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崔珊珊
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是眼科常見的疾病,病因是角膜創(chuàng)傷、病毒或細菌感染,其臨床表現(xiàn)非常相似。角膜炎和角膜潰瘍在短時間內對患者健康的影響很小,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較高的失明率,其被認為是目前最常見的致盲眼病,嚴重危害人類視力和健康[1]。本文選取2016 年1 月~2017 年3 月在本院治療的81 例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7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1 例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41 例)和對照組(4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
注:兩組對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診斷標準的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患者;②患者不存在其他重大合并癥。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或精神疾病患者;②患有嚴重疾病且需要調整治療計劃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取常規(guī)方案治療,給予阿昔洛韋或抗生素進行抗感染,然后局部使用諾氟沙星滴眼液(0.3%)和無環(huán)鳥苷滴眼液(0.1%)抗感染,同時使用阿托品滴眼液(1%)散瞳,具體用法:將少量滴眼液滴于眼瞼內,每隔2 h 制1 次。持續(xù)治療1 個月。
1.3.2 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接受維生素C 局部注射治療。在患者患側眼穹窿部球結膜下局部注射維生素C 0.3 ml,每隔3 d 用藥1 次。持續(xù)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經(jīng)治療,角膜水腫、充血等癥狀完全消失,眼部的潰瘍消失,角膜不著色;顯效:經(jīng)治療,患者的眼部癥狀明顯減輕,但角膜存在一定程度的充血、水腫,角膜的潰瘍有所縮小,角膜著色較少;無效:經(jīng)治療,患者的眼部癥狀無明顯的改善或加重,其角膜明顯充血、水腫,其角膜潰瘍沒有縮小或擴大,角膜著色明顯??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2 復發(fā)率 兩組患者需要進行3 個月的隨訪,比較其復發(fā)情況。
1.4.3 治療時間 比較兩組起效時間與治愈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對比 研究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對比 [n(%)]
2.3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對比 研究組起效時間、治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對比(,d)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角膜炎和角膜潰瘍結膜表面充滿充血,伴有視覺損傷,分泌物增多,角膜表面浸潤和潰瘍。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充分,也可能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角膜炎和角膜潰瘍結膜還會導致角膜白斑,角膜過敏原或角膜血管生成的后遺癥,嚴重威脅患者的視力和健康[3]。該疾病主要由細菌、真菌、病毒感染引起[4]。因此,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有許多臨床應用,但由于廣譜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廣泛臨床應用,角膜炎中感染性病原體對各種藥物的敏感性普遍較低,導致耐藥性。目前治療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藥物進行控制,如病原菌可以采用抗生素和阿昔洛韋滴眼液治療。阿昔洛韋對Ⅰ型和Ⅱ型單純皰疹病毒有效,但在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中也有作用,但對巨細胞病毒和病毒感染的影響很?。?]。在藥理學中,阿昔洛韋可被病毒編碼的胸苷激酶磷酸化并進入體內成為阿昔洛韋單磷酸,而阿昔洛韋單磷酸可被細胞酶催化形成二磷酸。阿昔洛韋和三磷酸阿昔洛韋。三磷酸阿昔洛韋可以抑制單純皰疹病毒DNA 聚合酶,停止病毒DNA的合成,最后抑制病毒的產生[6]。然而,單獨使用抗生素和阿昔洛韋仍然無針對性的,所以療效較差。相關研究[7]表明,使用維生素C 維生素C 是一種天然的抗壞血酸,可溶于水,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感染和組織損傷修復的特性。此外,維生素C 是一種水溶性抗氧化劑,與血漿中的脫氧抗壞血酸形成可逆系統(tǒng)。維生素C 可中和血漿中的自由基,在生物氧化,還原和細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維生素C 還參與氨基酸的代謝和神經(jīng)遞質,膠原蛋白和組織間質的合成,其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刺激凝血,提高抗感染能力和解毒的功能。在角膜炎和角膜潰瘍的愈合過程中,維生素C 可以保護基底膜的完整性,減少滲出,促進膠原蛋白和間充質組織的再生,促進病理組織的修復,增強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并引起干擾,產生激素以增強抗病毒作用[8]。在對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患者進行治療時,經(jīng)常使用口服或肌內注射維生素C 系統(tǒng)給藥實現(xiàn)角膜愈合,但是系統(tǒng)用藥時,角膜中維生素C 的濃度不高,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結膜下注射維生素C 可顯著提高角膜藥物的濃度,使其藥理作用顯著,炎癥和潰瘍等癥狀明顯改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7.5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其他研究中[9]將50 例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5 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維生素C局部注射。結果顯示,對照組復發(fā)率(32.00%)高于實驗組(4.00%)。在觀察研究結果后,具體的復發(fā)率仍然與本文不同。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長期被納入,患者人數(shù)較多,研究較為全面和深入,這可能是造成差異的原因。但是,一般情況下使用維生素C 局部治療角膜炎和角膜炎潰瘍,其療效良好,還可顯著降低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角膜炎和角膜潰瘍患者采用局部注射維生素C 治療,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fā)率,且可明顯縮短治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