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京城住著一位畫家。某日,他正在畫一只虎,剛好有人上門請他畫馬,他為了省事,自作聰明地在剛畫好的虎頭后面畫上了一個馬的身子。
買畫的人問他:“你到底畫的是馬還是虎?”
畫家漫不經心地回答:“馬馬虎虎?!?/p>
過了一會兒,畫家的大兒子走過,指著畫問父親是什么,畫家隨口道:“是虎。”不一會兒,他的小兒子也看到了這幅畫,覺得怪異,又問父親是什么,畫家胡亂地回答:“是馬?!?/p>
過了一段時間,大兒子去打獵,看到一匹馬,想起父親的畫,以為是虎,為了保全性命,就放箭把馬射死了。馬的主人找上門來,畫家只好賠了一筆錢。
不久后,畫家的小兒子在野外玩耍時碰到一只老虎,天真地以為是一匹馬,上前要騎,結果喪身于虎口。
畫家悲痛欲絕。他沒想到因為自己馬馬虎虎地畫畫,隨隨便便地教兩個兒子識畫,導致不幸的下場。他痛哭流涕地把那幅畫燒掉,并作詩一首,作為對后人的警誡:
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
大兒依圖射死馬,二兒依圖喂了虎。
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馬虎圖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對于工作,你可曾認認真真地對待?一些不負責任、大大咧咧的疏漏,可能造成重大的后果,甚至奪走人的生命。
為人父母者,可曾仔細傾聽兒女們的心聲?為人兒女者,除了責任,是否真心體會過父母面對老病的恐慌?
政府對公眾、上級對下級,在應對繁重的事務時,有時也會忘記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因為馬馬虎虎的做事態(tài)度和方法,令對方感到氣憤和傷心。
人與人之間,不是用一張公文和簽呈,就足以作為往來的溝通;不是用一番簡單的訓誡,就可以打開復雜的心結。凡事馬馬虎虎,使我們的心變得粗糙,變得躁動,而再密集快捷的網絡通信,也比不上人與人在心靈上的認真溝通。
古代禪師淘米,總是百般地揀擇,惟恐遺漏一粒,煮茶挑水時也總是移步嚴正,不令灑落涓滴之水。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真,就是要恭謹身心,愛重天地萬物,不敢有絲毫馬虎呀!
(摘自《星云大師全集》064冊《星云說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