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橋
摘要:政治文本常用豐富的概念隱喻使抽象晦澀的語言生動形象,對政治文本的準確翻譯可以幫助外國讀者客觀了解中國。本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英版中的生態(tài)話語為例,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針對生態(tài)話語的概念隱喻進行分析,歸納概念隱喻采用的部分翻譯方法,從而進一步理解英譯本中概念隱喻的話語策略。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概念隱喻;生態(tài)話語;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9-0027-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世界地位日益上升。世界希望聽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和故事,為增強國際話語權,中國也需要做好外宣工作?!读暯秸勚螄碚诙怼芳畜w現(xiàn)中央領導層政治哲學,是典型的政治文本,為幫助理解其中的政治思想,特別是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相關的闡釋,本書運用了概念隱喻來簡化和闡明復雜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該書的生態(tài)話語中運用了哪些概念隱喻并采用了何種翻譯方法。
1 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文的理論框架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這一理論概念首次出現(xiàn)是在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是指利用一件事來理解和體驗另一件事。概念隱喻的本質(zhì)是從源域的角度理解和體驗目標域[1]。概念隱喻具有三個獨特的特征,分別是認知性、普遍性和系統(tǒng)性[2]。首先,認知性是概念隱喻的基本特征,概念隱喻不再限于隱喻單一的語言范疇,它被認為是認知問題[3]。其次,概念隱喻無處不在。Lakoff和Johnson基于語言證據(jù)認為概念隱喻大量存在與生活之中,普通人可以很好地理解概念隱喻,其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概念隱喻都構(gòu)成了我們認知體系的一部分[4]。
2 生態(tài)話語的概念隱喻及其翻譯
Lakoff和Johnson將概念隱喻的分為方向隱喻,本體隱喻和結(jié)構(gòu)隱喻三類。本文在此分類基礎上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生態(tài)話語包含的概念隱喻進行了分類,并分析其對應的英譯方法。
2.1 概念隱喻直譯
概念隱喻直譯方法是指將原文的概念隱喻翻譯成相同類型的概念隱喻。同時,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來看,翻譯成相同類型的概念隱喻可以理解為使用相同的隱喻表達。
(1)這項工作做好了,既能節(jié)約能源和水土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提高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綠色水平[5]。
If we can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ceiling, we will save energy and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reduce pollutant emissions at source for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rowth model, and raise the level of the green economy.
(2)人類發(fā)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Humanity must respect, protect and stay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n its development activities:otherwise nature will take its revenge.
在示例(1)中,源域是顏色,目標域是經(jīng)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式,原文本身運用了結(jié)構(gòu)隱喻的表達方式。源域中的“綠色”映射到目標域,可以意味著以效率,和諧與可持續(xù)性為目標發(fā)展經(jīng)濟和社會,因此譯者選擇概念隱喻直譯,采用了相同的隱喻表達,達到了中英讀者相互理解的效果。對于示例(2),源域和目標域是人為行為和環(huán)境的變化,原文運用了本體隱喻的表達方式?!皥髲汀笔侨祟悶閭蜻M攻而付出的行動,但在原文中,這意味著破壞自然的代價。因此,要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運用原有的隱喻表達和“報復”的字面意思就可以達到生動而易理解的效果。
2.2 概念隱喻釋譯
與概念隱喻直譯相比,概念隱喻釋義不再使用與原文相同的隱喻表達,并且放棄了原始文本的字面含義,以找到與原始文本匹配并具有相似主要語言功能的翻譯。
(3)同時,要加快推動農(nóng)業(yè)走出去,增加國內(nèi)農(nóng)產(chǎn)品供給。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ensure that agriculture goes global more quickly, and domestic farm produce must increase.
(4)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新時代。
All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should diligently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be fully aware that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usher in a new era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示例(3)中“走出去”是方位隱喻,表達中國農(nóng)業(yè)走出國門。譯者選擇概念隱喻釋譯比直接采用隱喻表達更合適。示例(4)中“金山銀山”是典型結(jié)構(gòu)隱喻,使用傳統(tǒng)的財富表達來描述價值。通過釋譯將“金山銀山”譯為“invaluable assets”以顯示環(huán)境的重要性。同時“綠”屬于源域中的顏色,目的域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將“綠”釋譯為“clear”可以展示水質(zhì)的良好狀態(tài)。
2.3 譯為不同類型概念隱喻
譯為不同類型概念隱喻是指將原文的概念隱喻翻譯成其他類型的概念隱喻,繼續(xù)采用隱喻表達,但翻譯過程中隱喻類型發(fā)生變化。
(5)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內(nèi)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
In additi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as seen failing grain prices, which have dropped below the production cost in domestic market.
(6)扭轉(zhuǎn)環(huán)境惡化、提高環(huán)境質(zhì)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It is peoples earnest wish to stop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示例(5)“走低”和“倒掛”都屬于方位隱喻。但在翻譯中未采用方位隱喻表達,譯為“failing”和“dropped below”表達一種運動軌跡,屬于本體隱喻,以運動軌跡來描述無形的價格變化走向。示例(6)“扭轉(zhuǎn)”是原文中的方位隱喻,但被翻譯為“stop”采用本體隱喻而不是原有的隱喻表達,能更好地顯示政府的態(tài)度和環(huán)境的變化。
3 結(jié)語
本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英版為例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理論框架,分析政治文本中生態(tài)話語的概念隱喻翻譯方法。以具體實例主要分析三種翻譯方法:概念隱喻直譯、釋義和譯為不同類型概念隱喻。在政治文本的翻譯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專注于特定主題(如生態(tài)話語、改革話語等),針對其翻譯方法的分析,提高政治文本翻譯的準確度和生動性,以幫助英文讀者更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肖坤學.論隱喻的認知性質(zhì)與隱喻翻譯的認知取向[J].外語學刊,2005(5):101-105.
[4]余高峰.隱喻的認知與隱喻翻譯[J].學術界,2011(1):159-164.
[5]趙冬生.文化映射與漢英認知隱喻的可譯性[J].中州學刊,2012(2):199-201.
(責編: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