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團定山小學 金怡晴
數(shù)學概念很抽象,而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是逐步上升、逐步發(fā)展的。到了中高年級,隨著知識面的不斷擴大,概念的不斷增多,不斷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教師都簡化了概念的教學過程,通常對定義的表述照本宣科、一帶而過,然后直接進入例題的講解,把重點放在例題的解題過程。學生一旦遇到陌生題型就會束手無策,扼制了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提高。
由于教師忽視了在概念教學中同化教學方式的作用,仍然采用單一的、孤立的概念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既不能對已學概念進行鞏固,又不能很好地把新概念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中,不利于數(shù)學能力的提高。
在四年級進行《三角形的認識》的課堂實踐之前,筆者思考如何有效地布置作業(yè)單以及學生對三角形的概念的認識程度?;谝陨纤伎?,筆者對部分學生進行了采訪。
在布置前測任務的同時,也需注重作業(yè)單的實效性。筆者在四年級的《三角形的認識》的課堂教學中,對作業(yè)單進行了設(shè)計和修改。通過作業(yè)單修改,任務單更加清晰、更具有層次。在概念理解上,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從而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知識和潛力。
在反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高”,學生并不陌生,但是觀察學生在畫高的時候,并沒有正確擺放三角尺來畫高,存在憑感覺畫高的情況。基于作業(yè)單及課后學生的畫高方式,筆者對本堂課進行了思考并整合梳理。
通過作業(yè)單,筆者收集了學生畫三角形時的錯誤資源,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形成和積累,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有效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深度空間。
【片段一】
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的過程中,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幫助學生認識定義三角形。
【分析】通過捕捉學生的錯誤,提煉成為全新的學習材料,將之有效利用,并且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認識更加深刻,而且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片段二】
師:在這三幅圖中,那幅圖把你心目中的高畫出來了?
【分析】通過這樣“比高”,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三角形所畫的“高”的不同,“過頂點”“垂直”都是高的必要條件。學生在比較和指一指的過程中,已經(jīng)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我們應該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zhuǎn)化為“會學”。基于以上的思考,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學生自學、學生講解等方法。
【片段三】
師:打開課本60 頁,請同學們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請你看一看、圈一圈、想一想、畫一畫。學生自主學習。
【分析】學生畫高的教學是重難點,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發(fā)現(xiàn)等活動,從“動腦——動手——動口——再動腦”這個過程,逐步建立對三角形的高的認識。
三角形的高的定義拗口,學生理解也較困難。那么高的概念如何揭示?讓學生比較高、分析高、感知高、體會高,接著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在辨析中抓住高的特點。
教師應根據(jù)教材,選擇針對性練習。學生在特定的條件下最有效地獲得感性認識,形成概念。在相關(guān)練習中,把邊去掉,讓學生把畫高與畫垂線實現(xiàn)溝通,通過這樣的過程式教學,學生不用去咬文嚼字地說概念,因為概念已經(jīng)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表象。
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必然帶動著學習方式的改變、在新課程改革趨勢下,教師應豐富教學資源,同時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