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在閩南古城漳州,看了木偶戲的人們就知道,小小的布袋木偶,在藝人們的指尖上,成了精靈,有了鮮活的生命。
閩南的古城里,隨著鑼鼓點的開場,臺上的木偶就會神采飛揚地出場了。
布袋木偶戲?qū)儆诳軕虻囊环N。近代閩南布袋木偶戲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戲是由木偶表演劇、布袋木偶戲、木偶頭雕刻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的傳統(tǒng)民俗藝術(shù)。
漳州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其“源于晉,成型于唐宋,興于明”。早在明萬歷年間就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臺灣等地。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派,各有特色。
布袋木偶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縱木偶進行表演,既能體現(xiàn)人戲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貼的動作,生、旦、凈、末、丑,靈活、機動、節(jié)奏性強。是一種具有高超技藝,精美造型和獨特風(fēng)格的木偶劇種。經(jīng)典劇目有《大名府》《雷萬春打虎》。2006年漳州市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指尖上的鄉(xiāng)愁,留住了多少閩南人的情結(jié),喚起了多少臺灣甚至海外的閩南人兒時的記憶!激起多少他們思鄉(xiāng)的淚水?
這小小的木偶,是一個個小小的精靈,演繹著多少閩南人的悲歡離合。藝人用指尖上的精靈,講述了閩南人的故事,舞出了閩南人的鄉(xiāng)情。
如今這鄉(xiāng)愁,已然走出了閩南,跨越了海峽,遍布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