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婷
摘要:劉亮程與其他作家不同,他出生于遙遠的西部,他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凝固在一個村莊,因此在表達感情上有點克制,深藏不露。本文將作者的感情路線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追悔中的自責,“真實”中的懷疑,遺失后的虛無。抓住作者的情感核心,沿著作者的“尋根”之路,抽絲剝繭,層層追問,進而抵達作者內(nèi)心的深處。
關鍵詞:證據(jù);追悔;懷疑;虛無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1-0080
作者劉亮程是二十世紀末崛起的一位散文家,也是中國二十世紀最后一位散文家。李銳曾評價劉亮程的文字:樸素、沉靜而又博大、豐富。與一般的思鄉(xiāng)散文不同,劉亮程沒有直接地抒發(fā)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而是采用一種自述、懷疑、追問的口吻,讀起來句句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使學生潸然淚下。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逝,面目全非,但作者將之升華為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反復地追問人與故鄉(xiāng)的關系。很顯然,這里的“故鄉(xiāng)”似乎只是作者一個感情的載體。文章中隱隱透露出的對時間流逝的緬懷,物是人非的傷感,需要我們跳出思鄉(xiāng)這個框架,向更高層次的哲學角度升華。
一、追悔中的自責
作者以“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這樣的句式開篇,看似向讀者傾訴自己當時的年幼無知,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東西去告別,言語中透露著作者深深的自責與后悔。他用一支質(zhì)樸的筆,記錄著他與村莊的對話,或傾訴,或回憶,或表白?!半S便”“還”等字詞更是加深了這種自責的情緒。“草,你要一年年地長下去啊。土墻,你站穩(wěn)了,千萬不能倒啊?!边@種與草商量的口吻,表達了作者殷切的盼望,期盼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要堅強地活下去,越長越茂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厚重的自責,自責自己在擁有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語氣詞從“啊”轉(zhuǎn)變到“吧”,意象都是些破敗的東西:破瓦片,煙垢和灰,感情進一步升華,在細微之處去表達了那些陪伴了自己的一草一木的深深懷念。感情上是層層遞進,開始是不懂得憐惜,還隨便地破壞那些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證據(jù),后來是后悔沒有深情款款地向那些熟悉的東西告別,最后不再奢望,退而求其次,哪怕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塊泥皮的都好,只希望能留下一點“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作者痛心疾首地抒發(fā)了他對于“證據(jù)”認識的發(fā)展過程。當作者意識到這些“小草”“破墻圈”“煙垢”等可都是今生今世的證據(jù)啊,而這些證據(jù)因為自己的不愛惜,自己的不重視以及風雨沖刷,時間流逝等原因不再永遠存在時,作者能不后悔、自責嗎?
二、“真實”中的懷疑
人都有回頭望的習慣,是一種懷舊心理的表現(xiàn)。劉亮程用“今生今世的證據(jù)”來命題,一種嶄新的筆法,獨特的思維視角一下子就吸引了讀者的注意,題目蘊含的懷舊情結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是有著強烈時間感的動物,他們知道時間的無情,知道人的一生短暫且虛無,你存在的證據(jù)最終都將化為灰燼。當“有一天會再沒有人能夠相信過去。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chǎn)生懷疑?!边B用的幾個疑問句顯示作者內(nèi)心的不確定性,一種迷茫感,作者對行將消失的物證也產(chǎn)生了懷疑。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列舉的證據(jù)“虛”與“實”交錯,從“實”的角度看,證據(jù)有“院墻”“黑狗”“大紅公雞”等;從“虛”的角度看,“地深處的大風”“一只大鳥的叫聲”“恒久明亮的月光”等。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證據(jù)”,可分為“恒久不變,亙古如斯的”和“易受風雨侵蝕,面臨坍圮的”,前者如月光,大風,夕陽等,后者如房舍,院墻,破瓦片等。在這部分,作者用了七個反問來表現(xiàn)自己對以往的一切產(chǎn)生懷疑,又連用六個“真的”,表達失去證據(jù)后的無奈。劉亮程認為:“我們對世界人生的認識和理解首先是從這個世界的某件東西開始的。村莊是我進入世界的第一站?!弊詈笠痪洹凹词褂兴鼈?,一個人內(nèi)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將“證據(jù)”升華到能證明對內(nèi)心生存的更高一個層次。
三、遺失后的虛無
“那時我就知道一個土坑漫長等待的是什么?!笨釉诘却裁?,等待著喧鬧后的寂靜,等待大地恢復本真的面貌?!傲粝碌膭澓邸崩由先肆说挠∮洠C明了人的存在,可是物證又是脆弱的,最終有一天會消亡。劉亮程用“我不知道”“我不懂得”來表達他的懊悔,同時又用了“我知道”“我便清楚”“我早知道”這樣的句式來表達他能理性客觀地面對證據(jù)的消亡?;蛟S,物證不重要,人懷念的只是那時在故鄉(xiāng)度過自己童年、青春的自己以及自己生命的意義。
當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步伐不斷加快時,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充斥著“改天換地”的熱情,作者的“故鄉(xiāng)”也將日漸消逝。劉亮程曾經(jīng)說過:“我們沒有宗教,故鄉(xiāng)便成為心靈最后的歸宿。當我們老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愿望便是回鄉(xiāng),葉落歸根……”等人們回過頭看看自己的以往,發(fā)現(xiàn)故土已不再,便產(chǎn)生強烈的危機感,產(chǎn)生一種失“根”的感覺,靈魂漂泊無所依,開始本能性的尋找一份安慰,想找出證明自己生命意義的“證據(jù)”。牧歌在闡釋劉亮程的“鄉(xiāng)土哲學”時說“(劉亮程的)鄉(xiāng)土哲學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條巨大的根系,這條根系是連著人性的,甚至滲透著某種宗教氣息”他用充滿詩性和哲理的語言建構起他精神的家園,在這看似波瀾不驚,樸實無華的文字下面卻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
本文的最后一句話:“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邁上了虛無之途?!敝档眉毤毸剂?,何謂“虛無”,為何又是“踏踏實實”,家已廢失,何以歸家,這家只能是心靈的家園。生命的意義并非在于結果,而結果未必就是你當初想追尋的那個意義,真正的意義在于過程。尋找證據(jù)就是一個尋“根”的過程,堅守著一個最本真的自己,不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沉淪,最終變成了自己曾經(jīng)討厭的那種人——那么,精神的家園就不會荒蕪了。
參考文獻:
[1] 劉亮程.對一個村莊的認識[J].作家,1997(2).
[2] 儲春霞.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情感線索探究[J].現(xiàn)代語文,2006(6).
[3] 劉亮程.風中的院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浙江省文成中學? ?3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