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北京-東京論壇”是中日兩國高層次官民互動的交流平臺,2005年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立,每年在北京和東京輪流舉辦。從2015年起,“北京-東京論壇”由中國外文局與日本言論NPO共同主辦。
十五年來,“北京-東京論壇”廣聚中日兩國政治、經貿、外交、安全、文化和媒體等領域的權威知名人士,著眼于中日關系的重大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交流研討,努力為中日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增加正能量,提供新思路,提出新建議。論壇現已成為兩國間歷時較久、議題覆蓋廣泛、中日高層和民間都給予高度重視的交流平臺。
近五年的論壇主題
每屆“北京-東京論壇”設置全體大會,以及政治與外交、經貿、安全、媒體四個分論壇,還會根據每年的不同關注點設置一個特別分論壇。論壇的主題,是中日主辦方在認真分析中日關系的變化和發(fā)展、經廣泛深入征求中日各領域知名人士意見后,進行研究討論設定的。議題既能反映當年中日關系的問題和兩國關注的焦點,也體現中日有識之士對兩國關系發(fā)展的期望。
梳理近五年來“北京-東京論壇”的主題,分別是:“困難與舉措:如何發(fā)展長期健康穩(wěn)定的中日關系——東亞的未來與中日兩國應發(fā)揮的作用”(2015年,第十一屆),“面向亞洲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中日合作”(2016年,第十二屆),“中日共建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秩序與維護亞洲和平”(2017年,第十三屆),“深化互信與合作 共擔亞洲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責任——思考《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現實意義”(2018年,第十四屆),“新時代、新期待——中日在維護亞洲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中應承擔的責任”(2019年,第十五屆)。
論壇主題的變化和特點
1.和平、發(fā)展、合作成為共識
當今世界全球化、多極化快速發(fā)展,雖然地區(qū)矛盾沖突、霸權主義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交織存在,但和平、發(fā)展、合作的理念依然是主流。中日有近千年的交流歷史,凡是和平時期,雙方開展交流合作,中日兩國的經濟、文化、社會方面都會共同獲益。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中日兩國在經濟合作、地區(qū)安全、國際事務等眾多方面有著相同的利益訴求,和平、合作是中日兩國正確選擇的方式,這也是“兩京論壇”的中日主辦方和參會嘉賓們的共識。五年論壇的主題中,和平、發(fā)展、合作是主基調,中日如何更好地開展合作也是嘉賓們研討的主要內容。
2.中日關系已經超越了雙邊范疇
把中日關系置于亞洲乃至世界的范圍來思考是近年來“北京-東京論壇”主題一貫的特點。中國和日本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兩國在多個國際組織以及全球性的問題和事務中均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中日兩國經濟發(fā)展變化、外交政策舉措,軍事安全動向,以及兩國關系的好壞都會直接影響亞洲地緣政治乃至世界格局。因此,中日關系已經遠遠超越了雙邊范疇,把論壇議題設置在亞洲以至更大的范疇去思考,是中日關系走向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3.論壇主題反映了中日關系近五年的變化
從“困難與舉措”到“深化互信與合作”,再到“新時代、新期待”,“北京-東京論壇”五年來的大會主題也客觀反映了這一階段中日關系的變化。因受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日本“購島風波”的影響,中日關系一度跌入冰谷,滑向非常困難的境地。2014年,中日達成了“四點原則共識”,及時管控矛盾分歧。此后,兩國元首在雅加達、杭州等國際組織峰會場合會晤,并對中日關系發(fā)表看法。2017年時任日本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率日本代表團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8年,兩國總理成功實現互訪,中日關系重回正軌。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G20大阪峰會和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兩次會見安倍晉三首相,并就中日關系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安倍晉三還邀請習近平2020年春天訪問日本。中日關系在兩國領導人的積極推動下,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也給予了兩國民眾新的期待。
4.中日關系固有的矛盾問題仍然影響著兩國的發(fā)展
縱觀論壇歷年的主題,可以看出某些問題一直是論壇討論的焦點,多年來沒有變化,例如安全問題、中日經貿在新時期的合作、兩國民眾的互信等等。這些不變的主題也體現出中日關系依然受到許多結構性問題的影響,如歷史和領土問題依然是橫亙在兩國關系中的重要掣肘因素。另外,在經濟方面,雖然兩國發(fā)展階段不同,產業(yè)間有很多互補性,但當下中日兩國依然沒有找到經貿合作的方向和新的增長點。在兩國民眾互信方面,根據中日民調顯示,近幾年,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有了明顯上升,但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增長緩慢,在一些問題上甚至有所下滑。媒體報道方面,“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在日媒上依然很盛行,這直接影響著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認知。上述問題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日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這在“北京-東京論壇”的主題中多有體現。
對日傳播的幾點思考
1.對日傳播在堅定立場的同時,始終以拉近日本民眾對華心理、改善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為宗旨
在和平、發(fā)展、合作的主流環(huán)境下,對日傳播要堅持以拉近日本民眾對華心理、改善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為宗旨。中日間存在著歷史問題和領土爭端等許多難以一時解決的問題,但對日傳播在堅持原則立場的前提下,要更多以促進兩國的發(fā)展合作為目的。在對日本民眾解疑釋惑的同時,多報道一些兩國合作成功的案例,諸如許多日企在華快速發(fā)展以及中日兩國企業(yè)積極開拓第三方市場的合作等,為中日關系注入正能量。
2.對日傳播要以人為中心,做到內外有別
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要始終以人為中心。發(fā)生在中國社會以及百姓生活中的那些真實感人的故事,以及社會變化、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對外傳播中最重要的素材源泉。目前有很多在華生活和來華訪問的日本人,他們也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見證者。讓他們來講述中國的故事更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另外,應該認識到,中日兩國雖然同處東亞,文化上有很多的共同點,但兩國的意識形態(tài)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對日報道中要做到內外有別。我們要多報道兩國民眾的共同點,用人們共通的情感和認知來努力拉近受眾的心理距離。
3.對日傳播要注重新技術新媒體的應用
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是碎片化、視覺化和人格化,傳播時效性大大提高,以短視頻為主的視覺化的產品越來越占據流量主流。近兩年,抖音國際版社交平臺TikTok在日本增長迅猛就體現了這個特點。這為我們的外宣工作,尤其是外宣產品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臺,對日傳播應加大力度針對這樣的平臺特點設計產品,以吸引更多的日本年輕受眾。
4.創(chuàng)新對日傳播的形式和內容,注重“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
根據“北京-東京論壇”的民調數據顯示,近些年來,中日兩國在旅游領域呈現出了極不對等的現象。中國赴日游客人數連續(xù)增長,“爆買”成為中日流行詞,而同期來華的日本游客卻非常少。在實際調查中,中日兩國凡是去過對方國家的游客,對對方國家的好感度均有大幅提高。因此,通過形式創(chuàng)新把日本受眾“請進來”也是對日傳播的重要內容。另外,尋找中日青年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共同興趣點也是創(chuàng)新形式的一個方面。近些年,由人民中國雜志社主辦的“熊貓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賽和“悟空杯”中國國際漫畫大賽兩個活動,吸引了很多日本青年人踴躍參加?!靶茇埍闭魑拇筚惖娜毡精@獎青年還會受邀來中國訪問一周,如今已經累計有100多人來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北京-東京論壇”本身也是對日傳播的優(yōu)質平臺
十五年來,每年的論壇都會有近百名中日嘉賓參會討論。論壇為營造良好的中日關系發(fā)揮了重大而積極的作用。參加論壇的嘉賓們都是中日各界的有識之士,是中日交流的中堅力量,因此論壇本身就是對日傳播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和媒介。另外,每年隨論壇同步發(fā)布的《中日關系輿論調查》對各方了解中日兩國民意有很大作用,在對日傳播中發(fā)揮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