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燕
摘要: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應用銜接、過渡的時候很多。緊湊的銜接,自然的過渡不但可使整個課堂教學流暢自然,明確課堂的教學思路,增加美感,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致,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過渡語的使用可以使一堂課更精彩、更生動、更完美,但這點往往被許多教師忽視。本文就如何處理好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銜接與過渡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科學課堂;銜接語;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1-0059
一、銜接語的作用
1. 串聯知識,開啟精彩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銜接語把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有機串聯起來,就像絲線一樣,在課堂上把知識這些珠子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使其上下貫通,結構緊密,渾然為一體,以整體形象感知學生。
2. 溫故知新,開闊眼界
如果在教學過渡時采用復述式或總結式過渡語,就等于讓學生對前面所學的知識要點再重溫一遍,這就給學生加深印象,有利于鞏固剛才所學知識,對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學生還可以立即向教師質疑,可以增加并鞏固一定的新知識。
3. 提醒注意,激發(fā)思維
課堂上應用銜接與過渡,可以提醒學生下環(huán)節(jié)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提高學生注意力。如應用質疑和設問方式過渡可以激發(fā)思維,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為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起引導作用。
二、使用過渡語常出現的問題
過渡語有各種類型,在應用過程中可以百花齊放,但不能生搬硬套。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對過渡語很重視,但沒設計好;有的設計好了,但沒用好;有的不夠重視,效果可想而知。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確,美的語言是蜜糖,它能牢牢地粘住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不理想的課堂過渡語有如下幾類。
1. 冗長無效
教師課前精心準備了導語,不論課堂如何變化,舍不得放棄,猶如背誦一般,滔滔不絕,但學生一時記不住內容,也不理解意思,既浪費了課堂時間,又達不到預定的效果。
2. 隨意無序
教師課前似乎沒什么準備,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時說得切題,有時就跑題了,沒有注意前后內容的銜接,學生不明確下一步學習的目標。課堂顯得凌亂,缺乏整體感,影響課堂效率。
3. 貧乏無味
教師語言能力不強,沒什么可說,課堂平淡無奇,沒有生機,學習內容單薄,教師失去了該有的引領和提升的作用,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三、課堂過渡銜接策略
1. 設置情境,引導過渡
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于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就是魚的實際位置,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筆者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fā)現三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需要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的設置情境引導過渡,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可操作性強,創(chuàng)設的簡易實驗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
2. 穿針引線,連貫過渡
一節(jié)課中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知識點間,也需要處理好知識的銜接和轉折,站在聽課教師的角度看,自然流暢的銜接語,課堂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如果轉折突兀,感覺就會生硬。
記得筆者有次去聽《空氣的污染》展示課,在“煤的燃燒”過渡到“汽車用燃料的燃燒時”,有三位教師分別是這樣轉折銜接的:
(1)“在車水馬龍的市區(qū)燃煤量不多,空氣污染卻很嚴重,這又是為什么呢?”,學生馬上脫口而出,是汽車尾氣,教師隨即播放汽車尾氣污染的視頻。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2)“當然,或許我們并不會每天都面臨酸雨,但是,我們卻每天都會面臨著以下問題。”播放完“誰來拯救空氣污染的世界”的視頻后提問:“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3)“下面,讓我們看看這樣的一組城市照片?!彪S后也播放空氣污染的場景。然后設疑:“城市幾乎不使用煤的,這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三位教師所選擇的教學資源其實是大同小異的,第一位教師設置了一個“沖突”,增強了教學的互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迅速轉向下一環(huán)節(jié),從實際效果來看,互動性強,也最為自然。第三位教師,“下面——”一出口,便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看空氣污染的場景,學生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并沒有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效果相比之下要差一點。
3. 巧設疑問,自然過渡
銜接語相對于導語來說要求更短小、精悍、具體、扣題,其設計的空間較為狹小,如果能有效把握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設計的銜接語往往有“點睛”的功能,教學整體感強,反之晦澀、牽強,容易東拉西扯。
一位教師在教完金剛石、石墨的內容后,是這樣過渡到碳60的學習的:“——碳原子的其他排列方式是否也會形成其他的物質呢?”設疑后播放相關視頻。這樣,高屋建瓴,利用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巧妙地解決了并列知識點間的無縫銜接。
當然,正如開講不一定需要導語,如果實在找不出渾然天成的鏈接方式,不妨像幻燈片一樣切換干脆一點,從一條“船”用力跳向另一條“船”不是不可以,畢竟這不是決定一堂課質量的關鍵所在。
總之,教師要以事先精心推敲過的、飽含感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去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緒、情感,使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發(fā)展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1] 羅建國.會用善用教學過渡語[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1(17).
[2] 嚴本善.巧用過渡語,激活物理課堂[J] .考試周刊,2010(44).
[3] 陳錦雙.打造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2).
(作者單位:浙江省青田縣鐵資中學教育集團石帆分校? 3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