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燕
(河北省新河中學 055650)
2019年全國卷(Ⅰ卷)理綜試卷中物理試題結(jié)構(gòu)與2018年相同,試卷中多道題目需要定量計算,其中25題是20分的計算題,涉及到多過程多方法以及對圖像信息轉(zhuǎn)換等,且計算量較大,通過給定的速度時間圖線,考查學生從圖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結(jié)合物理規(guī)律作出推理判斷的能力,并綜合考查了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律,能量關系的綜合運用,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這是自2017考綱修訂將3-5作為必考內(nèi)容之后動量首次作為壓軸題出現(xiàn),作為試卷中分值最大的題目,過程復雜有較大的區(qū)分度,得滿分不容易.該題對學生的審題能力、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等都起到了很好的考查作用.
原題(20分)豎直面內(nèi)一傾斜軌道與一足夠長的水平軌道通過一小段光滑圓弧平滑連接,小物塊B靜止于水平軌道的最左端,如圖(a)所示.t=0時刻,小物塊A在傾斜軌道上從靜止開始下滑,一段時間后與B發(fā)生彈性碰撞(碰撞時間極短);當A返回到傾斜軌道上的P點(圖中未標出)時,速度減為0,此時對其施加一外力,使其在傾斜軌道上保持靜止.物塊A運動的v-t圖像如圖(b)所示,圖中的v1和t1均為未知量.已知A的質(zhì)量為m,初始時A與B的高度差為H,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不計空氣阻力.
(1)求物塊B的質(zhì)量;
(2)在圖(b)所描述的整個運動過程中,求物塊A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3)已知兩物塊與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相等,在物塊B停止運動后,改變物塊與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然后將A從P點釋放,一段時間后A剛好能與B再次碰上.求改變前后動摩擦因數(shù)的比值.
第一問解法探究:
解法一利用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①
②
聯(lián)立①②式得m′=3m
③
解法二利用動量定理、牛頓第三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設A、B作用時間為t,A對B的作用力為F,B對A的作用力為-F
對B:Ft=m′v′-0,
由機械能守恒定律:
聯(lián)立解得:m′=3m
解法三利用動力學觀點、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由機械能守恒定律:
聯(lián)立解得:m′=3m
第二問解法探究:
解法一利用動能定理求解
在圖(b)所描述的運動中,設物塊A與軌道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f,下滑過程中所走過的路程為s1,返回過程中所走過的路程為s2,P點的高度為h,整個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W,由動能定理有
④
⑤
從圖(b)所給的v-t圖線可知
⑥
⑦
⑧
物塊A在整個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
W=fs1+fs2
⑨
⑩
解法二利用功能關系求解
對A下滑過程:克服摩擦力做功等于機械能的減少量,由功能關系得:
④
對A上滑過程:克服摩擦力做功等于機械能的減少量,由功能關系得:
⑤
從圖(b)所給的v-t圖線可知
⑥
⑦
⑧
物塊A在整個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
W=fs1+fs2
⑨
聯(lián)立④⑤⑥⑦⑧⑨式可得
⑩
解法三利用動力學觀點求解
對A下滑過程: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sinθ-f=ma1
①
②
又有s1sinθ=H
③
對A上滑過程: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sinθ+f=ma2
④
由運動學公式得:
⑤
s2sinθ=h
⑥
從圖(b)所給的v-t圖線可知
⑦
⑧
⑨
物塊A在整個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
W=fs1+fs2
⑩
聯(lián)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式可得
第三問解法:利用功的定義式、動能定理求解.
設物塊B在水平軌道上能夠滑行的距離為s′,由動能定理有
設改變后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由動能定理有
該問也可以利用動力學觀點求解,這里不再贅述.
1.知識方面的錯誤
2.思想方法方面的錯誤
該題通過給定的速度時間圖線,考查學生從圖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結(jié)合物理規(guī)律作出推理判斷的能力,并綜合考查了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律,能量關系的綜合運用.這些方法與思想如果考生運用自如,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從高考答卷中可以看出,考生在這些方面出現(xiàn)問題較多,主要問題有:
3.計算能力及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
該題第一問解方程組計算量不大,但是不少考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答案,可以先移項整理,再把兩式相除,最后代入求解即可.這樣就避開了平方的繁瑣計算.第二問解六個方程的方程組,第三問是11個方程組成的方程組,計算量可想而知,如果沒有足夠的細心、耐心根本計算不出結(jié)果,可見,老師平時要注重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
多過程多方法以及對圖像信息轉(zhuǎn)換,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律,能量關系是高考的重點內(nèi)容,這些不僅能考查學生從圖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結(jié)合物理規(guī)律作出推理判斷的能力,又能考查運算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因此,對動量、能量的備考與復習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回歸教材,夯實基礎;2.精選習題,提高解題能力;3.嚴格要求,培養(yǎng)規(guī)范解題習慣,注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4.注重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