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古人早就知道野味是美味,但古人有不吃野味的禁忌。古老的禁忌不只是一些實用的飲食規(guī)則,而且還是關乎人的欲望和節(jié)制的道德教誨,至今仍然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圣經》舊約《申命記》第十四章里有詳細的動物類食用禁忌,其中包括:“凡潔凈的鳥,你們都可以吃。不可吃的乃是雕、狗頭雕,紅頭雕、鹯、小鷹、鷂鷹與其類;烏鴉與其類;鴕鳥、夜鷹、魚鷹、鷹與其類。鸮鳥、貓頭鷹、角鴟;鵜鶘、禿雕、鸕鶿、鸛、鷺鷥與其類,戴鵀與蝙蝠。”我們看到,蝙蝠赫然在列。今天我們知道,蝙蝠不是鳥,但是,《申命記》里接下來的一句話是“凡有翅膀爬行的物,是與你們不潔凈,都不可吃”,這就可以包括蝙蝠了。
蝙蝠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食用禁忌是用否定式來表述的,它沒有告訴我們什么是可以吃的潔凈鳥類(我們當然會想到雞鴨鵝這樣的家禽),而是不厭其煩地列舉了好些不該吃的鳥類。
這樣的飲食戒律不只是關于舌尖行為的規(guī)定,更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缺乏自我約束而有無知和不義之舉,使他們能夠與美好生活的自然理念和諧一致。
英國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在《潔凈與危險》一書中引用了公元前1世紀希臘哲學家斐羅的見解:“摩西的律法所禁止的正是那些最為美味的肉類?!惫湃酥酪拔妒敲牢兜模麄儾]有放任自己,而是把吃野味當作一種舌尖上的禁忌、一種人應該克制的欲望,認為“貪食”是一種不節(jié)制的欲望,對于身體和靈魂都是罪惡和危險的。
猶太人和穆斯林遵守嚴格的飲食戒律,他們清楚知道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在吃之前會問自己,這是“潔食”(kosher)嗎?如果不是,那么就不吃。飲食戒律是精神信仰進入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這里的“不食”與為了減肥或健美的不食是不同的。
這兩種看似相同的不食,有著不同的節(jié)制觀念。
有一次我跟一位猶太學生談到飲食衛(wèi)生的問題,她對飲食節(jié)制的理解令我印象深刻。她告訴我,她的許多朋友為瘦身減肥而節(jié)食,但很少有成功的,因為人如果只是為了有好身材而節(jié)食,難以有堅持的意志力。愛美和愛吃都是人的欲望,人很難用一種欲望去戰(zhàn)勝另一種欲望。
她認為,人們無法克制貪吃和濫吃的欲望,是因為他們缺乏與信仰有關的自我節(jié)制觀念。她說,她自己遵守猶太飲食戒律,是因為她將之看成自己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拔页允裁?,不吃什么,不只是關系到我自己,而且是關系到我所相信的每一件事情?!?/p>
也就是說,飲食節(jié)制需要放在一個更有意義的大框架中去理解。這個大框架不是單一的,宗教不過是其中之一。猶太人、穆斯林、佛教徒或許會因為宗教信仰而更容易做到有意義的飲食節(jié)制,但是沒有這樣的宗教信仰就不可能做到嗎?我想不是這樣的。
我們不妨這樣自問:如果吃野味可以不用害怕染病,人就可以吃盡天下的野生動物嗎?不濫吃動物的意義僅僅是在可能得病與放棄美食之間兩害取其輕嗎?人在有充分肉類食品保障的情況下貪食或濫食野味,要滿足的是怎樣一種欲望呢?對任何一個理性和有價值判斷的人來說,是放縱還是克制這樣的欲望,難道不存在道德上的區(qū)別嗎?
就像只用健美的理由無法有效節(jié)食一樣,只用衛(wèi)生學的理由也是沒法阻止人們對野味的嗜好的。人以什么理由不食野味,對什么都不相信的國人來說,是一個格外難以回答但也必須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