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就是語文學習的海洋,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渠道。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論,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克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浮躁和功利思想,真正打破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封閉模式,讓生活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綻放,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結下累累碩果。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03-0065-02
【本文著錄格式】吳光明.“開生活教育之花,結語文素養(yǎng)之果”——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20,19(03):65-66,68.
引言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他的生活教育理論獨樹一幟,把生活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改變了“教育即生活”的“鳥籠”式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把教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廣闊空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概括語文學科基本特點時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可是,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還存在著把語文與學生的生活割裂開來的現象,一些語文教學活動拘泥課堂之中,忽視了語文學習與課外生活的聯系。下面本人擬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談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與生活分離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應試、學??己说确椒矫婷娴挠绊懀瑢W生語文知識的獲取和語文能力培養(yǎng)淡化了生活的情感體驗,教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小學生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封閉的課堂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場所,死記硬背和反復抄寫成為學習語文的主要形式,考試成為判斷學生語文成績的唯一標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難得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展現它的魅力。
(二)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脫離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期望值非常高,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的學習,擠占了孩子走進生活,親近大自然,從中學習語文的時間,學生只能在閱讀課外書籍和用信息化手段獲取語文的情感體驗,孩子沒有時間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運用語文知識,無法在生活中獲得語文學習的情感升華,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嚴重脫離。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分析,結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本人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理解生活教育內涵,密切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語言文字是生活的產物,是人類生活的需要,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語文如果脫離了生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小學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了生活,只局限于課堂與課本的話,學生學習過程就是死學習,得到的就是死的知識、死的思想。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才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渠道。
(二)領悟生活教育理論實質,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質就是“教學做合一”,他認為為了實際生活,必須堅持“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做的方法”,他“做”的含義不是我們理解的僅僅是日常的做事,而是發(fā)明,是創(chuàng)造,是實驗,是打破一切舊的事物。他“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向我們闡明了書本與生活的關系,把原來的“死”的教育變成了“活”的教育。
我們的小學語文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huán)境是生活的,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活服務。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感受精彩,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去留心觀察。我們的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在教學中,我們要收集些和課文內容聯系很密切的生活中的圖片、視頻和相關的文字資料,通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和朗讀,讓孩子仿佛站在了相關的圖畫面前。
如在教學《頤和園》時,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然后出示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景色特點,讓學生置身于古代建筑的雄偉壯觀之中,就能讓孩子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在教學《長城》時,大部分學生雖然沒有去過長城,但學生通過觀看長城專題片,如臨其境,仿佛置身于游覽長城的滾滾人流中,學生會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等。我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就搜集了有關詹天佑的生平資料,了解詹天佑生活的時代背景,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學生在研讀課文時,對詹天佑的愛國和杰出所作所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三)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氛圍,讓生活成為語文源頭活水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蔽覀儸F在的課堂雖然經歷了多年的變革,但是學校所重視的知識,只是“聽到”的知識,真正做到“動手”獲得的很少。我們的語文教學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語文知識講得多,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得不高,很多學生眼高手低。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學生對于比喻句、擬人句等修辭手法很會判斷,但真正運用到習作中卻很少,即使用了也很簡單。例如用“像”寫比喻句,在一年級說“彎彎的月亮像小船”,到四年級還是寫“彎彎的月亮像小船”或“紅紅的太陽像大火球”之類的比喻句,原因是什么?毫無疑問是我們沒有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環(huán)境,學生沒有提升語文能力的生活場景。我們的生活需要的是語文的能力,而非全部是語文知識。生活需要運用語言時聽得清楚,說得明白,寫得生動,小學語文教學就要做這樣的基礎訓練。讓學生去寫生活,讓學生去演講生活,讓學生去采訪生活。
我在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就讓學生堅持每天寫日記,從剛開始寫一句話,到后來的寫一段話,到現在四年級能堅持每一天寫三百多字的小作文了,親身感受得到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每當看到孩子那稚嫩的文筆時,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欣慰。
在班級事務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各種表達的班級氛圍,在二年級第一學期我就開始讓學生自辦黑板報和學習園地,剛開始,我是他們中的一員,會為他們確定一個主題,在網上搜集一些資料,為他們出謀劃策,孩子忙得不亦樂乎,有的畫畫,有的板書,有的到高年級班級參觀模仿,還有的做后勤服務工作……從剛開始時出一次黑板報差不多要一個星期,到現在的一天就能完成,讓我深深體會到生活就是語文,只有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語文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會提高,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對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就會改變,學生就會感受到語文與生活是這樣的緊密,體會到語文的作用,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動機。
(四)親近大自然,讓語文擁抱大自然
陶行知先生認為:“天然環(huán)境與人格陶冶,有很密切的關系?!彼泴W校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要雄壯,二要美麗,三要闊大。他非常強調自然環(huán)境對學生人格的陶冶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經常接觸大自然,親身觸摸大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觀賞大自然的美景,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而我們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整天在學校,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完成,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學生整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他們的語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在作文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對寫人記事的習作很拿手,而對于寫景的習作反而很困惑,往往無話可寫,語言空洞,感情貧乏。針對這種情況,在每次教學寫景的習作時,我總是提前一個星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去游覽或參觀一些景點,先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鼓勵他們細心觀察和體驗,這樣學生就有話可寫、有感可發(fā)了。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如巴金的《鳥的天堂》,周密的《觀潮》,趙麗宏的《山雨》等,哪一篇課文不是作者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結晶。如果不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接觸自然,就想讓他們寫成聲情并茂的文章來,豈不是紙上談兵?
三、生活教育理論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家長的認識不足
由于家長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們無法認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活教育理論。大多數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書本學習成績,對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并不在意,加上家長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關注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面對現狀,在召開家長會時,語文老師應與家長探討生活中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再通過微信群,QQ群等網絡平臺布置生活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向家長提出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剛性要求,從而改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
(二)學校重視不夠
新課程標準已實施多年,但“分數至上”一直困擾著學校領導層,因為學生的成績不僅是上級主管部門考核學校的重要指標,也是學??己私處煹囊粋€重要內容。因此,學校領導層對教學生活化興趣不大,不僅沒有在學校和班級創(chuàng)造出學習語文的生活環(huán)境,而且單一的評價方式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所以,學校要努力打造學校和班級生活環(huán)境,同時改變單一的總結性教學評價方式,把總結性評價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過程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三)社區(qū)教學資源缺乏
良好的社區(qū)教學資源能夠為教師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提供真實的環(huán)境和場景,讓學生從實際場景中學習語文,又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去。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社區(qū)教學資源缺乏,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很難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場景,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設施生活化教學形成了不小的難度。針對現狀,教師一方面寄希望于當地政府,加大教學資源的建設力度,另一方面教師要利用社區(qū)類似的生活場景,創(chuàng)造性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也可以開展研學的形式,拓寬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途徑。
(四)學生安全壓力山大
現在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在農村小學還有留守兒童的問題,在城鎮(zhèn)小學又有交通等安全因素,又有幾位老師敢輕易帶領自己的學生走進大自然?這就給我們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需要語文老師要有所為:要進行周密安排,精心布置,借用家庭和社會的力量,讓孩子從繁重的書本學習中解放出來,走進生活,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總結
總之,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是一盞明燈,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教學的方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認真領會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本質,踐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打破語文教學與生活隔絕的封閉模式,讓生活之花在小學語文課堂綻放,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結下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