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兵
(無錫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外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輸尿管結石是臨床常見的泌尿系結石,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導致尿路梗阻、腎功能損害等[1]。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是目前臨床治療輸尿管結石的首選方法[2]。但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的療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的104 例輸尿管結石患者,分析影響療效的相關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4 月我院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的104 例輸尿管結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B 超、尿路平片及靜脈尿路造影確診,病歷資料完整。排除合并泌尿系其他部位結石、輸尿管息肉,既往輸尿管手術史、輸尿管狹窄史患者。其中男60 例,女44 例,年齡23 ~75 歲,平均46.1±11.5 歲,病程1 周~10 年,平均3.7±2.9 年,結石直徑5 ~28mm,平均11.0±3.1mm,位置:右側輸尿管47 例,左側輸尿管57 例,輸尿管上段39 例,中段37 例,下段28 例。
術后3 個月復查腹部B 超、尿路平片、靜脈腎盂造影等,若未再發(fā)現(xiàn)結石或僅存在直徑≤3mm 且無臨床癥狀的碎石,判斷為排石成功;若仍能顯示結石影,殘余結石直徑超過3mm,或需其他外科手術輔助治療進行碎石、取石等,則判斷為排石失敗。
比較排石成功組和排石失敗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BMI、病程、結石位置、數(shù)量、大小、是否合并血尿、腎絞痛、尿路梗阻、腎積水等。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4 例患者共進行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165 次。30 例患者1次排石成功,18 例患者經(jīng)2 次碎石治療,15 例患者經(jīng)3 次碎石治療。排石成功組和排石失敗組患者在病程、結石位置、結石數(shù)量、結石長徑、結石橫徑、腎絞痛、腎積水程度等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輸尿管中段結石、結石長徑、橫徑大是影響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見表2。
表2 影響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療效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是一種非接觸性、非侵入性、無創(chuàng)性治療結石的技術。其治療原理為在水介質中通過電容高壓放電產(chǎn)生沖擊波,利用后者的應力作用和空化作用反復沖擊結石,使結石裂解成砂狀顆粒隨尿液排出體外[3]。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目前已成為治療上尿路結石的常規(guī)方法。但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的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
本文結果顯示,結石位置是影響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輸尿管中段結石的成功率顯著低于上段和下段。輸尿管上段結石位置較為固定,采用超聲檢查時偽影相對較少,結石光團顯示比較清晰,術前定位比較容易。加上輸尿管沿著脊柱旁走行,周圍器官對上段結石影響較少,術中可取平臥位或側臥位,碎石成功率較高。
輸尿管中段結石位于骶髂關節(jié)上緣至骶髂關節(jié)下緣之間,容易受到骨盆、腸道等因素的干擾及影響,術前定位難度較高,行外沖擊波碎石術時能量傳遞較差,碎石成功率最低。輸尿管下段結石歲輸尿管走向,結石負荷明顯變小,不易受到骨盆、腸道等因素的干擾及影響,加上沖擊波能量在充盈的膀胱中傳導性較好,有利于碎石,因此,碎石成功率較高[4-5]。
結石橫徑、長徑也是影響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結石體積越大,其自行排出體外排石機會越小,隨著停留于輸尿管內時間的延長,容易導致患側尿路梗阻,并逐漸損害腎功能,繼而又減弱自體排石的動力。隨著結石滯留時間的延長,引起周圍組織炎癥反應,導致輸尿管黏膜增生、管壁增厚、管徑變小、息肉包裹。這些病理變化導致結石周圍的液體空間變小,碎石時空化作用減弱,效果變差[6]。碎石過程中時,結石越大,越容易被粉碎,粉碎時會產(chǎn)生較多的殘余結石粒,越不容易全部排出體外[7-9]。
綜上所述,結石的位置、大小可影響對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的效果。臨床醫(yī)師在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時應注意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嚴格掌握適應證,通過各種輔助檢查了解結石的位置、大小、存留時間、與尿路的關系、對患例腎臟的影響程度,仔細設計碎石方案。碎石過程中,注意不定時透視查看碎石情況,連續(xù)跟蹤,反復調整,盡可能將結石粉碎至最小顆粒,提高治療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