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脫貧攻堅戰(zhàn),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領導和發(fā)動的一場新的偉大斗爭,這場斗爭的根本遵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4月16日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強調:“脫貧攻堅戰(zhàn)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zhàn),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顯然,要獲得這場斗爭的全面勝利,我們的視野必須更高一層,認識更進一步。這里,我從“中國方案”角度闡述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大意義,以增強大家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脫貧攻堅;中國方案
2000年9月全體成員國在聯(lián)合國首腦會議上簽署了《聯(lián)合國千年宣言》,一致通過聯(lián)合國8大千年發(fā)展目標,其中第一項旨在將全球貧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為標準)的行動計劃。后來,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千年發(fā)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8.36億,其中中國的貢獻率超過70%。2016年在聯(lián)合國大會第七十屆會議上又通過《聯(lián)合國2030 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該議程呼吁各國繼續(xù)采取行動,為今后15年實現(xiàn)17項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而努力,其中和千年發(fā)展目標對應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
可以說,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依然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zhàn)。建國70年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冊,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自豪、更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1]中國方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吹出來的,是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起來的,作為最靚麗的一抹景色——脫貧攻堅領域的“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就精辟概括為: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主體是基礎。
一、加強領導是根本。
首先,在頂層設計上。我們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重點在于解決存在剝削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城市工人階級面臨的貧困問題,習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中國農村問題,在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的大背景下,對農村貧困問題以及治理貧困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消除貧困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解決“橋和船”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為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提供了根本遵循、力量之源。其次,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爸醒虢y(tǒng)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中西部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貧困縣黨政正職攻堅期內保持穩(wěn)定,形成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局面。既符合我國國情,又契合精準扶貧實際,充分發(fā)揮了我們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和政治優(yōu)勢。
二、把握精準是要義。
扶持誰、怎么扶、誰來扶、怎么退,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都會全盤皆敗。所以,必須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這“六個精準”,實施發(fā)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這“五個一批”,來穩(wěn)定實現(xiàn)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安全住房有保障”這一目標。中央對于落實精準也是不遺余力,定期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和成效考核。比如,不久前中央對阜陽市阜南縣郜臺鄉(xiāng)脫貧攻堅領域花幾十萬“刷白墻”等形式主義的通報等等,目的就是確保脫貧成效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經驗。
三、增加投入是保障。
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tài),財政收入告別高增長,錢的問題怎么解決?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約法三章,本屆政府內,一是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財政供養(yǎng)的人員只減不增;三是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這還遠遠不夠,中央先后出臺10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地也相繼出臺和完善了“1+N”的脫貧攻堅系列文件,針對很多“老大難”問題,打出了政策組合拳,2013—2017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脫貧攻堅財政專項資金2787億元,年均增長22.7%,遠遠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為脫貧攻堅戰(zhàn)保駕護航。
四、各方參與是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也指出“脫貧致富不僅僅是貧困地區(qū)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我們通過加強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深化細化中央單位、軍隊和武警部隊定點扶貧,動員中央企業(yè)開展“百縣萬村”,動員民營企業(yè)開展“萬企幫萬村”,弘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tǒng)美德。同時,確定10月17日為國家扶貧日,設立全國脫貧攻堅獎和全國脫貧攻堅模范,建設中國社會扶貧網,不斷完善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把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發(fā)揮各方面的積極性。
五、群眾主體是基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倳浿赋?,“扶貧不是慈善救濟,而是要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chuàng)美好明天?!?脫貧攻堅必須要尊重貧困群眾扶貧脫貧的主體地位,絕不能簡單地給錢、給物,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實施產業(yè)脫貧、就業(yè)脫貧、易地搬遷工程、生態(tài)脫貧、智力脫貧、社保兜底脫貧等這些工程,變輸血為造血,從而激發(fā)貧困村、貧困群眾內生發(fā)展動力,實現(xiàn)“扶上馬送一程”的目的。
這些經過檢驗的中國特色減貧治理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必將為全球更有效地進行減貧治理提供“中國方案”,它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參考文獻
[1]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7.1),人民出版社2016版,第14頁
作者簡介:陳國有(1976.11—),男,安徽休寧人,本科學歷,中共休寧縣委黨校,管理學講師,主要負責“駐村扶貧”、“三農”項目研究及落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