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秀 季
(嶺南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期呂不韋聚集門客編纂的一部集大成的理論著作,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它廣泛采擷各家思想之精華,“采精錄異,成一家言”,是一部為后來的秦帝國立典立則的重要書籍,因而具有治國理政的重要價值。統(tǒng)一的帝國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維護社會統(tǒng)治秩序。《呂氏春秋》將人才提升到治國安邦的最高戰(zhàn)略層面,“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1]170。然而,《呂氏春秋》的人才思想雖有少量相關研究,但并未充分挖掘其價值內涵,再次梳理其蘊含的豐富人才思想,既可以彌補當前研究之不足,亦可以為當前國家實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一定的現(xiàn)實啟示。
人才工作與人才研究的首要問題是準確定義人才的基本內涵。什么是人才?歷來標準不一。儒家認定的人才標準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法家認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現(xiàn)代學者王通訊指出:“人才就是為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勞動,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yè),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較大貢獻的人?!盵1]2又如黃津孚認為:“人才是指在對社會有價值的知識、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能做出較大貢獻的人?!盵2]縱觀時下主流的人才定義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定義主要強調人才所擁有的特殊才能和社會貢獻,然而對人才的其他諸多重要品質語焉不詳?!秴问洗呵铩穼沃^人才的認識有其自身特色,一方面人才者固然需要具備專業(yè)素質,認為人才必須服務于社會發(fā)展,致力于謀求社會和諧,因而除擁有精湛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之基本條件外,尤需有科學的理想信念強根固本,溫潤的家庭美德涵養(yǎng)心性,并且胸懷天下,慮天下之長利。
理想信念之高低,是鑒別人才優(yōu)劣的重要途徑,科學的理想信念是引領奮斗者行走于現(xiàn)實人生道路上的燈塔。行百里者半九十,共產(chǎn)黨人因為擁有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才能一次次闖關奪隘、攻城拔寨,書寫中華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史詩篇章。在行業(yè)內成才成家亦不過如此,沒有科學的理想信念支撐,很難取得理想的成績?!暗玫乐恕院跗渲練庵h也,昏乎其深而不測也,確乎其節(jié)之不庳也?!盵1]402得道的賢人不僅擁有深遠綿長的志氣,還需有凜然不屈的氣節(jié)。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中華文明歷來重視家庭,齊家是個人修養(yǎng)的必要科目,而人才干部一旦出問題,家風歪曲是重要原因之一。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溫潤之家庭美德所具有的文化承載和價值引領功效,他指出:“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盵3]《呂氏春秋》認為,才能固然重要,但人倫道德更重要,缺少諸如事親的孝敬、交友的篤信之傳統(tǒng)美德,人的才華將失去基本依憑隨風搖曳?!捌埵掠H未孝,交友未篤,是所未得,惡能善之矣?”[1]328事親孝敬、交友篤信等是做人的底線要求,是為人的根基所在,也是道德生長的本根,失去自己的底線和根基,又豈能稱善稱賢呢?
儒家言“克己復禮為仁”,道家講“嗜欲深者天機淺”,對人之欲望一貫表現(xiàn)都較為警惕?!秴问洗呵铩凡o一概否認私心私欲對人才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價值,主張在面對利益取舍和人生選擇時,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選擇標準,把護全社會集體的整體利益作為立身處事的人生準則?!疤煜轮恳舱?,慮天下之長利,而固處之以身若也:利雖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為也;安雖長久,而以私其子孫,弗行也?!盵1]622自古以來,蔭庇子孫者有之,急功近利者有之,但有志于天下的才士,貴在“固處之以身若”,不為一斗之私利折腰,這似乎頗得孟子“浩然之氣”“不動心”之真意。
為政之本,貴在得天下英才而用之,所謂“尚賢者,政之本也”。國家的發(fā)展,一方面固然需要有政府制定正確的用人政策,樹立人才是最先進生產(chǎn)力的戰(zhàn)略意識,但更為基礎性的工作是如何保證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人才。
《呂氏春秋》認為,“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盵1]83成就自身,實現(xiàn)自我價值,沒有比學習更重要的。與其將寶貴的時間耗費于各種無意義的瑣事,不如心無旁騖地努力增進學識提升自己,“凡學,必務進業(yè),心則無營?!盵1]83此為最明智的選擇。“天”在造人的過程中,即已先天地賦予每個人學習的能力,“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盵1]82言下之意,學習能力是每個人天性中蘊含的潛質。所以,學習不過是使每個人的天性充分釋放出來而已,“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盵1]82這也說明,人才的培育和開發(fā)要遵循科學規(guī)律,尤其不能違背人的天性。并且這種先天具足的潛質總體而言是大致平等的,“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盵1]82雖沒有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但人人皆可以成才是無疑的,而改變他們身份地位,讓子張等刑戮死辱之類得以享受來自王公大人之禮遇的,正是得益于他們學習上的工夫。故而,《呂氏春秋》給予“學”極大的贊美,這對于身份卑微者是極大的激勵,對于社會能夠廣納賢才也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當然,化育人才不可能簡單依靠個體之奮發(fā)有為、自學成才,學習資源的主要提供者,無疑是政府。政府相關部門有意識、有計劃地開展教育事業(y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則,政府在人才方面的政策與態(tài)度能夠對社會產(chǎn)生極大的導向作用,“天子布德行惠……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1]49-50天子若禮遇名士、賢者,則有才者聚集;反之,則有才者離散。二則,政府的支持能夠給予人才培養(yǎng)與開發(fā)方面充分的組織保障,“命太尉贊俊杰,遂賢良,舉長大;行爵出祿,必當其位?!盵1]74設立專門的人才管理部門,為人才事業(yè)保駕護航,滿足他們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機會,從而最終達到人才各當其位的目的。
教育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向,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基本問題。據(jù)此,政府部門開展的教育必然存在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道德教育,通過教育的感化,使受教者既能以孝道治家,又能以忠道侍主。
人才是第一資源,任何類型的組織在生存競爭中都必須著眼于打造一支充滿競爭力的人才隊伍,而只有把真才實學的人才識別出來并安置在相應的崗位,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秴问洗呵铩氛J為,識別鑒定人才是一件十足困難的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讨请y也,所以知人難也?!盵1]495借孔子之口,一語道破知人識才的艱難程度,這無疑代表了《呂氏春秋》對識才工作的基本態(tài)度。究其原因在于,取材非以貌取,乃重人心,而人的內心世界許是非一日之功可準確把握的,更何況一般人的思想還處于時常變動的狀態(tài)“凡論人心,觀事傳,不可不熟,不可不深……人之心隱匿難見,淵深難測,固圣人于事觀志焉?!盵1]658實際上,對“心”的這種有似悲觀的認識,主要承襲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尤其是莊子一派道家思想的見解,如“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莊子·列御寇》)認識人心何以艱難?因它變動不居,缺乏必要的規(guī)律,不像四季變換有著固定的期待,人的厚貌深情將內心世界掩蓋得嚴嚴實實。
《呂氏春秋》有關論人識才的基本觀點,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人事部門必須堅持加強自身理論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的鍛煉,增強甄別人才的戰(zhàn)略眼光,更多注意省察員工不易表露的內心世界,省察的主要內容應為人才的理想信念等要素。盡管甄別人才的確百般不易,但也非無跡可尋。《呂氏春秋》還是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對現(xiàn)今人才工作依然具有若干參考價值的識才法門。首先是善于抓住“審征表”的工作,認真對待人才身上的細微特征,“圣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征表?!盵1]658善于甄別人才者,往往能夠細致入微地發(fā)現(xiàn)人們身上表露出來的各種征兆,從中獲得更為深刻的啟發(fā)。感官體察到的現(xiàn)象雖不完全可靠,但欲完全離開感性認識而達到甄別人才的目的顯然也是不現(xiàn)實的。除此之外,為盡可能降低“審征表”的出錯率,還需要采取綜合分析的方法?!秴问洗呵铩酚痔岢隽恕鞍擞^”“六驗”“六戚”“四隱”的識人謀略:“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必以六戚四隱?!讼仁ネ踔灾艘??!盵1]64其中的“六戚”、“四隱”作為識人之道深受《呂氏春秋》重視,主要是因為人常以類居的方式存在,通過從旁參照其所親近之人的愛好取舍和性格品行等方面內容,對于鑒別人才之情偽、貪鄙、美惡等品性,實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功以才成,業(yè)由才廣?!比瞬抛鳛榈谝粦?zhàn)略資源,是創(chuàng)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真正發(fā)揮人才的第一資源價值,根本要義在于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如何科學用才,《呂氏春秋》有一套自身標準?!拔锕棠挥虚L,莫不有短。人亦然?!盵1]92如田忌賽馬,人有長短,乃是基本事實??茖W用才,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選配機制,尊重人才的個性差異,善于將最合適的人才安置在最合適的崗位,而非錯誤地認為只要將最好的人才安置在最好的崗位就是最佳的用人策略,這與習總書記所言“人各有志,士各有愛。要使人才處于最佳競技狀態(tài),決不能讓學園藝的開機器,學化工的收廢品,必須擇其長而用之”的用人精神本質上是相通的。
能用人之長,能容人之短,兩者相輔相成。傳統(tǒng)道家用人哲學堅持待人以寬容,“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币浴熬热恕睘樽谥?,做到 “無棄人”?!秴问洗呵铩氛J為,人有瑕疵在所難免,人事工作者需要不拘小節(jié),不拘一格用人,切忌因人之小惡掩人之大美從而錯失任賢的千載良機?!盎腹笳f,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wèi)人也。衛(wèi)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腹唬骸蝗?。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1]611-612寧戚是桓公時期與管仲齊名的股肱之臣,出身微賤,但身懷輔助君王的才華,惜不得用,當以飯牛之緣與桓公結識時,才最終被委以重任,官拜至齊國大司田,掌管當時齊國最重要的經(jīng)濟部門。然當桓公最初準備任用寧戚時,卻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除了寧戚的外國公民身份外,想必還有寧戚出身低微的原因?;腹詈竽芰ε疟娮h,不拘小節(jié),任人唯賢,顯示了桓公的用人眼光,這也直接幫助了其日后成就霸主大業(yè)。
能容人之短,除用人的不拘小節(jié)外,還需要做到合理放權。道家認為,“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管理是讓員工感覺不到自上而下的“管理”,“只有對所用人才尊重、信任,才會使人才保持‘最佳心理’,從而產(chǎn)生持久的向心力、合作感?!盵4]237《呂氏春秋》認為,科學用人需要管理者做到理性放權。“魯君太息而嘆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數(shù)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遂發(fā)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決為之矣。五歲而言其要?!底泳粗Z,乃得行其術于亶父?!盵1]567魯君在一番權衡后放權宓子治理亶父,指示其只要是有便于亶父地方治理的施政之策,宓子可以自決為之。事實證明,這樣的放權最終收到了理想的治理效果。當然,合理放權不等于放任自流。事實上,缺乏必要制衡的放權最終必然導致管理的虛無主義。魯君放權宓子立下的條件是,要求宓子五年后要將亶父地方治理的要略向上匯報,體現(xiàn)了魯君在放權的同時又對宓子形成制衡,這在管理上是十分必要的。
人與動物有著顯著的區(qū)別,人在做出行為選擇時除去趨利避害的因素,還會充分考慮行為背后的價值意義。在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時,舍小我全大我,甚至不惜舍生取義者比比皆是。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所具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主要力量,對人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取向具有重要導向意義。理想信念存在于每個人心中,如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四種:“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盵5]390境界有高低之分,有的人終其一生也只是停留在自然的、功利的境界,有的人義薄云天,境界達到道德的、天地的層次。理想信念亦有層次的差別,高尚的情操。在個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往往能產(chǎn)生巨大的驅動力,而卑下的理想信念,不僅將個人的人生選擇引向歧途,對社會、對國家亦將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效果。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經(jīng)濟物質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伴隨著市場化、全球化的浪潮,某些領域已然出現(xiàn)了局部的道德下滑現(xiàn)象。有的人在金錢與物質的刺激下,難以抵擋面臨的誘惑,唯利是圖,寡廉鮮恥,完全喪失了高尚的情趣和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正當追求。在公職人員隊伍中,亦有此類現(xiàn)象存在。少數(shù)公職人員全然丟掉了人民對其寄托的光榮使命,忘記了作為一名黨員當初為什么踏上征程,以至于淪落為一個低級趣味的人,甚至不惜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最終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崩硐胄拍钣鷪远?,愈能在風浪中接受各種考驗,反之,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就是最危險的滑坡。有鑒于理想信念缺失帶來的各種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盵6]
“夫相萬乘之國而能遺之,謀志論行,而以心與人相索,其唯子產(chǎn)乎!”[1]403相比于外在行為,人的心志則具有幽深難測的特點,在綜合考察人的各項素質時,其工作業(yè)績及其他日常表現(xiàn)更為直觀,也更容易被量化而形成對比,然其缺點在于無法探測行為人背后的真實動機?!秴问洗呵铩飞羁桃庾R到人的外在表現(xiàn)是可以通過一定手段加以掩飾的,故“不觀其事而觀其志,可謂能觀人矣?!盵1]658觀人的更高要求,是撇開紛紛擾擾的外在表象,而探尋其更為真實的行為動機。由此可知,理想信念有著更為本根的意義,而只有理想信念才能使人的行為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連貫性、穩(wěn)定性。
品德與才能是衡量人才素質的兩個基本方面,二者不可或缺。專業(yè)才能是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備相應的專業(yè)技能,方才足以適應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另一方面,伴隨時代的進步,社會分工體系較過去愈發(fā)精密,這顯然客觀上提高了才能在人才素質中的地位。但是,這種變化并不能意味著才能具有相對品德更重要的地位。事實上,才是末,德為本,丟失“德”的根本和統(tǒng)帥,能力和業(yè)績便毫無意義,甚至成為危害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隱患。將無德之人任用在組織中必然是十分危險的,他會持續(xù)不斷地破壞組織的正常運轉生態(tài),消耗組織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一個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是,現(xiàn)代人事工作中,重才輕德的情況在某些部門依然長期存在。
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存在廣泛的道德哲學內容,對“德”的重視是各家的普遍共識,“既仁且知,謂之成人。”既有智識,又具有仁愛之德,是成人的基本要求,并且仁愛之德顯然居于更本根的地位?!八囌?,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獨立?!钡聻楦?,藝為枝,此二者不可偏廢。此外,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最大的管理者——國君,人們對他的最大期望,是通過修身的功夫化身為“圣人”,而圣人的典型形象是德才兼?zhèn)湫徒y(tǒng)治者?!秴问洗呵铩罚鳛橄惹匾徊考蟪傻睦碚撝?,對前人關于人才的基本思想有所繼承和總結。
《呂氏春秋》對人才的道德品格提出多種要求,人才首先需要對修身時刻保持警惕,“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1]59修身乃成就事業(yè)的根本,要求人才愛惜自己的身體,行為高尚,節(jié)制不必要的私欲,以成全淳樸無暇的天性;樹立規(guī)矩意識,“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盵1]758“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當今社會是由各項規(guī)則構成的嚴密網(wǎng)絡,人才既是規(guī)矩的積極倡導者,更應該是它的堅定踐行者;傳承家庭美德,“夫執(zhí)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盵1]336對父母之“孝”乃是其他道德規(guī)范形成的基礎;涵養(yǎng)仁愛之心,“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盵1]681所謂“仁”,即是不獨親其親,另需將這種對親近之人的情感推及他人;陶冶愛國情操,“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于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盵1]210國家是人才成長發(fā)展的搖籃,人才的事業(yè)最終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離不開繁榮富強的祖國給予的強大支持。熱愛國家,奉獻國家,是人才應該養(yǎng)成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1]17伴隨年歲增長,人的智力因素也日見其高,如果才能的增長并沒有相互匹配的道德修養(yǎng)為支撐,而只是豐富了其滿足私欲的手段,那么這種智力或才能是存在危險的。
何謂寬容,如《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寬容是指一個人雖然具有必要的權力和知識,但是對自己不贊成的行為也不進行阻止、妨礙或干涉的審慎選擇?!盵7]820《倫理學小辭典》的解釋是:“寬容,基于平等的自由精神而表現(xiàn)出來的對所不贊成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愛好情趣的容忍和尊重……從主體的角度看,寬容有個體寬容和社會寬容之分。個體寬容指個人對他人不同思想和行為的理解與尊重。社會寬容指社會集團之間的相互平等接納與尊重?!盵8]總的來說,寬容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不同于自身的他人的容忍與尊重。寬容的精神素來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儒家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抑或是老子所謂“知常容,容乃公”(《道德經(jīng)》16章)表達的皆是一種尊重差異性,包容萬物的精神。
在人才學這門科學中,寬容對待人才,既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也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領導藝術,其表現(xiàn)在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使用人才及評價人才的整個過程中。顯然,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興趣、愛好、人格、能力等的差別,“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盵1]64在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若強行以某種統(tǒng)一的標準模式來迫使他人循規(guī)蹈矩,必然導致扼殺人才的創(chuàng)造性與靈性,也不利于社會和諧。
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越是容易出現(xiàn)錯誤和各種失敗。尤其是科學實驗,不斷吸取經(jīng)驗、總結錯誤本身就是科學的一部分。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的:“對基礎研究我們不要求都成功。前段時間我講過,對科學研究,要大膽的失敗,成功太快是保守,要輕裝上陣才能激發(fā)想象力?!盵9]換言之,允許失敗,寬厚待才是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僅是允許失敗,更要鼓勵失敗,因為只有不斷試錯,才能迸發(fā)出最大的想象力。在人才選拔過程中,不以小惡掩蓋大美的原則,“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痹谌瞬攀褂眠^程中,堅持揚長避短的原則;在人才評價過程中,堅持愛才、惜才、抓大放小的原則。
寬容待才如若僅僅體現(xiàn)為一種領導人的修養(yǎng)和藝術,必然缺乏長期穩(wěn)定性,而出于一種更長效的考量,需要建立容錯糾錯機制。2016年,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chuàng)新中的失誤。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干部,幫助其認識和改正錯誤。不得混淆干部所犯錯誤性質或夸大錯誤程度對干部做出不適當?shù)奶幚恚坏美酶刹克稿e誤泄私憤、打擊報復。”應該說,六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容錯糾錯機制與《呂氏春秋》“故君子責人則以人,自責則以義”的待人精神在根本旨趣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