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進
摘 要:對初中生來說,微粒觀的形成不是一觸就成,它需要長期滲透,不斷積累,才能在學生頭腦中逐步建構微粒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知識點,挖掘所承載的微觀知識,突破教材,整合宏觀微觀的內涵關系,設計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微觀認知的深入學習.
關鍵詞:突破教材;微觀認知;素養(yǎng)提升
“微粒觀”是一種重要的化學基本觀念,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形成對于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理解和解釋宏觀的現(xiàn)象和事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開啟化學大門之初微粒觀的建立就尤其重要,它包含科學觀、事實觀、元素觀、分類觀、守恒觀、變化觀等,是近年來中考考查化學知識的熱點,試題一般比較靈活、有區(qū)分度,主要考查學生對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的認知水平.統(tǒng)計分析來看,近50%學生得到一半分,還有10%的學生得零分.情況分析說明,許多學生對微觀認知非常模糊與膚淺,這與我們平時的教學密切相關.
1 學生微觀認知膚淺分析
1.1 教材的局限性
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化學教材,設置教學內容有12個單元,共有34個課題.只有講到原子、分子、離子、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時才出現(xiàn)“微?!闭f,其內容主要集中在上冊“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上,而到了后面元素和化合物的學習時涉及甚少,造成學生接受微觀知識存在較長時間的空檔期,這樣的編排教學很難使學生建立“微粒觀”,無形之中增大了學生繼續(xù)學習化學的難度,掌握抽象的微觀知識,雪上加霜.每年初中學生在學習分子、原子知識后,就有1/3的學生認為化學難學,產(chǎn)生畏縮情緒,失去學好化學的信心.
1.2 教學方法不當
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是看不見、摸不著,比較抽象,難以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微觀信息,同時教師在教學上又存在以下原因:(1)以教材按部就班開展教學,學生學習微觀知識出現(xiàn)較長時間的空檔期,學過的也逐漸淡忘,更談不上微觀知識的拓展與更新,(2)教師缺乏必要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知識“空降”給學生,教師想講清楚,結果卻越說越讓學生感到一頭霧水,(3)教師缺乏分析教材文本,未能挖掘核心知識所承載的微觀知識來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有不少教師還是用老方法講新教材,呈現(xiàn)出“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微觀認知未能具體落實.
加強微觀認知教學,必須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匠心獨運,有時“一幅圖、一個問題、一個小小的活動”等,都會引起學生對微觀知識的回憶與深化.
2 研究教材,建立宏觀與微觀的關聯(lián)
“微粒觀”的形成,不可能是憑空想象,也不能通過大量記憶化學知識自發(fā)形成,因為宏觀微觀這兩方面在學生的頭腦中往往是孤立的、碎片的,沒有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它需要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中,抓住物質的組成、性質為主線,深刻理解和掌握有關的化學知識和核心概念,在知識的理解、應用中不斷概括提煉而成.因此,備課中要把握好每節(jié)課核心知識點,挖掘所承載的微觀知識,整體把握核心知識與微粒觀有機的整合,巧妙設計有效教學活動,這樣課堂上引導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學習活動才能達到高效(如圖1所示).
如何把微觀知識教好,就需要教師的智慧和策略,研究教材,沖出教材的局限性,把握教材章節(jié)的知識特點,做到“見宏思微,以微窺宏”,逐步滲透和形成微粒觀念.
采用滲透貫穿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這樣處理教材既分散了教學的難點,同時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把微粒觀知識在不同的單元里用不同的知識作為載體,逐步建構它,教師每教一步,學生每學一步,就把微觀知識加深一下,拓展一下、提升一下,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見表1).
3 微觀認知教學的教學策略
3.1 重視微觀發(fā)展史
化學史不是考查的重點,因此,很多教師在授課中一帶而過,甚至一字不提,勿視它的教學功能.我們應當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編寫,用活教材.以“原子學說”的發(fā)展為例,從古希臘得謨克利特的“原子假說”→道爾頓的“原子學說”→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原子說”,應介紹各時期人們對微觀粒子認識的差別和依據(jù)[1].通過發(fā)展史教學,一方面讓教學充滿歷史感和原創(chuàng)力,引導學生在追蹤化學發(fā)展的軌跡中,獲得一種對化學知識的親近感,也加深學生對微粒觀的認識;另一方面可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思想方法,感受到科學家在探究真理中百折不饒、刨根問底的科學態(tài)度,它的教育意義十分深遠.
3.2 構建模型認知
原子、分子、物質都有它相應的微觀結構模型,有了“模型”,學生就能更好地認識新事物.
例1 在“元素”教學中,設計小練習,提高學生對微觀圖的識別能力.
圖2是表示甲、乙、丙三種粒子的微觀結構,請通過比較歸納,回答下列問題.
上述圖2中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是______,在甲、乙、丙中選出一種與其他兩種粒子有區(qū)別的粒子,你選擇的粒子______(填甲、乙、丙中的一種),理由是______.
例2 在“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教學中,安排小組活動,用球棍擺出電解水的化學方程式,培育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模型認知等核心素養(yǎng)(如圖3所示).
3.3 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獲取新知識,理解知識本質的重要手段,任何教學方法無法替代.因此,積極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通過效果明顯、操作安全簡便、可見度較大的宏觀實驗現(xiàn)象來證實微觀粒子的存在及它的有關性質.
人教版化學教材第三單元“探究分子運動”實驗中,教材中實驗裝置圖4,改進后裝置圖5,擠壓膠頭滴管,使?jié)獍彼温湓诿扌跎希芸炀湍芸吹叫∶耷驈挠覀认蜃髠戎饾u變紅,最終形成一條美麗的“彩虹”.該實驗操作簡單又有趣味,省時環(huán)保,現(xiàn)象明顯,能直觀體現(xiàn)分子運動的過程,說服力強.
3.4 應用直觀圖示法
圖示法是一種化學教育研究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操作易行,它有直觀、簡捷、形象、具體的特點.對以圖的形式給出的問題作出反應, 或可將學生頭腦中的圖像畫出來,并以此了解學生對化學知識(如:概念、基本原理、反應本質等)理解的程度和不足[2].
以“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教學片斷為例,在設計問題鏈、實驗探究等教學形式的基礎上,立足課堂,通過3次畫圖活動,展開微觀認知教學過程.
(1)展示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塑料瓶,用“○”表示二氧化碳子,畫出該瓶氣體的微觀示意圖.
(2)加入1/3瓶水后,振蕩,觀察與分析.用“○”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用“ ●”表示水分子,用“ ●”表示新分子,畫出變癟后的微觀示意圖.
(3)運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哪種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給出二氧化碳溶于水、與水反應的比例資料,讓學生修改瓶子變癟后微粒示意圖.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僅僅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其作用只起到告訴學生這是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此時,學生的思維是停滯的.設計畫示意圖活動,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眼盯著塑料瓶,想象著里面到底裝些什么,怎樣微觀表示呢?
圖6中1、2是學生在猜想的基礎上,最典型的畫法.雖然學生已學習了分子,分子的性質也背得滾瓜爛熟,但學生頭腦中的微觀認知偏差較大,大多數(shù)學生畫得分子密密麻麻,部分學生畫得分整整齊齊,從中反應出學生對微粒的認識有很大的誤區(qū),微觀認知水平參差不齊.通過小小的活動,喚醒學生對物質的微觀認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圖6中3是實驗探究、資料給出后,學生修改2中猜想的示意圖,最終得出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與水反應,還有少量水分子擴散運動到上面的氣體中.
通過3次畫圖活動,將實驗探究活動轉化成學生微粒的認識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基本微粒構成,微粒很小,是運動的,有間隙的,微粒間又是相互作用的”微粒觀,從而把散亂的珍珠逐漸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宏微觀結合的素養(yǎng)提升,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是必要的,這是促進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基礎.微粒觀的培養(yǎng)需要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師要在透徹分析教材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把核心知識所承載的微觀知識落實到實處,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重視生成過程,不可強行灌輸,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
參考文獻:
[1]陳金鋒.談“微觀”認知困難及教學策略——賞析2017年廣東中考化學卷第16題[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05):24-26.
[2]馬宏佳.近20年國際化學教育研究的趨勢和走向[J].化學教育,1998(11):4-6+19.
(收稿日期: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