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樹芳,廖佳,王雪輝
江西省腫瘤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29)
手術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患者術后受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機械通氣等因素影響,排痰能力下降,致使痰液淤積,影響肺通氣[1]。肺癌患者年齡普遍較大,身體狀況差,抵抗力低,易受細菌侵入從而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導致脫機困難,加重病情。既往,臨床常采用的人工排痰僅能夠將大氣道痰液排出,且存在氣管痙攣、低氧血癥等不良反應。體外振動排痰機可借助體外低頻動力,使胸壁振動,促進痰液排出[2]。集束化護理以循證醫(yī)學為指導原則,針對某類疾病的護理措施進行有效整合,為患者提供科學化護理服務。本研究探討體外振動排痰機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在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醫(yī)院收治的98例肺癌患者,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0~77歲,平均(64.27±4.22)歲;手術類型:肺楔形切除術4例,全肺切除術14例,肺葉切除術32例。觀察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52~78歲,平均(65.35±4.18)歲;手術類型:肺楔形切除術5例,全肺切除術12例,肺葉切除術3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診斷標準[3];行肺癌手術治療后實施機械通氣。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癌癥;伴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按時消毒病房,每日開窗透風;加強呼吸管路護理,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循無菌原則;觀察患者呼吸道情況,必要時實施人工叩背排痰,護理人員五指并攏,手掌保持中空型,于患者背部由外到內(nèi)、自下而上叩擊,盡量保持規(guī)律,15~20 min/次,2次/d,持續(xù)干預7 d。
觀察組給予體外振動排痰機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具體如下。(1)體外振動排痰機。儀器采用北京豪斯勝達技茂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PTJ-300A 型體外振動排痰儀?;颊呷“胱唬僮魅藛T一手扶穩(wěn)患者,一手環(huán)握叩擊振動處,在患者背部由外至里、自下而上進行叩擊,各叩擊部位停留10 s,合計10 min,2次/d,持續(xù)干預7 d。(2)集束化護理,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經(jīng)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等),分析引發(fā)VAP 的相關因素,查閱資料,整合主要危險因素,制定集束化措施:a.鼻飼體位,鼻飼時患者取半坐位,鼻飼完成30 min 內(nèi)持續(xù)保持該體位,預防誤吸、胃容物反流;b.口腔護理,使用0.1%洗必泰清洗患者口腔,5次/d,根據(jù)患者口腔pH 選擇酸堿適宜的口腔清洗液,pH<7的患者使用碳酸氫鈉溶液,pH>7的患者使用硼酸溶液,pH=7的患者選擇0.9%氯化鈉注射液;c.預防感染,每日使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等,使用紫外線消毒病房,控制探視次數(shù)及時間;d.管道護理,定時更換一次性管道,使用溫濕交換器濕化氣道,及時傾倒霧化液、冷凝水,氣囊壓力設置為25~30 cmH2O。
(1)肺功能:干預前、干預7 d 后使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兩組肺部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肺泡通氣量(forced alveolar ventilation,F(xiàn)VA)。(2)排痰有效率:干預7 d 后患者可自主咳嗽,雙肺未聞及痰鳴音為有效;若患者無法自主咳嗽,雙肺聞及痰鳴音則為無效。(3)VAP 發(fā)生率:患者體溫≥38 ℃,血白細胞計數(shù)>12×109/L或<4×109/L,支氣管內(nèi)發(fā)現(xiàn)膿性分泌物即可診斷為VAP。
干預前,兩組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7 d 后,觀察組FVC、FVA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比較(L, ±s)
表1 兩組肺功能比較(L, ±s)
注:FVC 為用力肺活量,F(xiàn)VA 為肺泡通氣量
組別 例數(shù) FVC FVA干預前 干預7 d 后 干預前 干預7 d 后觀察組 48 2.25±0.63 3.76±0.75 2.42±0.77 3.75±0.86對照組 50 2.31±0.57 2.81±0.49 2.51±0.68 2.98±0.58 t 0.495 7.453 0.614 5.216 P 0.623 0.000 0.541 0.000
觀察組排痰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P 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排痰有效率、VAP 發(fā)生率比較[例(%)]
肺癌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后,受麻醉插管、藥物刺激、支氣管吻合等影響,其纖毛活動能力降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自主排痰能力下降。術后患者呼吸能力微弱,機械通氣可維持患者呼吸,但此類操作具有一定侵入性,易破壞患者的呼吸道屏障,導致咳嗽反射受到抑制,加大痰液排出難度,并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4]。VAP 是機械通氣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好發(fā)于通氣48 h 至拔管48 h 內(nèi),多由環(huán)境消毒或口腔護理不佳所致,患者一旦并發(fā)VAP,會加大脫機難度,影響預后。
傳統(tǒng)人工叩背排痰僅可觸及背部淺表層,并受操作者經(jīng)驗影響,叩擊過重會加重患者疼痛,叩擊過輕則排痰效果不佳。體外振動排痰機以物理定向叩擊為設計原理,可產(chǎn)生與身體表面平行、垂直的力量,促使痰液松動、液化,并向儀器運動方向脫落,從而提高排痰效果;體外振動排痰機操作簡單,力量均勻,不受操作人員經(jīng)驗影響,結合叩擊、振動優(yōu)勢,可對人體肺組織進行準確、快速叩擊,從而刺激患者的咳嗽反應,增強纖毛運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此外,體外振動排痰機產(chǎn)生的低頻振動力具有一定深部穿透性,作用于人體背部的垂直力可將痰液有效液化及松弛,配合與身體表面平行的水平力,能夠快速促進患者體內(nèi)細小支氣管中、肺部深處的痰液排出。集束化護理以循證學為基礎,將原本分散的護理措施整合為多個具有實證依據(jù)的護理措施,可確保護理措施的可實施性及有效性[5];分析針對引發(fā)VAP 的相關因素,制定口腔護理、感染管理等措施,能夠預防細菌侵入,減少院內(nèi)感染,降低VAP 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排痰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P 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體外振動排痰機排痰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用于肺癌術后患者,利于改善肺通氣及肺活量,提高痰液排出效果,預防VAP。
綜上所述,體外振動排痰機設計合理,操作不受患者體位及操作者經(jīng)驗影響,將其聯(lián)合集束化護理用于肺癌術后患者,可加快痰液排出,維持氣道通暢,提升肺功能,預防VAP 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