混亂,也就談不上自由的存在。試想,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或該做什么,做著前后邏輯相矛盾或者是毫無意義的行為。這種連自身的自由選擇都無法實現(xiàn)的行為,又怎么稱得上自由。甚至比前一個例子更加的不自由,起碼求生存的人知道自身需求,做出了自由選擇,雖然為此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的不自由,但其選擇時人是自由的。因此,真正的自由,是人根據自己內心的意志去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也即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覺得該做的事的外在表現(xiàn)也就是道德。因為社會里的有自由意志人絕對不會去做出破壞自身完善的行為,反而是為了自身進化,去追尋一條有可能通往終點的道路。
但很多時候,高度發(fā)達的大社會也會消磨掉個人的自由。如當今的社會,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過于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很容易會淹沒人的個體意見。而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加之社會為了維護多數(shù)人的意見,或者為了維護自身強權,動用權力去壓迫人的時候,個體的自由也就隨之消解。
同時龐大的社會集體行動能力,很容易也會消解人的個體化思考,隨之而來,龐雜的價值觀會消磨人的個體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各種不同的或好或壞的思想流入中國。隨著許多思想的流入、沖擊,作為個體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共鳴的價值觀,人們的價值觀看似隨之越來越多元化,人的主體性越來越鮮明,其實只是“道聽途說”之觀,其心全無主宰常駐之地,趨于支離,也由此引發(fā)了價值判斷的混亂。不管任何思想,都總能在邏輯上找到其自圓其說之地,人的任何行為似乎都得到了允許。唯物質論、唯結果論使整個社會似乎陷入了古希臘的智者時期,對和錯,善和惡沒有了各自的界限,很多價值判斷只是建立在辯論乃至詭辯的成功與否的基礎上。
這樣的現(xiàn)狀使得當今的中國,精神類疾病越來越普遍,人們越來越容易被煽動,陷入偏執(zhí),人們在無序的思考中找不到自己的獨立思維。人保護性地把自己置入一個個自我構建的獨立王國,一個個人的伊甸園。人的個體性看似越來越凸顯,但其實他們只是沉浸在虛無構建的無序王國,看似存在,其實質只是無。這樣的王國不堪一擊,輕易會被現(xiàn)世所擊敗。燈紅酒綠之下,往往卻是一堆行尸走肉裝著一團混亂的靈魂氣團?!拔摇钡母拍钤谌缃竦纳鐣八从械拿院?。而這也導致了個體在大社會壓制下無意識的進行反叛,從而導致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日益冷漠。
四、大社會和個體自由調和路徑的探尋
1.發(fā)揮道德為己本質
道德不是一種外在強制物,其是人長久進化以來內心的本就具有原始本能。孔子說“為仁由己”,掃清附著在道德上的很多外在物,道德究其根本,不過是人自己修來給自己心看的事物?!肚f子》齊物篇開篇就提到天籟、地籟、人籟,其對道德的為己描述頗為形象。道德的修養(yǎng)不過是人的真實本性的吹發(fā),譜奏出的天籟之曲。
當代社會,雖說隨著交通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各個地方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卻不如以往,變得越來越疏離。特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行以及互聯(lián)網的普及,更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困守于自己的內心虛幻王國,同時現(xiàn)代所帶來的的穩(wěn)定生活也造就了人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除非人類文明一夕毀滅,不然這樣的狀況幾乎不會改變甚至會加深。人們就如無垠海洋里的孤鯨,大多時候獨自游行、取食。如此一來,人們下意識地覺得不必為了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行為負責,自然道德中外在的互利功能就此消解,以往以此為價值的道德也就為人所不屑。但道德對人又是必要、必然的,如此道德缺失的社會,人的內心世界往往是貧瘠的?,F(xiàn)代人內心的孤寂感往往十分普遍,只得雜以酒精等外在物質麻痹,但效果不過是飲鴆止渴。同時隨著平民的政治地位的抬升,以往的嚴父社會再構不成意義,古代政府的道德教化職能不在。當代社會一味強調著道德的互利,無疑落入下乘,反而模糊化了道德的本質。因此,當代的道德重構首先應該從內、從個體入手,發(fā)揮道德的為己一面。所以,我們不妨回歸一次嬰孩,回歸純粹的道德本心不再向外尋求道德歸屬,而是向內尋求心的安定。正如當代所宣揚的雷鋒精神,做好事不求物質的回報,因為心靈已經給了你最好的回應。
2.批判繼承,開出“中國之治”
對于社會上那些想要回歸傳統(tǒng)的思潮,我們需予以批判?,F(xiàn)代社會,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更加強調大社會中的個人或團體與其他個人與團體的合作。這與傳統(tǒng)的生產力落后,從而導致人需要以家庭為單位在狹小的社會中進行農耕勞作的情況完全相反,所以現(xiàn)代性的社會更多強調其社會的公德建立,更多需要宣揚友愛、團結,而不是傳統(tǒng)社會以孝為核心的私德體系。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全面否定,我們也要看到其中的精華。傳統(tǒng)社會的對個人修養(yǎng)的強調和人之間溫情的相處模式等都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當代中國想要永遠保持永遠的生命力,就必須保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要以絕對理性的角度去審視、去批判吸收,在此基礎上建構現(xiàn)代性的中國的社會體系,從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開出當代的“中國之治”。
參考文獻:
[1]何強,張成,實事求是:重思馬克思經濟批判的一種哲學視角【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
[2]李士菊,由“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 再到“經濟批判” ——馬克思創(chuàng)立科學無神論的艱苦歷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 年第11期
[3]董璇,馬克思商品經濟批判思想的價值意蘊【J】,西南大學,2017
[4]文小勇,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正義形態(tài)的經濟批判【J】,馬克思理論研究,嶺南學刊,2006
作者簡介:
陳正祥(1996-8-27),男,漢,浙溫,杭州師范大學中國哲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儒學。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