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剛
摘要:介于目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它有著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多種方法、建立了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良好的整合效果,語文教師務必要傾注自己的精力去研究一些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2-0055
隨時代以及科技的不斷更新和進步,逐漸凸顯了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教育當中的優(yōu)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新課標要求信息技術要充分與各個學科教學相融合,取長補短,利用有限的時間去開發(fā)以及學習未知的知識,提升學習的效率。
一、直觀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要將更加直觀的形象放在自己的課堂上,尤其是抽象的事物更要注意應用此方法。多媒體設備可以滿足以上要求,它能夠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全方位地去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得他們的學習效率成倍的提升,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特別是在對一些隱晦事物的學習中,學生沒有形象的認識,或者對哪些事物認識不清晰,教師就可以應用這種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使得學生在事物的演變中,體會到由抽象到具體的神奇過程,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結果。
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實驗信息技術,能夠讓教學中出現(xiàn)瑰麗的風景,使得文字躍然于紙上,非?;顫姷乇磉_文字的意思。這樣,為學生認知材料提供了現(xiàn)實的依據(jù),又為學習中的困難創(chuàng)造了可以理解的具體情境,啟發(fā)學生去分析文本,優(yōu)化配置,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思考活動,積極創(chuàng)新,使課堂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一課中,教師可以先播放這一個故事的影視資料片段,視頻中詳細介紹了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借箭的過程學生都完整地看到了。他們深感震驚,并且激發(fā)了他們閱讀名著《三國演義》的欲望。此課使學生在課上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身臨其境,使得自己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到課上,不會在抽象晦澀的文字上浪費寶貴的時間。另外,還使學生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效果格外突出。
二、內容豐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過去陳舊的教學模式主要強調的是完成教學任務為先,因此,有的教師總感覺課上的四十分鐘時間用來完成基本的教學都不夠用,因此一直在灌輸知識,教師拼命講,學生只要聽好、記好就可以了,沒有時間去舉例子或者解答疑難的問題。反之,如果在多媒體教學當中,就變得非常容易實現(xiàn)了,課堂時間被大大節(jié)省,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使得難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識實現(xiàn)可視化,綜合應用圖像、文字、聲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栩栩如生,使原本單一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大放異彩。如,小學五年級語文《鯨》這篇文章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幻燈片、錄音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現(xiàn)象,加強對漢語信息的刺激,讓《鯨》在學生的課本中活色生香,使學生協(xié)調視覺和觸覺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圖片和視頻的插入讓學生對鯨魚的外表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他們的記憶效果,培養(yǎng)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喚起了他們對自然和動物的熱愛?;诖耍瑢W生就會有強烈的自我探索欲望。
三、方式多樣,豐富學生課堂內容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受到學習條件的限制,大多數(shù)的教師只能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教學,教學方法單調,教學內容異常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差異及實際情況、教材的知識結構,設計不同深度、寬度和進度的課件,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對疑點作出說明,突出重難點,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探索的空間,通過自省、討論等形式,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多樣性的選擇,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各自的優(yōu)勢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改革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例如,在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播放視頻,然后引導學生精讀文本,結合激動人心的打斗場景的視頻,讓學生講述本文描述了什么故事?大家?guī)е鸢笭幭瓤趾蟮嘏e手回答:“一是接受任務的轉移;二是引誘敵人上山;第三是走向死胡同;四是敵人殲滅的頂峰;五是跳崖壯烈。這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為什么五個勇士被稱為五個壯士,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探究學習效果
《新課程標準》強調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對應的情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激情,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F(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心理體驗,調整自己的學習姿態(tài)至最佳狀態(tài),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體驗”科學的思想,獲得難忘的體驗。
總之,雖然信息技術已經(jīng)展示了自己強大的應用方面的優(yōu)勢,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不能代替所有的教師教學,它只是起到了豐富教學方法的目的。在其應用的時候,教師也要結合自己學生的特點,將科技與傳統(tǒng)相結合,取長補短,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在最大限度上節(jié)省教學的資源,以利于學生整體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付軍林.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J].學周刊,2019(5):114-115.
[2] 李 清.論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164.
[3] 邊菁玉.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J].學周刊,2018(25):157-158.
[4] 王麗娥.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164.
[5] 羅華妮.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56-57.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縣井溝鄉(xiāng)大塬頂小學? ?73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