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林 馬成賢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 100844)
隨著我國國民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作為交通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橋梁工程也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階段,朝著更大體量、跨度、荷載以及更長運營壽命周期等方向不斷突破[1]?;炷潦菢蛄汗こ痰闹饕ㄖ牧?,具有可塑性強、經(jīng)濟性和耐久性較好、抗壓強度較高的優(yōu)點,但也同時存在結構效率較低、易裂、抗拉強度低、質量控制難度大等缺點,尤其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易產(chǎn)生表面裂縫,對結構耐久性影響較大,若形成貫穿裂縫則會嚴重削弱結構體受力性能。因此,需對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成因進行分析,并分階段制定控制措施,提高施工質量。
施工期間,大體積混凝土裂縫主要成因可分為四個部分:(1)內部水泥水化熱反應;(2)外界溫度變化;(3)外部約束作用;(4)混凝土收縮變形[2]。
混凝土在凝結過程中,以水泥為主的組成物與約20%的拌和水會發(fā)生水化熱反應,其中鋁酸三鈣(3CaO·Al2O3)和硅酸三鈣(3CaO·SiO3)為組成物中的主要水化放熱化合物,化學能轉化為大量熱能,形成粘結砂石材料的可塑性漿體,最后凝結硬化成為石狀體。在一定的環(huán)境溫度下,斷面厚、表面系數(shù)和導熱效率較低,使得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水化放熱速度顯著高于自發(fā)散熱速度,并形成由芯部至表面的溫度梯度,大溫差將產(chǎn)生較大的溫度應力,該應力受外部及外層混凝土約束。在溫升階段,表現(xiàn)為澆筑體芯部受壓,表面受拉,當溫度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極限拉應力時,將在局部形成裂縫。
環(huán)境溫度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且變溫幅度一般較大?;炷帘韺訙囟仁軆炔總鳠岬纫蛩赜绊懀渥兓俾氏鄬徛?。當澆筑體表層與環(huán)境溫度溫差較大時,熱傳導速率增高,將加劇混凝土內外溫度梯度,加劇裂縫發(fā)育?;炷两Y構在試驗室絕熱、恒溫環(huán)境及現(xiàn)場施工環(huán)境下應力隨齡期的發(fā)展曲線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溫差控制對降低混凝土受拉開裂風險影響顯著。
圖1 混凝土在不同溫控環(huán)境下應力-齡期曲線圖
在水化熱反應末期,混凝土由內至外開始逐漸導熱降溫,非水化熱反應水分散失,其疊加作用導致混凝土體積逐漸收縮。收縮趨勢受到原澆筑基礎等的外部約束作用(嵌固或摩擦),將會產(chǎn)生較大的局部拉應力。
在養(yǎng)護階段,混凝土若遭受風吹日曬,則會加劇毛細孔道失水,從而加劇混凝土收縮。同時,含水量的減少將導致后續(xù)硬化效率降低,而此時混凝土尚處于強度發(fā)展的初期,抗裂能力不強,從而易產(chǎn)生裂縫。
相對低標號混凝土而言,高強混凝土水灰比較小,在水化反應中需消耗的內部水分較多,其收縮特性更為明顯。目前大跨度橋梁工程廣泛使用高強混凝土,因此更加需要關注收縮變形產(chǎn)生的混凝土裂縫。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裂縫可從設計階段、前期施工階段、后期施工階段分別進行控制。
(1)設計階段
①在構造方面,通過設置混凝土保護層防裂網(wǎng)、在結構中間部位增設水平鋼筋網(wǎng)以及適度加密構造鋼筋等措施,限制大體積混凝土易裂部位的收縮,提高其抗裂能力。
②在配合比設計方面,首先可從水化反應散熱源頭出發(fā),優(yōu)選膠凝材料及摻合料,降低水化熱總量或其反應速率,從而達到減小混凝土絕熱溫升、增強其抗收縮性能的目的[3]。作為活性材料,粉煤灰有改善細骨料級配、減小泌水的作用。同時,其釋放的水化熱量(同等含量下)一般僅為水泥放熱量的 5%~35%,并可一定程度上延緩前期水化反應速率,從而降低溫升速率和峰值溫度,減小早期自收縮[4]。與粉煤灰相比,礦渣雖能有效緩釋早期水化熱反應,但其收縮性較大,在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中不宜大摻量使用。
其次,選用合適的外加劑,能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控制水化反應速度或補償后期收縮的功效。膨脹劑水化生成的細微結晶產(chǎn)物可以填堵毛細孔,降低孔隙率,因此,在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膨脹劑,可使混凝土的強度和膨脹同步發(fā)生,協(xié)調發(fā)展,達到適宜的應力狀態(tài),從而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但目前仍存在其作用期與混凝土溫度升降期不協(xié)調的情況,使得在大體積混凝土中,膨脹效能在早期溫升過程中被大量無效釋放,補償溫降收縮的實際能力有限。此外,膨脹材料基本不降低混凝土的溫升,仍需從混凝土水化放熱源頭開展研究,優(yōu)化并控制結構的溫度歷程。在混凝土中摻用減水劑可分散水泥,提升混凝土流動性。摻加緩凝劑可推遲初凝時間,降低水化速度且不影響后期強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混凝土泌水和離析。
再者,可應用鋼纖維和聚丙烯腈纖維等摻用技術。聚丙烯腈纖維可在混凝土中分散成單絲狀,從而形成內部約束,減少離析,并降低混凝土失水收縮率,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強度[5]。
(2)前期施工階段
在正式澆筑前,宜對前輪施工完成的混凝土作 3 d以上的噴淋保濕處理,使混凝土充分吸水濕脹,從而達到減小對上節(jié)新澆混凝土收縮約束的目的。在不影響既有結構物受力特征的前提下,還可在澆筑體底部涂刷瀝青等材料,并鋪設油氈,以形成滑動面,減弱嵌固作用下基礎部位對硬化階段混凝土的約束程度。
在控制入模溫度方面,應根據(jù)施工期間外界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來確定相應的溫控措施,如低溫天氣下,原材料應保溫、防雨雪,拌和用水可提前利用鍋爐加熱再進行供應,泵管采用橡塑海綿等保溫材料包裹;高溫天氣下,應搭設遮陽棚遮蓋防曬,骨料堆應適當噴水降溫[6],拌和水可適當摻加冰塊,同時還應考慮泵送管道的沿程降溫,如在泵送管道外包纏土工布或麻袋等保水材料并持續(xù)灑水保濕等。單位水加冰量參考公式(1)計算。
(1)
式中:X——每噸水需加冰量(kg);
Tw0——加冰前水的溫度(℃);
Tw——加冰后水的溫度(℃)。
在澆筑施工方面,宜選取環(huán)境溫度較為穩(wěn)定的夜間施工,水平均勻分層連續(xù)澆筑,并嚴格控制分層厚度,配合振搗密實,加速早期過量水化熱能向外界的均勻傳導。在高溫天氣下還應對模板進行遮陽及噴水霧降溫處理。若采用預埋冷卻水管調控新澆大體積混凝土的內部溫度,應根據(jù)溫升情況調整冷卻水流量,快速帶走熱量,削弱溫度峰值,并控制混凝土芯部與表面溫差。冷卻水與周圈混凝土溫差也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局部冷擊導致裂縫。在降溫階段,逐步降低冷卻水進水流量直至關閉,使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緩慢勻速降溫[7]。
(3)后期施工階段
①拆模前養(yǎng)護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在高溫環(huán)境下可采取通水噴淋養(yǎng)護方式,在低溫環(huán)境下可采用鋪設防風棉被養(yǎng)護方式,養(yǎng)護過程中不得干濕交替,避免反復收縮加劇裂縫發(fā)育。應避免持續(xù)日照曝曬,施工前根據(jù)水泥及外加劑類型或試驗結論,規(guī)劃拆模前后養(yǎng)護時間,現(xiàn)場還宜根據(jù)溫度、濕度監(jiān)控結果,合理判定,保證帶模養(yǎng)護時間,減緩混凝土表面溫度、濕度變化速率,使混凝土局部溫度應力恒低于抗拉強度。
②拆模后養(yǎng)護
拆模后應及時延續(xù)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控溫保濕,并可在大體積混凝土表面涂刷防護劑(如硅烷液體等),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薄膜層,延緩水分流失。初凝前表面刮平、終凝前再適當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表層裂縫的生成。
目前,大體積混凝土在大橋梁工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質量標準也日益提升,但限于混凝土自身特性和裂縫控制技術的欠缺,混凝土裂縫病害在許多工程項目中仍難以避免。因此應針對其內在機理,分階段制定抗裂質量控制措施。重點是從源頭出發(fā),優(yōu)化混凝土材料組分設計。隨著新材料、新理念的不斷誕生,其研發(fā)應用前景廣闊[8]。理論基礎的不斷加深拓寬、跨界工藝的不斷融合改良、工裝設備的不斷升級提效,將為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