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旭梅
摘 要: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體系,他認為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孕育教育,教育圍繞實際生活,生活指引教育,教育的每一部分,都要基于生活、遵循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學的啟示下,筆者認為高中政治教學應該盡可能從教材著手,挖掘教材與生活的聯系,將教材的要求轉化為學生行為上的獲得,讓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體驗生活、感知生活、體悟生活,讓學生為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本文筆者就簡要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fā),談一談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教學理念;生活教育
生活化教學就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學習,其目的就是為了在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間建立關系,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這也是優(yōu)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從高中政治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的設置來看,高中政治絕不是一門脫離生活的、沒有意義的、缺乏生命力的學科,相反,政治在實際生活中隨處可見,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已充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此,我們新時代政治教師,更有應該構建生活化高中政治課堂,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學習政治,將政治學科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之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應用意識。
一、生活化教學理念啟發(f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入社會熱點問題
引入社會熱點事件是學生政治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在傳統(tǒng)的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對課本內容十分依賴,講課內容也完全按照課本來講,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在教學中結合生活中時事熱點,讓學生從身邊耳熟能詳的事情中體會到政治知識,從而加深對政治知識的印象,提高政治學習能力。社會熱點問題的引用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進行,也可以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來引用社會熱點問題。例如《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內容教學,我們可以引入如下社會熱點問題:
一是“月光族”生活案例,引導學生交流探究“月光族”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最終的結果和不良影響,從而啟發(fā)學生明白“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二是引入“打折促銷”生活熱點話題,在消費過程中,你是否容易受“打折促銷”活動的誘惑?你是否有因沖動消費而買后悔東西的時候?怎樣才能避免這些情況的發(fā)生?啟發(fā)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總結、展示探究結果。顯然,這種消費不應該得到提倡,我們就是要避免這種跟風隨大流的消費,要盡量地避免情緒化的消費,避免只注重物質消費而忽略了精神消費,以此引導學生樹立“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的觀念。
三是引入“過度包裝”社會熱點,如今買東西看包裝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送禮的包裝越高檔就越有面子。五六塊月餅被“供奉”在碩大的皮制包裝盒中,還有名表、美酒和上好茶當“陪襯”……這些極撐“面子”的包裝,在許多大商場已經見怪不怪了。有關部門統(tǒng)計顯示,僅是北京市每年產生的近300萬噸垃圾中,各種商品的包裝物就約有83萬噸.每生產1000萬個月餅盒,包裝耗材就需砍伐上百萬棵直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木。以這一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交流與共享:“過度包裝”可取不可???為什么?我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消費觀?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huán)境,綠色消費”的觀念。
實踐證明,引入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探究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生活化教學理念啟發(f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高中政治教學長期存在的問題是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沒有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這就導致許多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長此以往,政治教學難免缺乏生活氣息。作為一門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課程,其主要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為關鍵的是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政治知識理論,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與應用政治知識,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是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方式。
例如《多變的價格》這一單元教學中,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物價變化情況。在課堂開始前的一周,或是寒暑假的時間,選擇幾種常見的生活用品,讓學生觀察不同季節(jié),不同日期,甚至是不同時間點的價格變化。通過數據收集,讓學生整理成一份價格變化的數據表,再根據學生的數據整合發(fā)現價格變化中的規(guī)律。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前積極實踐,自主總結政治知識;課程之后,再次讓學生對生活現象進行觀察,以經濟生活的角度來發(fā)現生活中的問題,并嘗試運用政治知識解答問題。
三、生活化教學理念啟發(f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政治教師不單單是幫助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本質內涵進行把握和理解,更要對教學生活化的核心理念和本質要求始終貫徹于課堂教學中,在探究生活時引導學生發(fā)掘生活中的額理論觀點,感悟生活和理論中的真實。有真才會有誠,政治教學生活化提倡真誠的教育。而政治中所涉及的領域知識都是源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并用所學的知識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比如,通過在課堂上模擬民主選舉、模擬民主決策、模擬聯合國等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由內而外的理解課堂所學,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一方面,學生在親歷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的生活實際,更深刻地認識實際問題,而且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著“學有所用” 的快樂;另一方面,學生不僅能在“做中學”,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在實踐活動中,學會了與人交往、合作,培養(yǎng)了社會責任感,并且產生了良好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學理念其實我們要讓教學活動回歸生活,讓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回歸生活。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引入社會熱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構建生活化課堂,加強學生對政治的認識、理解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政治嗅覺。
參考文獻:
[1]錢振華.選擇生活化情境思路,助推高中政治教學成效[J].新課程(下),2017(3).
[2]任志俊.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