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勝昔 袁為標
(南通大學附屬建湖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鹽城 224700)
胃癌的病理分期系統(tǒng)主要以國際TNM 分期系統(tǒng)為主,TNM 分期具有指導患者淋巴結清掃范圍、評估疾病預后的臨床價值[1-2]。但病理組織學分期受取材限制,難以起到術前對淋巴結清掃范圍及病理診斷的評估價值。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下文簡稱MSCT+MpR)是將多層螺旋CT(MSCT)與多平面重建技術(MpR)相結合的產物,被廣泛用于胃癌患者術前評估階段[3],本研究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就診本院的胃癌患者50 例進行觀察,旨在明確術前MSCT+MpR 與術后組織病理學分期(TNM 分期)的評估差異,現結果匯總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就診本院的胃癌患者50 例,均于術前行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篩查、術后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疾病分期。納入標準:術前7d 內行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篩查,術后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胃癌患者。排除標準:病史資料不詳或不全者,術前行化療治療者,CT 影像難以確定為胃癌患者。納入男27 例、女23 例,年齡31 ~75 歲,平均年齡(53.23±5.34)歲。術后病理大體分型診斷為:早期胃癌8 例,進展期42 例(Borrmann 分型:I 型15 例,Ⅱ型18 例,Ⅲ型12 例,Ⅳ型5 例)。
采用西門子公司出品的雙源CT、雙通道CT 專用高壓注射器。掃描參數設定在:電流250mA,球管旋轉0.75s/圈,電壓120kV,準直器寬度16mm×1.5mm,層厚3mm,螺距設定在0.938。
患者術前檢查時,需空腹6h 以上,掃描前10min 飲水800~1000ml,肌注鹽酸山莨菪堿10mg,取仰臥位,于掃描床上或根據胃鏡所提示病灶部位轉變體位,以利于水能夠覆蓋病灶為宜。在常規(guī)全腹部平掃后,進行雙期螺旋CT 增強掃描,造影劑選用碘海醇注射液(300mgI/ml),經遠距離控制自動壓力注射器自肘前靜脈注入100ml,注射速度設定在3 ~4ml/s。啟動Bolus-Track 觸發(fā)技術,進行實時動脈期跟蹤掃描,靜脈期延遲60 ~70s。自膈頂依次掃描至盆底。掃描重建間隔為1.0mm。掃描完成后,把圖像用1.0mm 薄層重建技術傳送至工作站。由本院的2 名從事腹部CT 掃描工作10 年以上的影像科醫(yī)生對原始數據進行圖像處理,確定能夠顯示腫瘤原發(fā)灶、周圍臨近器官解剖關系的多方位、多平面重組,對原發(fā)腫瘤及胃周圍解剖結構進行系統(tǒng)重建。依據患者的MSCT橫斷位片及MpR圖像對腫瘤解剖部位、局部侵犯情況、胃周圍淋巴結、腹腔內遠隔臟器情況加以判斷,確定患者的TNM分期及GRGCS 分期診斷結果。TNM 分期參照2016 年《NC-CN 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標準。
采集患者術前淋巴結直徑、術后TNM 分期,并分別以TNM分期為標準,采集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確定的病理分期的準確分期并進行比較。
數據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0 例胃癌患者,經手術清除短軸徑≥5mm 的淋巴結243 枚,其中存在陽性轉移淋巴結207 枚,經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診斷確定短軸徑≥5mm 的淋巴結共238 枚,經病理診斷證實屬于陽性淋巴結200 枚、陰性38 枚。MSCT+MpR 對短軸徑≥5mm 的淋巴結的診斷準確率為97.94%(238/243)。MSCT+MpR 對手術后淋巴結病理陽性診斷檢出率為96.62%(200/207)。
經術后組織病理學確診TNM 分期,其中T1 期15 例、T2 期18 例、T3 期10 例、T4 期7 例,N0 期14 例、N1 期22 例、N2 期10 例、N3 期4 例,M1 期5 例、M0 期45 例。MSCT+MpR 分期與組織病理學診斷分期T 分期、N 分期、M 分期比較,,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6.00%(48/50)、94%(47/50)、96.00%(48/50),均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現階段,我國對于胃癌的診斷方式主要以消化道內鏡檢查結合病理活組織檢查為主,但消化道內鏡無法就胃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加以確診,尤其是對于胃腔外的腫瘤難以取材,且胃鏡等篩查方式較為痛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臨床應用[4]。X 線鋇餐與胃鏡檢查范圍相似,也無法達到確定患者淋巴結浸潤及轉移情況。核磁共振由于價格過高、掃描時間長、作用范圍窄的特點,難以滿足臨床需求[5]。與術后TNM 分期結果相比,MSCT+MpR 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6.00%(48/50)、94%(47/50)、96.00%(48/50),均無顯著差異(P >0.05)?;贛SCT 與CT 相似,但屬于多層螺旋CT,可以實現各向同性顯示,MpR 技術更是可以將冠狀位、矢狀位或任意較多多層面的圖像清晰展示,有助于明確病灶及病灶周圍淋巴結形態(tài)、腹腔轉移情況、周圍組織侵犯情況等,這些信息均可以有利于胃癌患者術前TNM 分期的診斷。
表1 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結果用于TNM 分期的T 分期、N 分期、F 分期診斷比較(n)
T 分期是區(qū)分早期和進展期胃癌主要評價方式。由于胃腔內存在大量的氣體偽影、腹腔脂肪含量低、腫瘤所致的胃壁外表面的漿膜萎縮褶皺等會對MSCT 影像準確性產生影響。但由于T 分期具有2 例分期過低、2 例分期過高診斷,這一標志著單純依靠MSCT+MpR 不能完全避免臨床分期查錯情況,考慮主要是受到胃腔過度擴張對胃癌T 分期準確性產生影響基于MSCT+MpR 重建技術可依據病灶位置轉換不同體位的特點,未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發(fā)展,必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可能造成誤判的不足。
N 分期是以患者的淋巴結轉移為主進行分期的方式。本研究發(fā)現,50 例胃癌患者,經手術清除短軸徑≥5mm 的淋巴結243 枚,其中存在陽性轉移淋巴結207 枚,經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確定短軸徑≥5mm 的淋巴結共238 枚,經病理診斷證實屬于陽性淋巴結200 枚、陰性38 枚??梢?,胃癌術前經過MSCT+MpR 進行分期診斷,N1 存在高估和低估情況,N2 主要是高估、N3 是低估,由于患者胃周圍的脂肪含量水平不同,淋巴結大小及部位存在差異,胃癌患者容易伴發(fā)惡液質,造成胃周圍的脂肪含量下調,胃和周圍組織間隙狹窄甚至消失,會對MSCT 的影像產生影響。受到炎性淋巴結影響,部分淋巴結被錯誤的陽性化,導致高估或低估情況產生。M 分期以觀察病灶的遠端轉移為目標,胃癌主要通過遠處血行播散至肝、肺等多個臟器,而肝臟位于消化器官靜脈回流的首要器官,經常是首先轉移的臟器。另外,腹腔轉移至腹盆腔腹膜、腸系膜等會形成散在的小結節(jié)。因此,對于可疑胃癌患者應及早進行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基于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與組織病理學分期相比,具有高準確率的特點,兩者差異性較小,可將多層螺旋CT 三維重建技術作為術前替代組織病理學檢查的一種補充手段。
綜上所述,胃癌術前應用MSCT+MpR,與TNM 分期相比,兩者差異不顯著,可將MSCT+MpR 作為術前替代組織病理學檢查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