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宋子文
摘要: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學到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如何做一個優(yōu)秀的人,則是一個不斷成長、不斷探索的教育過程,給學習者最合適、最需要的教育是教育者不斷探索的目標。針對高職教育中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研究根據(jù)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的教學環(huán)境,以期為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因人而異 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032-02
古今中外,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熱點,教育理論層出不窮。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強調學習過程中“多樣化、差異化”的學習目標,并為后期的教育提供前提條件[1];宋代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孔子教育理論的重要體現(xiàn)[2]。西方教育家也有諸多研究成果。蘇格拉底的“蘇格拉底法”教育世人要“努力成為有德行的人”[3];17世紀夸美紐斯提出班級授課制,根據(jù)年齡分班進行集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4];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尋強調“以學習為中心”,保證學生在“教”與“學”的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個性化的學習[5]。
2014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后,我國教育圍繞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開展教育教學工作[6]。隨著人們對于文化涵養(yǎng)要求的提升,2019年通過了《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高職院校擴招人數(shù)達100萬。這對高職教育中的基礎類教學影響較大,而完善教學方法并使其適合更多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一、因材施教的對象
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由于受教育人群具有廣泛性且知識儲備參差不齊,在知識傳遞及教育教學方法的可實施性等方面,教育人員面對新的挑戰(zhàn)。
1.普通高中生
這類學生存在以下特點:一是知識儲備相對薄弱,遇到知識盲區(qū)時,部分學生會自我否定并出現(xiàn)厭學情緒;二是自我約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目標不明確,面臨的選擇多但比較茫然。
2.中職生
這類學生存在以下特點:一是在中職院校學習較少科目,接觸的知識面有限,存在知識層面的斷層;二是動手能力方面相對較強,但自主學習能力、意志力方面較弱。
3.擴招的一部分社會人員及部分退役軍人
這類學生由于脫離學校時間久,在學習接納知識方面存在欠缺。
生源的廣泛性及知識層面的多樣化,對教育的實施及教育工作的展開提出了更多要求。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對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二、因材施教在基礎學科中的探索和實踐
專業(yè)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具有關鍵意義。通過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的實踐學習,以兩個班級為例,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A班級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教”。課堂上將知識最大限度地傳授給學生,教師按照學期初制定的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此種教育方法機動性較差。
B班級教學中主張實施因材施教的策略,有差異、靈活地對待學生。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借助智慧教育等提供的優(yōu)良環(huán)境,盡可能多地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信息環(huán)境及學習上的幫助。建立學習興趣小組,通過拓展類的題目或者任務,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實現(xiàn)學生的共同進步。
經過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教授、學習,以傳統(tǒng)的考評方法來查看兩個班級的課程學習情況,A、B兩個班級的成績分布如圖1、圖2所示。
經過分析對比成績情況發(fā)現(xiàn),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案的A班級,學生的成績分布呈現(xiàn)兩極分化的態(tài)勢,整體情況相對不佳。采用差異化、因材施教的B班級成績整體屬于正態(tài)分布,但依然有部分同學的成績不太理想??傮w而言,B班級的教育教學效果比A班級的好一些。
三、因材施教實踐中的思考
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但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理論概念,具體落實到實踐教學中,還需要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多種特質,分情況反思總結:
1.要優(yōu)先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
生源的廣泛性及生源對已有知識的認知度等對高職生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運用線上、線下多管齊下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保證每一個學生都不掉隊,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2.要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特點
每個人的性格千差異別,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興趣對于教育成效的影響較大。因此要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特點,開展針對性教學。
3.要重視學生的反饋
教師單方面組織授課形式相對單調,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反饋制定相應的學習策略,是因材施教過程中的重要舉措之一。
四、結語
教育是永不過時的話題。如何既能讓受教育者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又能讓教育者孜孜不倦沉浸、奉獻其中,是我們不斷探索的也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專業(yè)基礎課程學習中,因材施教僅作為一種教學方式,依然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傊?,因材施教的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們在創(chuàng)建一種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的教學環(huán)境時,需要更加注重科學性和實效性,在總結經驗中開拓創(chuàng)新,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劉和海,戴濛濛.“互聯(lián)網+”時代個性化學習實踐路徑:從“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中國電化教育,2019(7):46-53.
[2]張蕾.對因材施教原則的重新審視與再行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8(24):98-100.
[3]張如珍.“因材施教”的歷史演進及其現(xiàn)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6.
[4]程艷紅,朱汝葵.“分層遞進教學”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6):29-32.
[5]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劉慶.孔子“因材施教”法的教育價值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25):185-186.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