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課堂中,寫作是學生們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但卻在英語測試中占據著極大地比重。支架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將寫作課堂進行架構,成為一個概念框架,隨后引領學生們逐步熟悉這一概念框架。從而降低寫作難度,激發(fā)學生興趣。本文將從支架式教學法的角度,以2019年版普通高中英語教科書第二單元為例,淺析其在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法,高中英語,寫作教學
一、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以及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學越來越注重對語言知識的實際運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及到,學生要掌握聽、說、讀、看、寫等方面的語言技能,其中寫作作為一種表達性技能,是最高級的語言輸出形式,在高中英語考試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分數,也是最難掌握的一種題型。而傳統的寫作課堂沉悶,學習形式單一,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诖?,許多教師和專家致力于研究和實踐新的教學理論,支架式教學法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把支架式教學法的內容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相結合,淺析該教學法能否促進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從而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提出一定建議。
二、理論基礎
支架一詞“scaffold”原本是建筑行業(yè)的專業(yè)術語。在修建建筑過程中,人們通過逐步搭建腳手架的形式,一步一步到達建筑頂端進行工作,而后再撤出腳手架。支架式教學法正是借助這個概念,認為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學會某一內容,然后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習的教學形式。
支架式教學法屬于建構主義理論內容,是布魯納在20世紀50年代基于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而提出的。支架式教學法由五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1.搭建腳手架。緊緊圍繞學習目標,根據學習內容設計教學框架。
2.進入情境。根據教學框架,結合學生的已知,將學生代入學習情境,即代入教學框架某一節(jié)點,隨后慢慢引領學生走向未知。
3.獨立探索。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獨立學習。探索時,由教師先進行講解或演示來啟發(fā)引導學生,同時教師要適時提供幫助,幫助學生節(jié)節(jié)攀登,然后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最后做到無需教師幫助,學生也能在概念框架內自行探索。
4.協作學習。簡單來說就是進行小組討論,共同協商解決問題。小組討論的過程是將不同角度的思路構建到一起達成一致,學生也可拓展自身思維。
5.效果評價。效果評價包括學生自己的評價以及對學習小組中自己的評價。評價維度包括自學能力、團隊協作、是否完成所學等方面。
三、支架式教學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1、寫作前
在寫作教學開始前,大部分學生最為頭疼的就是不知道該寫什么內容,僅僅只是圍繞題目草草寫了幾句,內容空洞,整體結構不協調。因此,在寫作前教師應當創(chuàng)建一個有話說的情境,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構建寫作框架。以2019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英語教科書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的寫作任務是要求同學們完成一篇旅行計劃。在寫前,教師可引導學生設想自己真的要去旅游時需要準備什么東西。如果去的地方是國外,還需要額外準備什么東西嗎?以此問題來引出寫作時可能會用到的短語,如get a passport、apply for a visa、book tickets、pack some clothes、book a hotel room等。有了這些內容,學生們的寫作才可豐富起來。
2、寫作中
在寫作的時候,學生需要考慮如何寫的問題。不少學生是提筆就寫,想到什么寫什么,導致最后的成文混亂,沒有邏輯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寫作提綱。第一段可以是旅行的目的是什么,第二段可以寫需要為旅行做出什么準備,第三段內容可以是自己的最終感悟。在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寫作支架之后,學生可以自行進入寫作環(huán)節(jié)。但此時教師不是一概放手,而是引導學生考慮細節(jié),時態(tài)該怎么用??梢允褂媚囊恍┻B接詞等。
3、寫作后
傳統課堂的寫作后,教師是自行批改或是讓學生欣賞優(yōu)秀范文后自己修改。但學生自己是沒法發(fā)現錯誤的,這是就需要教師以學生錯誤為支架,在班上進行講解,其他學生也能發(fā)現類似問題,加深印象。
四、結語
教師需要合理結合課堂內容,構建知識腳手架,并在學習時及時給到幫助與提示,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幫助學生由目前水平提高到更高水平。而學生在獨立探索和協作學習階段,能自己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情境中,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因此支架式教學法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更好的幫助學生完成寫作任務。
參考文獻:
[1] Applebee, A. N., & Langer, J. A. (1983).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 Language Arts, 60 (2), 174-176.
[2] Wertsch, J. V. (1984).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ome conceptual issue.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 Adolescent Development, (23), 7-18.
[3] 何文芳,(2012),基于“支架”理論的我國英語教學研究現狀述評,《雞西大學學報》,(1):90-91.
[4] 席莉 .“支架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 甘肅教育, 2017(8):105.
重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黎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