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洋 曾 鶯 李偉元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兒科,廣東 佛山 528000)
抽動障礙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精神障礙,臨床主要以軀干、四肢、面部等肌肉不自主抽動為主,常伴隨喉部發(fā)音異常[1]。兒童抽動障礙的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患兒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影響[2]。西醫(yī)臨床一般使用氟哌啶醇、鹽酸硫必利等抗精神病類藥物進行治療,但易出現嗜睡、乏力等不良反應,且患兒需要在家長監(jiān)督下服藥,難以長期堅持用藥[3]。尋找不良反應少、療效好的方法治療兒童抽動障礙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中醫(yī)學認為兒童抽動障礙與痰、風、外邪侵襲等有關,將其歸于“肝風內動”“慢驚風”等范疇,以熄風平肝、止驚安神、潛陽滋陰為治療原則[4-5]。研究表明,生物反饋治療對兒童抽動障礙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治療過程安全、無創(chuàng)[6]。2018-03—2019-03,我們采用兒制動湯加減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兒童抽動障礙45例,并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45例對照,觀察臨床療效及對中醫(yī)證候、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YGTSS)評分、不良反應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90例均為我院兒科兒童抽動障礙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齡5~13歲,平均年齡(9.21±1.67)歲;病程4~26個月,平均病程(11.54±2.36)個月。對照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齡6~13歲,平均年齡(9.01±1.45)歲;病程4~20個月,平均病程(11.98±2.59)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兒童抽動障礙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7實用版)》中相關診斷標準[7]。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兒科學》中肝亢風動證的診斷標準[8],主癥:撅嘴踢腿,頭、肩異常搖晃,擠眉眨眼,抽動頻繁有力,不時喊叫,聲音高亢;次癥:精神倦怠,煩躁易怒、夜臥不安,納差;舌脈:舌質紅,苔黃,脈弦數。主癥必備,次癥2個及以上,輔以舌脈,即可確診。
1.2.3 納入標準 經相關診斷,確診為兒童抽動障礙;年齡<14周歲;近期未接受相關治療;依從性良好,能配合完成治療;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臨床資料完整;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4 排除標準 藥物引起的抽動障礙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對生物反饋治療不耐受者;合并兒童精神病、發(fā)育遲緩、孤獨癥者;合并腎、肝、心、腦等多器官功能障礙者;合并肝豆狀核病變、舞蹈癥、癲癇肌痙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鹽酸硫必利片(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477,規(guī)格:100 mg/片),6~12歲,每次50 mg,每日2次;13~16歲,每次100 mg,每日2次。
1.3.2 治療組 予兒制動湯加減聯合生物反饋治療。①兒制動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柴胡、白芍、僵蠶、鉤藤、茯神、夏枯草各5 g,甘草3 g。隨癥加減:伴聳鼻者,加辛夷5 g;伴眨眼、瞇眼、翻白眼者,加石決明9 g;伴清咽樣聲、作干咳樣聲者,加桔梗5 g、厚樸3 g、竹茹3 g;伴聳肩、抖肩、甩手、搖頭、仰頭等動作者,加伸筋草5 g、寬筋藤5 g、葛根9 g;伴嘆氣、胸悶不舒者,加大棗5 g、醋香附5 g、郁金5 g。每日1劑,加水浸泡約30 min,煎煮2次,取混合藥液約200 mL,早、晚溫服,每日2次,每次100 mL。②生物反饋治療:使用南京偉思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Infiniti-4000C生物反饋治療儀進行治療。肌電連接:肌肉活動弱、強和中間區(qū)域,前額中央區(qū)域的骨骼肌為代表;腦電連接:大腦中央區(qū)及兩側耳垂。利用生物反饋治療儀腦電-肌電生物反饋系統(tǒng)對患兒的肌電波及腦電波進行采集,通過圖像實時顯示。采集患兒皮電、肌電、運動節(jié)律后,以肌電、感覺運動節(jié)律實時值為基礎,進行反饋治療。前10 d,每日1次,確?;純菏煜ぶ委熯^程,并建立早期條件反射;后期維持每周2次。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12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參照《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9]對患兒的主要癥狀(運動抽動、發(fā)聲抽動)進行評分,按照嚴重程度及發(fā)生頻率分為4個等級,分別計分0、2、4、6分;以納差、煩躁易怒、精神怠倦為次要癥狀,按照嚴重程度及發(fā)生頻率分為4個等級,分別計分0、1、2、3分。評分越高癥狀嚴重。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YGTSS評分變化情況。YGTSS評分[10]由發(fā)聲性抽動、運動性抽動、綜合性損傷等組成。發(fā)聲性抽動、運動性抽動包括抽動的干擾度、次數、復雜度、強度、頻度等5個方面,每個方面按照影響程度分別計0~5分,總分0~25分。綜合性損傷總分0~50分,10分為1個等級,0分為無綜合性損傷,50分為嚴重綜合性損傷。YGTSS評分越高,患者病情越嚴重。③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記錄并比較2組治療期間頭暈、嗜睡、嘔吐、惡心、口干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④比較2組復發(fā)率。隨訪1年,記錄并比較2組治療后6個月、1年復發(fā)情況。
1.5 療效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1]評價臨床療效。臨床控制: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0%;顯效:45%≤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有效:18%≤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45%;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18%,或中醫(yī)證候積分增加。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100%。以有效率+顯效率+臨床控制率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發(fā)聲抽動、運動抽動、納差、煩躁易怒、精神怠倦等中醫(yī)證候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降低。治療組治療后發(fā)聲抽動、運動抽動、納差、煩躁易怒、精神怠倦等中醫(yī)證候評分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2.3 2組治療前后YGTS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YGTSS評分比較 分,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后運動性抽動、發(fā)聲性抽動、綜合性損傷評分及YGTSS總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降低。治療組治療后運動性抽動、發(fā)聲性抽動、綜合性損傷評分及YGTSS總分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2.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4。
由表4可見,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2.5 2組復發(fā)率比較 見表5。
表5 2組復發(fā)率比較 例(%)
由表5可見,2組治療后6個月、1年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兒童抽動障礙是臨床常見的發(fā)育性神經精神疾病,患兒以發(fā)聲性抽動和(或)運動性抽動為主要表現,多發(fā)于男性,發(fā)病年齡以5~10歲為主,10~12歲最為嚴重,常伴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緒障礙及強迫障礙等異常行為[12]?,F階段,兒童抽動障礙的發(fā)病原因仍處于研究中,臨床認為該病是環(huán)境、壓力過大、精神創(chuàng)傷、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13-14]。目前西醫(yī)常使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抗精神病藥物、α-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等藥物治療兒童抽動障礙[15]。鹽酸硫必利作為多巴胺受體阻滯劑類藥物,能夠改善患兒發(fā)聲及運動功能的亢奮癥狀,是臨床治療兒童抽動障礙的一線藥物,但其長期使用可能出現惡心、嗜睡等不良反應,且易降低患兒耐受性,停藥后復發(fā)率較高[16]。
中醫(yī)學并無兒童抽動障礙的病名記載,根據臨床癥狀將其歸為“抽搐”、“慢驚風”、“肝風”等范疇[17]。古代醫(yī)家認為,該病病因有先天、后天之分,產傷、窒息等先天因素使患兒稟賦不足,加之情志所傷、飲食不節(jié)、外感六淫等后天因素,導致患兒陰不足而陽有余,陰陽不平衡,陽失制約,引起躁動。該病病位以膽、腎、肝為主,并與脾、心緊密相關,因肝亢脾虛、風痰內擾而發(fā)病。小兒脾常不足,脾虛木亢,肝常有余,肝亢化風夾痰上擾,使面部、四肢肌肉反復抽動,清竅受痰蒙蔽,出現神志不清。小兒神氣不堅,膽氣不足,故常受驚嚇。腎主水,心主火,陰陽失衡使水火失濟,小兒心神不寧,而言為心聲,心不能言,故發(fā)聲抽動。因此,中醫(yī)治療兒童抽動障礙常從熄風平肝、潛陽滋陰、安神清心著手。生物反饋是兒童抽動障礙的新型療法,使用儀器對患者神經肌肉及自主神經的活動情況進行評估,從而獲得聽覺及視覺信號,最終對患者的訓練目標進行調整,改善患者行為[18]。
本研究所用兒制動湯由柴胡、白芍、僵蠶、鉤藤、茯神、夏枯草、甘草組成,其中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入膽、肝經,有升陽舉陷、疏肝解郁、疏散退熱之功,有“疏肝解郁之良藥”之稱,善入肝經而為之引經;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脾、肝經,既可柔肝緩急,斂陰止汗,又能助心安神,善養(yǎng)心血,與柴胡相配,一疏一斂,透熱外出而不傷陰;僵蠶味辛、咸,性平,入胃、肺、肝經,可祛痛止癢以止動,祛風通絡以止痙,有祛風化痰、息風散結的功效,與柴胡相配伍體現了疏肝理氣和平肝息風配合的用藥特點;鉤藤味甘,性涼,入心、肝經,有息風定驚、清熱平肝之功,多用于驚癇抽搐、肝風內動;茯神味甘淡,性平,入脾、心經,主驚癇,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入膽、肝經,清肝瀉火;甘草味甘,性溫,入胃、脾、心經,考慮到小兒脾常不足,且本方用藥偏寒涼,故以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全方有潛陽熄風、清熱平肝、安神清心的功效?,F代藥理研究發(fā)現[19-23],柴胡的皂苷類及揮發(fā)油類成分能夠退熱、保肝;白芍能夠發(fā)揮鎮(zhèn)靜、解痙的作用;僵蠶可以降低自主活動,具有催眠、鎮(zhèn)靜作用;鉤藤能保護大腦神經細胞,并有鎮(zhèn)靜的作用,鉤藤生物堿能對中樞多巴胺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夏枯草具有保護肝臟的作用,其醇提物具有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甘草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其含有的甘草總皂苷、異甘草素及甘草多糖等成分能夠保護肝臟。生物反饋治療通過收集皮膚溫度、肌肉緊張度等信號和腦電波信號,并將電波活動節(jié)律以容易理解的聽覺及視覺形式準確地反饋給患兒,使其了解自身變化,幫助患兒對抗、糾正病態(tài)性條件聯系,掌握正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本研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兒制動湯加減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兒童抽動障礙臨床療效確切。
本研究中治療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YGT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兒制動湯加減聯合生物反饋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降低抽動嚴重程度。分析原因為,兒制動湯能夠健脾疏肝,息風止痙,滋陰化痰,清心安神,緩解患兒脾虛肝亢、心神不交癥狀,使清竅不受痰蒙蔽,神志清楚,并減少抽動行為問題。生物反饋治療通過抑制θ波,強化運動節(jié)律波,升高皮溫,降低皮電及肌電等方式進行反饋訓練,其中抑制θ波,強化運動節(jié)律波,能夠幫助患兒減少肌肉緊張度;皮溫生物反饋能夠改善機體的信息反饋,有利于調節(jié)人體自主神經功能,升高皮溫能使患兒心態(tài)平靜、軀體放松,減少抽動癥狀;降低皮電及肌電可以緩解緊張情緒,提高患兒放松能力,最終控制抽動癥狀。此外,本研究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兒制動湯加減聯合生物反饋治療能減少不良反應,這可能是因為兒制動湯的中藥為天然成分,無顯著不良反應,安全性相對較高。本研究隨訪1年發(fā)現,治療組治療后6個月、1年復發(fā)率遠低于對照組,提示兒制動湯加減聯合生物反饋治療能降低少兒童抽動障礙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兒制動湯加減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兒童抽動障礙能夠降低患兒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抽動癥狀,減少復發(fā),療效顯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