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一卓
花饃,在晉南人的生活中除了可以果腹,還有著傳承禮俗的重要作用。故而流傳“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的說法。因?yàn)闀x南面塑將風(fēng)俗民情融入其中,所以千百年來長盛不衰,成為豐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
花饃,又稱“面花”“面塑”,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名點(diǎn),因花式多樣而稱為花饃。它體現(xiàn)了農(nóng)婦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shù)想象力,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善良與純樸的民俗藝術(shù)的見證。花饃能在晉南流行,成為影響極為深遠(yuǎn)和普遍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很重要是因?yàn)闀x南為“棉麥之鄉(xiāng)”,當(dāng)?shù)厥a(chǎn)小麥,人們普遍喜食面食。在晉南,花饃不僅是主食,而且參與了人們供奉、祭祀、交往等許多人生的重要事項(xiàng),幾乎可說伴隨并見證著晉南人的一生。
新春佳節(jié),晉南人要制作“餛飩”“棗山“”銀子甕“”棗糕“”善財童子”等作為供奉神靈的貢品;要制作“茶果”“柏枝”等招待客人;還要制作“豬、羊、魚、虎、兔、佛手、石榴、蓮花、柿子”等造型面食,用以祈福六畜興旺、財源茂盛、福壽平安、事事如意等美好意愿。
春節(jié)期間走親戚,晉南人的禮品中必有“饃籠”,裝上“餛飩”、棗糕等面食,寓意渾渾全全,早日高升,互贈親友以表達(dá)祝福。
小時候過年,我最喜歡的事兒,就是爬在炕頭,看夏縣的奶奶和左鄰右舍的大姑娘小媳婦,一起蒸過年吃的花饃。炕上笑聲飛揚(yáng),灶上熱氣蒸騰,蒸花饃成了我兒時最溫馨的回憶。
在晉南,一年四季都少不了制作花饃。二月里,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刺牛盤饃”,蓮花上面扎一對男童幼女,意喻“連生貴子”;孩子過12歲生日,姥姥家要制作直徑一尺多的“花兒箍攔”,在一個圓形面圈上捏塑著各種動物和花卉,有“麒麟送子”“鳳凰戲牡丹”等,既取“箍攔”箍住、攔住之意,祝愿孩子平安成長,長命富貴,又借動物和花卉表達(dá)吉祥祝福。還要讓長輩抬著“花兒箍攔”在孩子頭上頂三頂,向天地神明、親朋好友交代孩子已長大成人;老人過壽,要制作“壽糕”“壽桃”。壽糕是一層面餅一層紅棗,層層疊疊摞起來,寓意“壽高”;壽桃是一個桃形面塑,桃尖要涂成紅色。周圍塑有“松鶴延年”“鹿鶴同春”“五福獻(xiàn)壽”等,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平安富貴。
五黃六月,龍口奪食,晉南人收罷麥子要制作“糕高”,看望忙碌一季的親友。“糕高”用面餅一層一層摞起來,中間是油鹽蔥花,既寓意高天厚土,又寓意豐收祝福。
農(nóng)歷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要做針線、頂針之類的面塑,吃了可以變得心靈手巧;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要做拳頭般大小的面塑,霍州一帶的人們把這類面塑叫做“羊羔饃”,各家將它們成串地掛起來風(fēng)干,在次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食用,借面塑表達(dá)豬羊滿圈、五谷豐登、男耕女織、四季平安之意。
晉南面塑,珍藏了晉南人生活習(xí)俗中的文明密碼,既有對先哲前賢的尊重,對天人和諧的尊崇,更有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人生的祝福。無論是以紋飾見長的面點(diǎn)、以塑形見長的面塑,還是以插花見長的面花,都體現(xiàn)著晉南人淳樸、善良、敦厚、精致的審美情趣,于黃土高原居民特有的粗獷豪邁中顯現(xiàn)出一種細(xì)膩。
晉南花饃,不僅是禮俗,還是藝術(shù)。作品造型既有人物和各種動物,也有花鳥魚蟲和時令水果,可謂樣式復(fù)雜,講究繁多,色彩斑斕,具有極強(qiáng)的藝術(shù)觀賞性。
面塑藝人,都是村里心靈手巧的捏花能人。誰家有事,就會提前將這些巧女巧婦請到家中,一起發(fā)面,一起揉搓,一起捏花饃。捏花饃能手們將手藝與民俗文化緊密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節(jié)日花饃、婚嫁花饃、壽誕花饃、喪葬花饃、上梁花饃、喬遷花饃等較為完整的花饃體系,用以滿足人們在多種禮俗交往活動中的需求。這其中,聞喜花饃最具代表性,不僅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還形成了獨(dú)特的制作技藝,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花饃,既是晉南人古老的食文化,也仿佛是一個小戲臺,演繹著黃土高原上的風(fēng)雨人生,向世人傳達(dá)著他們對生活的憧憬與祝福。
選自《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